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太平公主 唐朝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
唐朝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是什么关系?
姑侄关系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哥哥相王李旦的第三个孩子。所以太平公主是李隆基的姑姑。
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扩展资料
姑侄斗法
太平公主认为太子李隆基还很年轻,因而起初并未把太子放在心上;不久之后又因惧怕太子的英明威武,转而想要改立一位昏庸懦弱的人作太子,以便使她自己能长期保住现有的权势地位。太平公主屡次散布流言,声称“太子并非皇帝的嫡长子,因此不应当被立为太子。”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己亥(二十二日),李旦颁下制书晓谕警告天下臣民,以平息各种流言蜚语。太平公主还常常派人监视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即使一些细微之事也要报知李旦,此外,太平公主还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李隆基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太平公主同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成朋党,想加害于太子李隆基,便指使她的女婿唐邀请韦安石到自己的家中来,韦安石坚决推辞,没有前往。李旦曾经秘密地召见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朝廷文武
百官全都倾心归附太子,您应当对此多加留意。”韦安石回答说:“陛下从哪里听到这种亡国之言呢!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为宗庙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希望陛下不要被谗言所迷惑。”
李旦听过这话之后十分惊异地说:“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这件事了。”当时太平公主正在帘子后面偷听他们君臣之间的谈话,事后便散布各种流言蜚语对韦安石横加陷害,想把他逮捕下狱严加审讯,多亏了郭元振的救助才得以幸免。
太平公主还曾乘辇车在光范门内拦住宰相,暗示他们应当改立皇太子,在场的宰相们全都大惊失色。宋璟大声质问道:“太子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劳,是宗庙社稷的主人,公主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呢!”
宋璟与姚元之秘密地向李旦进言道:“宋王李成器是陛下的嫡长子,豳王李守礼是高宗皇帝的长孙,太平公主在他俩与太子之间互相构陷,制造事端,将会使得东宫地位不稳。
请陛下将宋王和豳王两人外放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所担任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任命他们为太子左、右卫率以事奉太子;将太平公主与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
李旦说:“朕现在已没有兄弟了,只有太平公主这一个妹妹,怎么可以将她远远地安置到东都去呢!至于诸王则任凭你们安排。”于是先颁下制命说:“今后诸王、驸马一律不得统率禁军,现在任职的都必须改任其他官职。”
太平公主得知姚元之与宋璟的计谋之后勃然大怒,并以此责备李隆基。李隆基感到害怕,便向李旦奏称姚元之和宋璟挑拨自己与姑母太平公主和兄长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礼之间的关系,并请求对他们两人严加惩处。
甲申(初九),李旦将姚元之贬为申州刺史,将宋璟贬为楚州刺史。丙戌(十一日),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被任命为刺史的事也停止执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公主
历史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有没有爱情?
应该说,起初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的关系是很好的,他们曾经是一根绳索上的两个蚂蚱,命运相连,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并在诛杀韦后一党的六月政变过程中,
彼此支持,互相配合。但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英勇的李隆基如果成为皇帝,太平公主又如何背后操纵权柄?当两人共同的敌人消失后,姑侄间的争斗就不可避免 了。 太子隆基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嫡孙。不过,他出生时,高宗已经谢世,大唐王室正处 于皇位争夺最激烈的时期。李隆基出生的前一年(684),父亲李旦被皇太后武则天立为皇帝,是为唐睿宗。6年之后,武则天亲自君临天下,宣布将睿宗李旦降 为皇嗣,改唐为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从此,李旦一家虽身居皇宫,但作为废帝,时刻都有性命之忧。因此,李隆基最初所经历的,并不是与生俱来、恩宠皆重的 王子生活,相反却时时要为父亲一族的生死存亡和自身的命运担忧。李隆基自幼似乎比其他的同龄人更为成熟,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更强 据史书记 载,李隆基7岁那年,有一次在官属拥扶下,到朝堂拜见祖母武则天,车骑“严整”,十分威风。当时担任宫中禁卫的金吾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是 武则天的伯父武士逸之孙。武懿宗“忌上(玄宗)严整,诃排仪仗,因欲折之”,大声训斥李隆基的骑士护卫,以此来羞辱李隆基。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 “这里是我家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的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 小孙子备加喜爱。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李隆基小时候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 他小时候就很有大志,自比于曹操,在宫里自称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阿瞒”二字多少也可以反映出他忍辱负 重、力避是非的心态。他在身处逆境时善于韬光养晦,躲过了武则天对李唐宗室的严酷迫害,即使在中宗在位时,他也十分谨慎。其实,他自幼饱读诗书,聪慧过 人,又兼性格英武,胸怀大志。平时,他显得好像迷恋于声色犬马,实际上处处留心朝廷的动静。 李隆基17岁时,跟随祖母来到长安,耳闻目睹西京的风物,更加培植了他对李唐祖宗功业的感情。初涉政坛,耳濡目染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使他增长了政治斗争的见识,丰富了对国家政务的阅历。 李隆基从武则天身上,无论从正面还是从反面,都学到了许多东西,使得他后来调整统治政策时,吸取了其祖母的统治经验和教训,这也为“开元盛世”奠定了一 个重要条件。武则天对自己的政敌斩尽杀绝的做法,坚定了李隆基对自己的政敌除恶务尽、斩草除根的指导思想,这些都在以后他铲除韦后集团,消灭太平公主奸党 的斗争中表现出来。 如果说,在少年时期,李隆基介入政治主要是由于受父亲地位的影响,那么,到青年时期,政治的影响就不再限于父亲地位 的变化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五王政变”(即逼武则天退位的神龙政变,因政变发起者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喡、袁恕己五人后被封为玉,所以 又称为“五王政变”)。 长安三年(703),李隆基跟随祖母武则天又回到了东都洛阳。就在次年,李隆基21岁,“五王政变”爆发。在 “五王政变”时,相王府肯定介入其中,李隆基作为相王府的重要成员,即使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明李隆基也“从相王统率南衙兵仗”,但他也肯定目睹了政变过程。 应当说,“五王政变”形成了他以后处理类似问题的基本准则 早在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时,李隆基被升为卫尉少卿之职,主要掌管武库 兵器及守卫宫门的官属,这也是个有权支配禁军的要职。于是李隆基利用职务之便,与禁军“万骑”中的一些人有了频繁的往来。李隆基从唐朝宫廷的三次政变中吸 取到一个最根本的经验,那就是必须有禁军的支持,才有胜利的希望。 在中宗景龙四年(710)以前,唐朝宫廷共发生三次政变,两次成功, 一次失败。第一次是武德九年(626),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他事先收买了北门军中郎将常何,先发制人,得到北门军的全力支持才取得胜利。 第二次是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的诛灭二张,逼迫武则天退位的政变,这次政变因为有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亲自参与行动,从而取得胜 利。第三次政变是神龙三年(707),太子李重俊的政变,虽然得到羽林将领的合作,但对羽林军内部工作做得少,而且准备仓促,给了中宗煽动的机会,致使羽 林军下层人士倒戈。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李隆基了解到争取羽林军“万骑”支持的重要性。 “万骑”是唐代皇帝的侍卫亲军,初创于太宗初 年,从太宗率领的直系军队中选出一批骁勇善战之士,开始只有百人左右,谓之“百骑”,“百骑”的兵士穿着画有兽纹的衣衫,使用绘有豹形斑纹的马鞍;到武则 天时,逐渐加人,谓之“千骑”,分别隶属于左右羽林营;中宗时,又称为“万骑”,人数更加众多。设置了果毅,由葛福顺、陈玄礼等人担任,以统率这支亲军。 李隆基虽为郡王,却懂得礼贤纳士,他从不以王爷身份压人,得到了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的认可。这些人经常接受邀请到王府参加宴会,也得到许多赠送的 财物。 李隆基在做了三年的卫尉少卿之后,于景龙二年(708)四月,受太子李重俊叛乱的牵连,被降职任命为潞州别驾。别驾即是州的副长官,主管一州的兵马事。 景龙三年(709)中宗冬至祭天,是中宗复位之后三年来的第一次,因此十分隆重。朝廷中的文武百官、皇室成员以及分封在外地的诸王都要回京参加,李隆基 兄弟也被召回京师。大典之后,李隆基留在了长安,居于隆庆坊。这一年他25岁。李隆基住在长安之后,对朝廷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看出一场政治变乱 将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他加强活动,进一步搜罗有用的人才,加强自己的力量。李隆基首先找到了前朝邑县尉刘幽求,此人极富谋略,在张柬 之等人发动神龙兵变时,他就建议除掉武三思,但桓彦范不听,结果都被武党害死。李隆基结识刘幽求之后,便积极与他商讨大计。另外,李隆基还争取到了尚衣奉 御王崇晔、西京苑总监钟绍京等人,这些人均是皇宫中下层但有实权的人物。王崇晔掌管皇室的服装和车马,清楚皇宫内的动静;钟绍京是皇宫内苑的总监,对宫内 门庭道路十分熟悉,具有出人禁宫的方便条件,而其手下的亲信丁匠百余人,则成为临淄王私自招募的武装. 李隆基在做卫尉少卿时,就已开始 与“万骑”中的中下层官员结识相交。此次回住长安,更是诚心接纳,积极拉拢。这时候,韦后的失误给临淄王创造了机会。韦后早已意识到禁军地位重要,在中宗 时已加强了对禁军“万骑”的控制,将羽林军的领导权交给了亲信韦播等人,并且还把持了长安城的警卫防务。韦后的措施引起了“万骑”的不满,韦播等人为了树 威,更是冷酷严峻,兵士常遭痛责处罚,从而激化了矛盾。李隆基乘机劝诱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等人参加谋划,以图消灭韦党。这些人的支持和参与,为李隆基 的政变成功提供了保证。 当中宗突然去世、韦后临朝称制的消息传来时,李隆基感到自己的机会到了。他发动兵变诛杀了韦后,这是他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参与政变,做得相当成功。 真实关系 在一些传闻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关系很微妙,他们之间的情感好像不只是姑侄这么简单,还掺杂了一些爱情。 但传闻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在历史上,由于唐朝风气开放的缘故,又因为武则天的家族的确比较特殊——不太在乎伦理,乱伦之爱比比皆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可 以和外孙子贺兰敏之私通;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在丈夫死后和妹夫(即唐高宗)私通,并把自己的女儿也送进宫,侍奉舅舅(即唐高宗);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与 表嫂(或表弟妹)韦皇后私通。但从史料中还没有寻到太平公主和侄儿李隆基之间情感纠葛的一丝痕迹,不过,他们围着权力而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却是真实的。 从唐睿宗立李隆基为皇太子后,争斗就开始了。唐睿宗重新称帝后,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确定太子的问题。李隆基在兄弟排行中是第三,所以小名“三郎”,睿宗李 且的长子乃是宋王李成器,后来他改名为李宪。睿宗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太子应该是李宪,而不是三子李隆基。但李隆基作为政变的主谋者,他的功劳 是其他人无法相比的。当时,诸王和公卿大臣们“亦言平王(隆基)有社稷大功,合居储位”。李宪的性格颇肖其父,厌薄权位,不以万乘为贵,他认为父亲得天下 都是弟弟李隆基的功劳,便坚决让出皇太子的位子,而且一生小心谨慎,没有可指摘的过失,李隆基对哥哥既敬重,又感激。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于是立李隆基为太 子。后来李宪死后,李隆基对群臣说:“我的天下是哥哥让给我的,一般的谥号不足以说明我对哥哥的感情。”便给李宪加谥号为“让皇帝”。 唐睿宗没有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以功业为首,选择三子作为皇太子,得到大臣包括宗室和太平公主的一致赞同。当时政局形势,只能是睿宗当皇帝、隆基当太子,太 平公主绝对不可能萌发当皇帝的意愿,哪怕是一时的闪念。但她自恃功高,以为自已支持过隆基,而太子年仅26岁,没有多少从政经验,总会依照她的意图办事。 但是,过了几个月,她就觉得不对了。皇太子是很精明的,自有一套政治主张,绝不会屈居于姑母之下。拥护太子的一批大臣如姚祟、宋璟等,纷纷以革除“弊政” 的姿态活动在政治舞台上。他们认为过去的朝政被外戚和诸公主干预得太厉害,强烈要求革除这种弊政,这样就不得不触犯太平公主的私利。从此,太平公主就把太 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对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权势换一个容易控制的人取代他. 李隆基当太子不到4个月,“太子非长,不当立”的流言蜚语就传播起来了。制造这种舆论的不是李隆基的长兄李成器,而是姑母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私下挑动李成器说:“废太子,以尔代之。”李成器并没有个人的政治野心,他立刻把公主的原话向李隆基说了。太平公主又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 甚至亲自拦住上朝的宰相,要求他们废立太子。据史书记载,景云二年(711)正月,“公主又尝乘辇邀宰相于光范门内,讽以易置东宫,众皆失色”。光范门是 宰相们到中书省的通道,公主于此露骨地宣称废黜太子,不能不令人吃惊。当时,宰相有姚祟、宋璟、郭元振、张说等,都是太子的支持者。被邀的是哪几位,不得 而知。但宋璟肯定在场,他当面抗争说:东宫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议!”这番严正的驳斥,使太平公主无言对答。 在大造舆论声势的同时,太平公主也在不断扩充势力,她的支持者窦怀贞、萧至忠、崔湜等都担任要职。史称:“公主所欲,上无不听,目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有人甚至说:“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 面对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结党营私活动,李隆基深感不安,姑侄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李隆基的支持者,后来玄宗朝著名的贤相——宋璟和姚崇为巩固太子地位,秘密地向睿宗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请出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高宗长孙)为刺史,使之离开京师。第二,以隆基两个弟弟,即歧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为左右率以事太子”。第三,将 太平公主及其丈夫武攸暨安置于东都洛阳。把李成器等外任刺史,又将公主等安置东都,这样就从组织上拆散他们的联系。至于歧王和薛王,当然没有争太子的资 格,但是,他们身为左、右羽林大将军,执掌禁军,如果一旦为公主集团所利用,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宋璟和姚祟提出让歧王与薛王分别为东宫左、右卫 率,掌管东宫兵仗羽卫之政令,“以事太子”,目的是为了把太子和两个弟弟的势力集结一起,巩固东宫的实力地位。 睿宗基本上采纳了二人的建议,宣布以李成器为同州刺史、李守礼为豳州刺史,以李隆范和李隆业为左、右卫率。不过,睿宗认为:“肤更无兄弟,唯太平一妹,岂可远置东都!”所以宣布公主就近于蒲州安置。蒲州即今山西永济,比东都洛阳近便些. 太平公主得知把她安置在蒲州是姚祟和宋璟出的主意,非常愤怒,便去东宫责备李隆基。李隆基很恐惧,于是以退为进,主动奏请加罪于姚、宋,说他们“离间骨 肉”,并表白自己并没有“离间骨肉”之心。后来,姚崇、宋璟被贬。不过,公主仍被安置于蒲州,离开了京师。而歧王和薛王按原计划任命为东宫左、右卫率, “以事太子”,这对于后来消灭公主势力起了重要的作用。 “太极”睿宗 有人说:“唐睿宗时政治的焦点,是唐睿宗联合太平公主要保皇位,而太子李隆基要争皇位。唐睿宗、太平公主要保皇位,必须抑制太子李隆基的势力。”此话有一定的道理。 太平公主因参与诛韦党、拥立睿宗有功,食封共计一万户,其子祟简、祟敏和崇行三人,加封为异姓王,祟行被封为国子监祭酒,四人九卿三品。于是,便出现了 太平公主权倾朝野的局面,公主每次面陈奏事,皆被睿宗应允。无论是荐人任官,还是调动将相大臣,睿宗皆以太平公主之言为准,即使她不在朝堂听事,也要求宰 相去公主府奏事。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均言公主“权移人主”。 睿宗李旦主观上并不想做一个听命于人的皇帝,但是,他没有公开参与李隆基 的兵变的事实,使他自登基之日起便处于被动的境地。睿宗李旦的这次复位,主要得力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他们共同策划,一起发动的兵变才诛灭了韦后集团。 整个过程睿宗没有参与,至少他没有公开站出来支持这次政变。这使得李旦从开始做皇帝时便挺不直腰杆,说话行事无法理直气壮。由于兵变是由李隆基和太平公主 两支力量联合发动的,所以兵变之后,这两支政治势力便占据了朝廷官员的绝大部分。两派力量各为其主,势力均衡,只剩睿宗李旦孤家寡人一个,没有属于自己的 亲信力量。不得已,李且只有凡事仰仗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妹妹,听从他们的意见行事,力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搞势力平衡。唐容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间,看 似耍太极功夫,遇事迁就,采取不偏不倚、摆平两方的平衡政策,其实刚开始是倾向于公主的。 由于公主的特殊功勋与地位,加上她“沉断有 谋”,善弄权略,议政处事能力超过哥哥睿宗,所以睿宗即位后,经常与太平公主商议国事据记载,每当宰相奏事,睿宗总是问:“与太平(公主)议否?”又问: “与三郎(太子)议否?”这里,一先一后,固然是照顾到辈分高低,但实质上反映了公主议政权力是在太子之上,睿宗听取意见时,相比较而言,不是偏向太子, 而是偏向公主,这就为宫廷内争煽了一把火。 睿宗的太极功夫是希望能够在儿子和妹妹之间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点,希望彼此能够平和相处,他 在这年五月把“太极”年号改为“延和”,其实已经隐隐约约表达了这样的期盼。然而,政治斗争的法则使他的这一追求化为泡影。由于睿宗对太平公主的支持,使 皇太子在当时的政局中处境不安. 随着宫延内争的激化,唐睿宗夹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两大政治势力之间也比较难受,终于萌发了不愿 意当皇帝的念头。景云二年(711)二月初二,睿宗命太子监国,多少包含有要传位的意思。仅仅过了两个月,趁太平公主在蒲州,睿宗欲传位于皇太子。他召集 三品以上大臣商量,说:“朕生性淡泊,并不以至尊皇位为贵。从前为皇嗣时,让位于中宗。今欲传位太子,卿等以为如何?”所谓“生性淡泊”,实际上反映了睿 宗面对矛盾而束手无策的心情。既然无法调解,也就想传位太子,以免引起新的争斗。 消息一经传出,无论是公主集团还是太子集闭郁惊讶不 已,谁都料不到即位仅10个月的睿宗就公开声称要传位了。太平公主远在蒲州,属于公主集团的殿中侍御史和逢尧立即对睿宗说:“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 仰,岂得遽尔?”睿宗时年半百,不算高寿,照正常的情况,传位确实早了一些。李隆基为了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立刻叫自己的老师李景伯上疏推辞,甚至连监国 也要让掉。他还奏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得到睿宗的同意。彼此对立的两个集团,出于各自利害关系的考虑,竟在传位问题上都持否定的态度。睿宗只好打消自己的主 意,暂时不提“传位”的事了。 一年半后,即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现了异常。作为太子对头的太平公主一党借术士之口向睿宗报 告:“根据天象,彗星出现预示除旧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灾,这显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东宫。”太平公主及其党人这样做是真的想太子李隆基当皇帝吗?当 然不是,显然是在制造李隆基要抢先夺位的流言蜚语,挑拨睿宗与太子之间的关系。谁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决心“传位避灾”。任凭太平公主苦苦劝 谏,睿宗就是不为所动。碍于嫡长子的舆论,李隆基心中总有本不该立为嗣的隐痛,又迫于公主集团的压力,他总是诚惶诚恐的。李隆基不懂父亲此次为什么如此坚 决,入宫觐见,连连叩头,请求父亲睿宗皇帝给他个说法。睿宗说:“你诛凶定乱,能安我宗庙社稷。现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虑!”甚至把话都说绝了: “你若能尽孝心,现在机会来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达了自己坚决传位的意愿,李隆基无可奈何,流涕而出。睿宗为了求得政治的稳定, 便以让位终结了自己这次短暂的帝王生涯。 太平公主既然阻止不了传位,又另出计策,提出让睿宗“自总大政”,希望架空28岁的新皇帝。唐 睿宗的让位实际上是抛弃了太平公主,现在他当然就不能不考虑太平公主的意见。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说自己传位以后要不忘国家,表示仍然过问 军国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狱,要与李隆基共同兼理。到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举行了正式传位的大典,他被尊称为太上皇,自称曰 朕,发布政令日诰、令。新君李隆基即位,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称曰予,处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极殿接受 群臣的朝贺,而玄宗李隆基则每天在武德殿上朝,处理政事。 世上无绝对的平衡。唐睿宗的平衡政策和太极功夫并没有让双方矛盾缓和下来,反而愈演愈烈,睿宗的这次传位给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了了隐患。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
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的势力专擅朝政,与李隆基发生尖锐的冲突,朝中七位宰相之中,有五位是出自她的门下,文臣武将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依附她。
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以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寺卿唐和胡僧慧范等一起图谋废掉唐玄宗。
此外,太平公主又与宫女元氏合谋,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李晋是李德良的孙子。常元楷和李慈多次前往太平公主的私宅与她订下作乱的计谋。
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
李隆基于是与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郭元振以及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少监姜皎、太仆少卿李令问、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定计率先下手诛除太平公主集团。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薛崇简因为平日屡次谏阻其母太平公主而受到责打,所以例外地被免于死刑,李隆基赐他姓李,并准许他留任原职。
唐玄宗还下令将太平公主的所有财产没收充公,在抄家时发现公主家中的财物堆积如山,珍宝器玩可以与皇家府库媲美,厩中牧养的羊马、拥有的田地园林和放债应得的利息,几年也没收不完。胡僧慧范也拥有家产达数十万缗。
扩展资料:
权倾朝野
李显复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渐走到幕前,积极参与政治。她受到李显的尊重,李显曾特地下诏免她对李重俊、长宁公主等人行礼。中宗朝,韦后与安乐公主乱权,唯惧太平公主多谋善断。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六月,李显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一起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试图在韦后与皇族之间谋取平衡,但宗楚客与韦后党羽商议,改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架空了李旦,打破了这一平衡。
七月,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一起参与了李隆基等诛杀韦后的行动,清除了韦氏党羽,并亲手将李重茂拉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劳而晋封万户,为唐朝公主权势之顶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公主
唐朝时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经过了怎样的权力斗争而失败了,请详述一下李隆基战胜太平公主的始末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诱杀了左、右羽林将军和宰相。太平公主见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南山佛寺,三日后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被唐玄宗拒绝,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铲平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争夺权力为何会败?
唐睿宗景云三年秋七月壬辰(公元712年9月8日),李旦把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太上皇,李隆基改元先天。李隆基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间”。当时李唐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武周王朝留下的烂摊子百废待兴,中宗李显懦弱无能,被韦皇后和武三思以及安乐公主把国政搞的乱七八糟。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喋血玄武门,诛杀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拥立李旦上位。这次政变中太平公主功劳最大,李隆基次之。所以李旦封太平公主一万户,成为唐朝权势最盛的公主。一万户啥概念,长孙无忌尉迟恭为李世民玄武门兵变首功之臣,实封一千五百户。同样拥立新君,差距就是这么大。李旦又封李隆基为太子,本来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太子应该是老大李宪,可是李宪识火色,知道自己吃不了这碗富贵饭,坚决推辞,朝野上下包括太平公主也一致推荐李隆基,于是李旦顺水推舟,立了老三李隆基为太子。
李旦当了皇帝后,也知道自己吃不了这碗富贵饭,李显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所以李旦做事很谨慎,每天上班先跟太平公主商量,如果太平公主没上班,就让宰相去太平公主府请教。每次宰相汇报工作,李旦就问,你们跟太平公主商议过吗。又问,你们跟三郎(指李隆基)商议过吗。如果宰相们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此事可行。如果宰相们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此事再议。凡是太平公主提出的要求,李旦没有不答应的,宰相以下所有官员,只要太平公主一句话,没有不立即任命的。朝臣一看太平公主这片云有雨,趋附其门者如市。太平公主几个儿子全部封王,田园楼阁遍布郊野,往太平公主府运送珍物宝玩的车辆从岭南西蜀直到长安络绎不绝于路,太平公主日子过得比皇帝皇后还要滋润。
如果太平公主志向仅止于此,那么李旦的做法还是可行的。因为他在按照政治常规搞平衡。太平公主代表武周王朝旧势力,李隆基代表急于革新的少壮派,新势力最终会取代旧势力,武周余孽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太平公主会一步步交出所有权力,李隆基顺利登基,整合新旧势力重振大唐声威,双方皆大欢喜。但是太平公主却有其母武则天的志向,也想过几天女皇瘾。可李隆基不是吃素的,手下一帮从龙之徒摩拳擦掌,双方明争暗斗,矛盾日趋激烈,颇有武德年间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剑拔弩张的气势。
由于太平公主从武周时期就开始培植势力,又有拥立之功,因此在斗争中处于攻势,这和武德年间李建成对李世民形成压倒性优势也雷同。她先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李旦嫡长子,不该继承太子之位,并派了好多间谍监视李隆基一举一动,李隆基如芒在背。接着把支持李隆基的宰相韦安石罢免,又暗示宰相们易太子,幸亏李隆基嫡系宋?坚决反对作罢。李隆基对此也进行了坚决反击,暗中授意宋?姚崇秘密向李旦进言,要李旦将嫡长子李宪和豳王李守礼外放,因为这两人是太平公主主推的太子后备人选。再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业的左右羽林大将军职务,让他们担任太子府护卫。再把太平公主和其丈夫武攸暨安置到东都洛阳。
熟悉不熟悉。李建成和李世民斗争到了白热化时候,李世民也向李渊提议把自己外放洛阳,以免兄弟相残,可是李渊不许。这里是李隆基想让太平公主去洛阳,李旦也不想让太平公主去。李旦说,我的兄弟们都死了,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妹妹。我怎么忍心把她外放到洛阳去呢。只有这条不同意,至于对诸王的安排,我认为可行。李旦虽然懦弱,但是不糊涂,他也怕李隆基兄弟搞出喋血玄武门手足相残的事来,像李建成李世民那样。太平公主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当面责问李隆基意欲何为。李隆基怕了,便向李旦奏称姚崇宋?挑拨自己与姑母太平公主和兄长李宪李守礼等人的关系,请求对他两严惩。于是李旦将姚崇贬为申州刺史,宋?贬为楚州刺史。李宪李守礼外放的事也作罢。
李隆基再失一城,左膀右臂也被搞掉了,处境更加危险,不亚于玄武门之变前的李世民。历史惊人之处在于,双方摊牌前的节奏竟然也高度相似,太平公主指使钦天监负责人向李旦汇报,天上出了彗星,帝座很危险,预示太子急于上位,想篡班夺权。这是逼李旦对李隆基下手,就如当初李建成怂恿李渊向李世民下手一样,没想到李旦极其清醒,既然上天如此预兆,我敢逆天而行吗,我马上传位给太子。这下太平公主懵逼了,没想到万无一失的计策竟然弄巧成拙,马上极力反对李旦这么做,李旦很生气,既然上天都用灾异警告我了,你们为啥还反对。当年李显就是因为不听上天预警才落得那么悲惨的下场,你们想让我步他后尘吗。于是不顾众人反对,很快下诏传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当了太上皇。李旦在这关键时刻作出的明智选择不仅挽救了李隆基,也挽救了大唐江山,让老百姓有幸过上了开元盛世的好日子。
唐玄宗与太平公主的关系与太平之死
太平公主是唐玄宗的姑姑,,,唐玄宗和太平公主一起发动了唐隆政变,消灭了韦后集团,,夺取了政权,,之后太平和唐玄宗也为了争夺利益,但是唐玄宗胜利了,赐死了姑姑
唐朝李隆基为何要下诏,将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赐死在家中?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第六位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因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因此达到了国富民强的巅峰。那么我们这时候肯定会有疑问,这样一位君主怎么会赐死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呢?很多影视都没有还原史实,所以我们来讲一下历史上的真正原因。早在武则天做君主的时候,她和李治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女儿就是太平公主。
而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所以我们就知道太平公主就是李隆基的姑母。而且太平公主生性聪颖,做事儿干练果断,她的性格特别像她的母亲武则天。武则天在以前退位的时候就想立她为太子,但是迫于压力才没有实现。而后来局势动荡,太平公主帮助唐睿宗登基,唐睿宗李旦登基后。
她却依仗自己有功,经常干涉朝政,还拉帮结派,提拔自己的亲属,生活也十分奢侈,常常铺张浪费,住的地方也是富丽堂皇。而且后来唐睿宗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就十分的担心。因为李隆基是一个聪明,不受摆布的人。所以她用尽一切手段排挤李隆基,阻碍他日后登基。
后来甚至于,太平公主又逼迫唐睿宗换太子。但是最后李隆基还是称帝了,就是后来的唐玄宗。可想而知现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所以后来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先天政变”。这就是李隆基下旨把太平公主赐死了。
李隆基、太平公主和武则天的关系?
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侄子,是武则天的孙子,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
人物简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安定思公主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 史书没有记载太平公主的名字 ,现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公主(139)太平(29)- 上一篇
为什么说金星是太监 中国史上最善良的太监陈矩,太监中的圣人,至今仍有人祭拜
中国史上最善良的太监陈矩,太监中的圣人,至今仍有人祭拜 说起来太监,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清末第一大太监李莲英贪赃枉法,或者明末的九千岁魏忠贤祸乱宫廷,或许还有让人闻风丧胆的东厂,竟然很少人知道,被历史的长
- 下一篇
玩王者荣耀安卓手机推荐 为什么王者荣耀在安卓上玩了一个区,在苹果上找不到这个区了,还有各个区的编号也不一样!
为什么王者荣耀在安卓上玩了一个区,在苹果上找不到这个区了,还有各个区的编号也不一样 为什么王者荣耀在安卓上玩了一个区,在苹果上找不到这个区了,还有各个区的编号也不一样几乎所有的手机游戏,安卓服和苹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