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 建國後,六大名著爲何變成四大名著呢?剔除的這2部也是家喻戶曉
建國後,六大名著爲何變成四大名著呢?剔除的這2部也是家喻戶曉
《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四大名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源流長,在上下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古人用他們的智慧將所見所聞所想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編寫成書或者編纂爲詩。雖然科技落後的封建社會沒有網絡技術,但他們的智慧卻是有目共睹的,無論是四大發明還是四大名著,都彰顯了中國古人的智慧。他們留下的很多作品是難以超越的經典,這些經典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被後人奉爲名著!

四大名著享譽國內外,但其實你知道嗎?在新中國成立後,原本預定的是六大名著會刪掉兩部,這兩個名著是哪些作品?爲何要將其刪除?
第一部被刪的作品《聊齋志異》,提到聊齋,很多人都會想到才華橫溢的蒲松齡、刺激緊張的人鬼戀、撲朔迷離的復仇記,這本書是清代短篇小說的集合、也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它本是一部超越現實、獨具思想風貌的才華小說,但由於過於天馬行空,它的高度成爲了推廣的難度!這本小說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一經問世就被搶購一空,它不僅在清代受到衆多人的青睞,在現代社會依然風靡一時。這本名著之所以被刪除,主要是考慮到兩點。
這本書的文采、文學、文筆造詣有目共睹,但它書中描繪的情節大多是愛情,青少年正是發奮圖強、刻苦求學的年齡,如果給他們貫穿“爲了愛情、不顧一切”的思想,將不利於他們的學習、更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
《聊齋志異》中,作者一針見血地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性,清朝時期腐敗嚴重、官逼民反,蒲松齡看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百姓痛心不已,便用超現實的手法將他的所想所達寫了出來,這種表達雖然讓人們淋漓痛快,但在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這種思想早已蕩然無存,它的迷信色彩過於濃重,只能作爲娛樂小說,不能作爲名著閱讀!
《儒林外史》談考試,社會究竟怎對待?《儒林外史》是一本長篇章回小說,它代表着中國諷刺小說的高峯,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了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這本小說在文壇的成就有口皆碑,在趣味十足中能夠看破這些庸人爲了功名利祿而明爭暗鬥的醜陋一面!之所以將它刪除,有兩大原因!
清朝時期實行的科舉制讓很多人窮極一生都難以進入仕途,很多文人十年寒窗苦讀的目的不是爲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只是爲了發財,書不再是精神的食糧、而是發財的墊腳石,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對這種趨之若鶩、急功近利的書生非常厭惡。他以諷刺的手法痛批這種現象,由於書中過多負能量,國家將其刪除!
這本書批歌頌了一些追求自我堅守真我之人的品格,卻間接鼓勵衆人不要讀書,國家考慮到這本書對我國實行的高考有一定的弊端,便將其刪除!高考目前在全世界來說是較爲公平的平臺,如果這本書作爲名著,將會引起孩子們的逆反心理!在和平年代,衆人需要的是一個健康陽光的成長環境,這兩本書過多批判了社會層面的一些黑暗,不利於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無論是《儒林外史》還是《聊齋志異》,國家的出發點都是爲了社會和諧!有人說:這兩大名著的文學造詣不低於四大名著,應該將其加上湊成六大名著,只要提高青少年辨別是非的能力就可以暢銷;也有人說:這兩大作品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兩大名著中明顯有過多的社會黑暗面,確實不應該加以推行。當時國家出版總局要求人民文學出版社智能出版四部古代經典長篇小說,爲了響應上級的需求,人民文學出版社多番比較,最終只能忍痛割愛,將建國前的六大名著做了剔除,只保留了如今家喻戶曉的四大名著。大家說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