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鱼是谁 木鱼是什么?木鱼简介
木鱼是什么?木鱼简介
木鱼是什么?木鱼简介

「木鱼」,又称「鱼梆」、「鱼鼓」、「木鼓」、「木鱼板」,为佛、道两教所通用之敲击乐器。有关于木鱼的起源,据现今学者考究在汉代出土的石墓壁画上,已绘有长条鱼形图案,推测可能为一种「鱼形鸣器」,然实际的起源及年代,目前的学术研究未有共识。但大抵认为木鱼应是佛教的「犍槌」之物,传到中土以后所汉化而成的敲打木器。据现有的文献记载,至迟在唐代时期,佛、道二教皆已使用木鱼。宋代的佛教僧侣有将木鱼认为是佛教在印度地区所使用的「犍槌」,与鼓、磬等物同样具有召集、警醒僧众的功能,如《释氏要览》:「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者,皆名犍稚」;而宋代的道教,所使用的木鱼,除了具有召集的功能之外,也用于讲经设斋的时候。
而在佛、道二教对于木鱼的起源,各有不同的说法。佛教有三种说法:宋代刘斧的《青琐摭遗》谈到木鱼是借用鱼昼夜未曾阖眼的特性,因此刻作鱼状,砥砺僧侣日夜修行精进;另一为元代的自庆和尚所编集的《教苑清规》所记载僧人因毁谤佛法与其师父,遭受恶报,堕为鱼身,身上长树,苦不堪言,后受其师超度摆脱鱼身,遂将鱼身上之树,刻成鱼形,警示修行僧侣;再为日本僧人无着道忠(1653-1744)的《禅林象器笺》当中所引《指归曲》的内容,描述玄奘回返中土途中,受一位长者设斋宴请,拜托救度葬送鱼腹的长者之子,是以玄奘要求长者,以木雕鱼形,悬挂佛寺中,于僧众用斋饭时敲击,用以报恩。在道教方面,北宋时期道士贾善翔的《犹龙传》则是记载在唐玄宗时期,于衢州建立道观,挖地时得到一条鱼形青色铁石,敲击它,音色甚为响亮,称之为「瑞鱼磬」,后世道教认为对木鱼的使用自此而来。
过去的木鱼形状,从上述记载来看多为长条鱼形,后来发展到后世将木鱼首尾相连,逐渐形成现今所看到圆球形状。现今的木鱼,外观为首尾相连鱼形,皆为圆球形状,球心中间为中空,配合木槌敲打借此产生声响。现今木鱼大小没有定制,端视实际需求,多为佛、道二教诵经礼忏时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