梦想永远不会太晚 那些历史上因为梦想太远而没有坚持的人物
那些历史上因为梦想太远而没有坚持的人物
怎么说呢,如果真的放弃了梦想而一事无成的人,很难被我们所知
我现在说的可能不是很符合题意
徐志摩少年时期也曾雄心勃勃,立志振兴实业,做“一个中国的Hamilton”,后来到美国克拉克大学后,徐志摩选择的专业是社会学。
行前,他曾作《徐志摩启行赴美文》分送亲友,以表示自己此去要学古人万里觅封侯的雄心壮志。
初到美国时,徐志摩非常努力。
他给自己规定了日程:“六时起身,七时朝会,晚唱国歌,十时半归寝,曰问勤学而外,运动跑步阅报。”完全是一个规矩学子剔励自重的样子。
修完社会学课程,装满了一脑子的相对论、民约论,他又在美国按照规定的步骤学习银行学、经济学、政治学。
徐申如先生舍得花大钱,把独子送出国外,是准备要儿子将来在金融界、政治界讨出身的。

这期间的儿子也的确没有辜负期望,努力上进,学业优良,还如一切青年志士一样,关心政治,喜欢讨论各种政治学说,后来出了名,被人称作“鲍雪微克”(即布尔什维克)。
两年后,雄心勃勃的徐志摩放弃博士学衔的诱惑,转而到了英国。
直到此时,他的志趣仍很专一。
到英国来,他是想入剑桥大学跟哲学家罗素学习。
那时的留学界有一种风气,作兴各自抱一个外国名人做牌号。
如胡适之于杜威,梁实秋之于白壁德。
好像是一种荣耀。
老师出名,学生也跟着叨光。
可以相信,徐志摩并不全是出于这种念头。
他对罗素,崇拜的成分更多,称之为“二十世纪的福禄泰尔”(即伏尔泰),他只想跟罗素“认真念一点书”。
没有料想到,徐志摩被迎头浇了一瓢冷水。
到英国后,罗素刚刚因为政治主张及私生活方面的原因,被剑桥大学除了名。
这样,徐志摩想择师而学的计划也就落了空。
要说,这也算不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但徐志摩像是遭到天大的打击似的。
自怨自艾,颓伤、消沉、无聊,犹如一只渴望飞翔的鸟,猛地被折断了翅膀,匍匐在地上,望着无边无垠的长空,再也鼓不起劲头。
生活失去了追求,精神也就失去了平衡。
经过一番周折,他在剑桥大学挂了一个学籍,但往日那种精进不懈的劲头再也没有了。
他苦闷、寂寞,孤苦伶仃地漫步在康河(今译为剑河)两岸。
美丽的夕阳、田畴,益增他惆怅、迷惘之情。
太孤单了!孤单得心里发冷。
他渴望慰藉、渴望温情,渴望心和肉体的贴近。
(这几段选自《烦恼结》)
后来他放弃了梦想,反而在文学上有所建树。
我再举个例子,隋炀帝,梦想非常远,但后来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
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是他的梦想没有坚持下去。
(外力作用)
稍微借鉴了下前面人的答案(好像有点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