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代土木堡事件始末 明代的文化事件:紫砂壺的流行

火烧 2022-02-09 07:25:10 1040
明代的文化事件:紫砂壺的流行 自紫砂壺橫空出世以來,就以其返璞歸真的質感以及「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繁多式樣深入人心,而且,在壺的泥坯上揮刀疾書,雕刻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書法、印章,使得紫砂壺成為

明代的文化事件:紫砂壺的流行  

自紫砂壺橫空出世以來,就以其返璞歸真的質感以及「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繁多式樣深入人心,而且,在壺的泥坯上揮刀疾書,雕刻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書法、印章,使得紫砂壺成為一門繁復的藝術工程。應該說,紫砂壺具在明代才算進入了興盛期,盡管紫砂陶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不過,彼時的紫砂陶藝與茶關係不大,充其量也是一種取水盛水的器具,明代散茶的興起以及撮泡法的流行,才使得具有良好實用功能的紫砂壺真正流行起來,並且以俗入雅,以平出奇,不但得到了文人雅士的喜歡,他們自己也參與到壺的設計製作中來。

紫砂壺的流行,堪稱明代的文化事件。明代的詩詞繪畫裡,就有不少詠讚、描繪紫砂茶壺的,如文徵明的「旋洗砂罐煮澗澌」、徐渭的「紫砂新罐買宜興」。然而,今天的紫砂壺已經不僅僅是茶具,而是一種收藏,更與奢侈品有關。任何事物總有物極必反的時候,世人過分的熱衷反而打破了紫砂壺原本平靜的世界。更糟糕的是平靜被打破,隨之而來的就是亂象叢生,這也是它離茶的本義越來越遠的根本原因。不過,所有的紛擾都無法改變茶與紫砂最初相遇時的曼妙與美好。所以,擇一良辰美景,躲在古畫裡看紫砂,別有一番風味,這風味,是安靜的,也是沉寂的。

明代土木堡事件始末 明代的文化事件:紫砂壺的流行

如果說明代中期文人畫家王問的《煮茶圖》裡出現的那把提梁壺開了紫砂壺入畫的先河,那麼,隨著紫砂壺的普及與流行,它漸漸地成了畫中常客。浩繁龐雜的畫冊裡,邊壽民的《紫砂壺》可能是最早開門見山地以紫砂壺為題的畫作了。邊壽民(1684-1752),江蘇淮安人,揚州八怪之一,工詩詞、書法,畫山水、花鳥,尤為擅長畫蘆雁。他的《紫砂壺》是《白描花果小品》冊頁裡的一幅,作於乾隆二年(1737),現藏於揚州博物館。畫裡有西洋畫素描的影子,既非純粹的塊面明暗處理,也非中國工筆畫的暈染,而是幹筆淡墨略加皴擦,邊緣以線條勾勒,茶壺的質樸之美,一下子就出來了。

《紫砂壺》上題:古人稱茶為晚香侯,蘇長公有烹茶詩可誦。下錄蘇東坡茶詩一首。並鈐白文印二,其一為「茶熟香溫且自看」,其二為「壽民」。我去過揚州,可惜行色匆匆,沒能一睹真容,現在想想,也挺遺憾的。明清畫作裡,出現最多的紫砂壺是提梁壺。唐寅《事茗圖》裡的桌案上置放的就是紫砂提梁壺,仇英《松溪論畫圖》裡爐上架著的,也是。還有蒲華《茶熟菊開圖》,正中央也是提梁壺,壺後還有玲瓏太湖石,壺前盛開的菊花,搖曳生姿。

最有意思的是陳洪綬《高隱圖卷》裡的那把紫砂壺。我每次看完,都會忘了壺的模樣,倒是記住了那個「高隱之人」,明明搖扇煮水泡茶,卻手撓頭、眼斜視,他在想著什麼呢?是缶中之花,還是其他?也許,誰也不知道。

本文來源:傢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