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备借南郡 劉備因何借到南郡?他擁有這一優勢條件,而孫權不想處於戰略被動

火烧 2022-03-06 07:04:33 1050
劉備因何借到南郡?他擁有這一優勢條件,而孫權不想處於戰略被動 東漢末期曹操集團和孫劉聯盟爆發的赤壁之戰,奠定了後世三國的基本格局,而在戰後,也就是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發生了大家熟知的劉備借荊州
刘备借南郡 劉備因何借到南郡?他擁有這一優勢條件,而孫權不想處於戰略被動

劉備因何借到南郡?他擁有這一優勢條件,而孫權不想處於戰略被動  

東漢末期曹操集團和孫劉聯盟爆發的赤壁之戰,奠定了後世三國的基本格局,而在戰後,也就是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發生了大家熟知的劉備借荊州的事情,劉備以荊州劉表故吏投奔於自己的人太多,自己的地盤太小為由,從孫權那裡借到了南郡,這一表面上看並不太重要的事情,實際上是赤壁之戰後影響三方勢力格局的重要事件。
首先要說一下赤壁之戰最大的受益者是誰,是劉備,經過此戰, 他從客居荊州的勢力一躍成為取代劉表掌控荊州五郡的地方勢力,而且後來攻入益州,建國稱帝,在赤壁之戰前,劉備的經歷總結一個字,跑,相比之下,孫權就比較悲催了,作為擊敗曹軍的主力,卻並未在戰後獲得最大的利益。
我們來看看,劉備借南郡的經過,他是在建安十四年向孫權提出請求的,但是實際拿到南郡是在建安十五年,所以說劉備和孫權並不是你情我願,而是雙方從各自的未來利益出發做出的決定。
那麼劉備請求借南郡的動機是什麼呢?可以說絕對不是什麼投奔於他的人太多了,地盤太小,話說劉備這麼說,我要是孫權我可能要憤怒了,你這是在我面前擺闊啊。再說你地盤小嗎?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已經在你手裡了,還不夠嗎?
其實劉備從孫權那裡借南郡,個人猜測應該是他知道只要他提出請求,孫權就有很大概率答應自己,說是借,只是好聽的說法,實際上就是直接要,因為劉備擁有孫權沒有的一個優勢條件,那就是人心所向。
《三國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劉備在建安六年,也就是201年投奔於劉表,駐兵新野,可以說之前逃亡的人生終於迎來了逆轉,荊襄豪傑多去投奔於劉備,畢竟劉表當時已經年老,沒有了稱霸的動力,荊襄豪傑需要另外一個代言人,劉備成為了他們選擇的一個目標。
而從劉備駐軍新野一直到曹操率大軍南下攻取荊州,期間大致經過了7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足以讓劉備拉攏荊州當地士族,得到他們的支持。
這裡多說一點,有歷史記載說劉表臨終前要把荊州託付給劉備,這太假了,要是劉表有這心思,當初也就不用提防劉備了,如果歷史上,劉表病重時真的和劉備說過這話,那麼要麼是病重腦子糊塗了,要麼就是觀察劉備反應,只要劉備流露出些許欣喜之情,他都會做掉劉備,給自己的兒子掃清障礙。
《建康實錄.太祖卷》十三年春,征黃祖於江夏,屠其城邑,生獲祖,梟首于軍門,虜其男女數萬口而歸。
劉備擁有荊州人心,而孫權則沒有,在他接管江東基業後,對位戰爭中,荊州江夏太守黃祖絕對是孫權的一塊心病,孫權於建安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先後三次征討黃祖,最終才擊敗黃祖,拿下江夏。但是孫權幹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也就是屠城。
這就使得在荊州人眼中,江東孫氏是個惡毒的形象,可以理解當時孫權所想,畢竟和黃祖死磕了太久,沒有趁北方混戰時期向北擴張,錯失了關鍵的北伐機會,同時孫權此舉更多的還是為了震懾其他荊州城池,和江東對抗,沒有好下場。
可是計劃沒有變化快,劉表病逝,曹操來了,經過赤壁之戰,以及後來周瑜和曹仁在南郡一年多的對峙,孫權掌握了江夏南郡大部分,可問題是打下來不代表可以治理,從荊州人士多投奔於劉備就可以看出來,江東孫氏在戰後缺乏對荊州大範圍統治的根基。所以把南郡結果劉備也多少無奈的。
再者,劉備和孫權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交換。
《華陽國志.劉先主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督南三郡事;以關羽為蕩寇將軍,領襄陽太守,住江北;張飛為征虜將軍,宜都太守。
在劉備借到南郡後,從劉備軍事布置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統領南部三郡,也就是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歷史記載主要任務是「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就是說在劉備的戰略中,南部三郡是自己的大後方,不是前線。
張飛領兵駐守西部,為西進益州做準備,而關羽領兵駐守南郡江北,和曹軍相對峙,這麼一看,劉備集團的擴張方向是向西或者向北,也沒什麼特殊的。
不夠大家不要忽略劉備還有一個可以擴張的方向,那就是向南,也就是當時的交州,可是劉備並沒有繼續向南擴張。
《三國志.步騭傳》建安十五年,出領鄱陽太守。歲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領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土之賓,自此始也。
在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的同年,孫權就推行了南下攻佔交州的計劃,並由此開始了江東對交州的相對管轄,那麼就可能存在孫權和劉備私下商議,答應借南郡的一個條件就是劉備不得南下打交州,交州歸孫權。
說完劉備一方,再來說說孫權一方,為何會答應劉備的請求。
從戰略考慮,借南郡給劉備的確是勢在必行,如果不這麼做的話,江東孫氏集團的處境就極為尷尬,雖然打贏了曹操,也拿下了江夏和南郡,可是江東孫氏卻加在了曹操和劉備之間,可謂費力不討好。
駐守在江夏和南郡的孫氏軍隊反倒成為了南部劉備的保護傘,駐守在南陽郡的曹軍只要南下,必然要打南郡,相當於是孫權自己要面對曹操,說好的孫劉聯盟就成為了孫權獨自干苦活了。
《三國志.吳主傳》十六年,權徙治秣陵。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
為了在戰略上不再被動,讓劉備接管南郡,可以在軍事上分擔自己的壓力,而且孫權在借南郡的次年,就把治所從武昌遷到了建業,當時的武昌是今湖北鄂州遷到了今天的南京。
可以明顯看到孫權的意圖,如果他不遷治所的話,那麼江東孫氏集團的軍事重心就必然在鄂州,也就是偏向於荊州方向,這樣的話,孫劉聯盟在軍事上對曹操的威脅就大為降低,畢竟曹軍主力在南陽郡一線駐防就可以了。
而在孫權改遷治所後,孫權就可以從江淮一線威脅曹操,北上進一步攻取徐州,圖謀中原,正好可以和荊州的劉備形成夾擊曹操的態勢,這對孫氏集團的擴張也是有利的。
再者不排除孫權以此來激發劉備西進攻取益州的動力,在擊退曹操後,孫劉雙方都知道,向西擴張是最可能實現的了,孫權在局勢佔據相對主動地位的時候,自然希望劉備成為自己進取益州的先頭兵了。
《三國志.先主傳》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
當時孫權就和劉備商量過,一同攻取益州,只不過劉備被殷觀勸阻了,畢竟要是劉備主力深陷益州,那麼孫權的確有偷襲荊州的可能,而如果南郡還在孫權手裡的話,那麼孫權就掌握著入蜀的通道,劉備自然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西進了。
孫權答應借南郡給劉備,一直以來還有一個略陰暗的說法,那就是孫權為了遏制周瑜而故意借劉備之手打壓周瑜。
可以說孫權天生擁有帝王的權衡之術,他在位時期多有重用原淮泗集團成員以及後來投奔於他的外部人員,為的就是制衡江東本土士族,那麼也的確可以猜測一下,孫權對於周瑜的忌憚。
《三國志.周瑜傳》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周瑜只是和孫策關係比較好,但是和孫權未必,而隨著赤壁之戰結束,周瑜的聲望又提升了一個檔次,長時間讓周瑜領兵在外,孫權可能內心還是有提防之心的,如果不去稍加控制,那麼周瑜在荊州的實力逐漸穩固,就算周瑜沒心思,但江東內部各方勢力不會一點心思都沒有。
而且孫權對於周瑜的提防,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就有所體現了。
《三國志.周瑜傳》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這句話是赤壁之戰時,孫權對周瑜說的話,也就是說一開始周瑜是打算集結5萬兵力的,但是孫權只給了3萬,給出的理由是,短時間內不足以集結5萬兵力。
這感覺不像是一個處於危機時期的孫權說出來的話,曹操大軍來襲,劉備實力弱小,想要擊敗曹操只能依靠孫氏集團的部隊,事關生死存亡,沒有時間也要想辦法集結主力部隊啊,多一個士兵,就多一分勝利的希望啊,孫權不會不懂這個道理。
但是孫權只給了周瑜三萬人,而且還是周瑜和程普分別統領,不是周瑜獨自統領,更值得一提的是,孫權還說了,自己會多帶糧草,後繼出發,作為後援,這不就是說孫權手裡還握有一部分兵力嗎?
那麼在赤壁之戰是,孫權可能存在擔心周瑜擁兵自重的情況,所以在戰後,利用劉備來遏制周瑜也是相對合理的。
《三國志.魯肅傳》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而且在劉備借南郡之初,周瑜是極力反對的,並且建議扣留劉備,以此來遙控劉備在荊州的兵馬,逐漸分化,這樣就可以將劉備集團吸納為建東孫氏集團,只是當時孫權不同意。那時也是之後魯肅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以此來鞏固孫劉聯盟,實現共同抗曹。
但是說了這麼多,我的觀點是,孫權借南郡給劉備,可能有遏制周瑜的因素在裡面,但絕度不是主要的,因為一個事實是,劉備實際拿到南郡是在周瑜死了之後,如果孫權主要是為了遏制周瑜的話,那麼在周瑜死後完全可以拖著劉備不給。
孫權把南郡借給了劉備,對於曹操的戰略決策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建康實錄.太祖卷》時曹操聞權以荊州資劉備,大懼,方作書,不覺筆墜於地也。
對於曹操來說,他最希望看到的是,孫劉雙方圍繞著荊州展開爭奪戰,而不是相對和睦相處,他希望孫劉聯盟產生裂隙,但是當他得知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後,他知道,短時間內,孫劉雙方是不會給自己機會的。
所以此後,曹操集團基本上就會從荊州一線南下了,更多的是主力進攻孫權。
《三國志.武帝紀》十七年冬十月,公征孫權......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建安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孫權。
曹操連續南下征討孫權,但都沒有從荊州的南陽郡南下,為的就是個孫權集團極大的軍事壓力,進一步促成孫劉聯盟的裂隙,畢竟在荊州一線,孫權主動挑事的動力是要遠遠大於劉備的,而曹操死死的壓制住孫權從江淮一線向北擴張,那麼孫氏集團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也就是向西擴張,搶奪劉備的荊州。
而這最終引發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自己的老家被孫權偷襲了,這也是曹操多年來試圖製造的局面,也就是單方面向一方施壓,進而引發荊州的爭奪戰,而襄樊之戰以及夷陵之戰後,曹操集團基本可以穩贏了。
綜合來看,孫權借南郡給劉備,表面上看孫權是吃虧了的,但那也是迫於形勢的舉措,在當時的局勢下,孫權把南郡握在手裡,對自身發展可能要更不利,而借給劉備,反倒是可以在軍事上緩解自己的被動局面,而曹操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則是雞賊的選擇了強力施壓一方,迫使孫劉聯盟破裂,堪稱極為機智的操作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先主傳》《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周瑜傳》《三國志.魯肅傳》《三國志.步騭傳》《華陽國志.劉先主志》《建康實錄.太祖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