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菩提心的人会怎么样 菩提心:德修行必具的首要件
菩提心:德修行必具的首要件
定
菩提心是“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成文的意“”,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就是上正等正之心,也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生”之心。
定位
菩提心的人格定位
菩提心是指人的深意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望,在三人格分法中,意,意,集意。菩提心於第三的集意。比佛的唯分法,集意是指第七,末那。佛中末那是由第八阿耶造生的。阿耶中有相分,理分,自分,自分。菩提心的起是其中的自分在第七中的。
菩提心的心理程
居於深意的菩提心,在意中造的是求知欲,是一欲望,其指向性的模糊,不能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假相,假理,假自所迷惑。求知欲一步在意中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的分,因而更加的模糊,得迷茫,但是主的方向找准了,又能求知欲的模糊性,深意中的真望,而下心探求生命真谛。情叫菩提心。菩提心有主性,但根本上是。本就有的望。
菩提心的表
心的角度,如因斯坦,霍金,文之所以研究宇宙生命,正是菩提心的表。
由
在佛法的修中,大乘菩最初必起大菩提心,佛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的修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上,任何一法都不能菩提心,一切法所的正都是菩提心服。只有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才有著落。菩提心,佛法的修就得空洞和抽象。不哪一部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的修行都是以菩提心始,不同的只在於力的。如阿陀佛的四十八大,琉璃光如的十二大,世音菩和地藏王菩大等等,佛菩的力都是菩提心的。
本
此菩提心之容,即‘生誓度,誓,法量誓,佛道上誓成’之四弘誓,前一利他之心,後三自利之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心,其大,其德。故其德以行者。《》卷五十九(大正9・775b):‘菩提心者,一切佛子,能生一切佛法故。菩提心者,良田,生白法故。菩提心者,大地,能持一切世故。菩提心者,水,洗濯一切垢故。菩提心者,大,一切世障故。菩提心者,盛火,能一切邪故。菩提心者,日,普照一切生故。菩提心者,明月,白法悉故。’
此外,《菩地持》卷一亦菩提心是一切正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之所依。且菩提心有四,即
(1)佛菩不可思神通化,以之增上,佛之大智而心。
(2)未神通,但菩提及菩藏,以之增上而心。
(3)未法而自法相,持正法而心。
(4)未法,但世生所,即菩提心。
分
第一分
世俗菩提心:求上菩提的心,它是凡夫相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清楚,若而言,菩提心有,即菩提心行菩提心。如《》中:“任何生上菩提而亦稀罕,之相比,上菩提而行持更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了他利而想得菩提的意即是菩提心,如同正式程前往地一般真踏上能得佛果的正道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自他二利的智者通了知比喻的差而依次明白行菩提心意的不同。
在住於回中菩提心可以出生大的果,《》中:“善男子,譬如金,亦一切上等金,且不失金之名。善男子,同理,菩提心之金然勤亦一切功德之金,亦不失菩提心之名,能遣除回之一切困。”然而,菩提心行菩提心相比,不能接不生福德。何起,了能使所有生界惑的束回的牢中解出,乃至回未空前以不退利他之心真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後如果未失一行心,那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中,福德也不生,量等空。
菩提心:悟自心的法界,也就是指分智慧,在登入地菩的相中才有。
比喻、助伴的角度分
如《》中:“如地金月火,藏源大海,金山友,如意日歌,王及大路,乘泉水,雅河流,分二十二。”
如“地”:小道的心(求菩提的意)是最初的心,如大地。大地是一切功德的源,同,小道希求菩提的意,上是生一切道果功德的基。
“金”:中道的心如金。金本有改,同,到了中道的候,心不有。
“月”:大道的心如新月。新月越越增上,同,大道的功德也越越增上。
是道三心的比喻和助伴。
“火”:加行道的心如烈火。烈火能摧一切薪柴,同,加行道的心能除一地以前的一切品分念。
下面“藏”一直到“歌”,分十地的心:
“藏”:一地布施波蜜多相的心,如藏。藏能足一切生,同,一地菩的心也能以布施足一切生。
“源”:二地持戒波蜜多相的心,如源。源是一切珍的源,同,二地菩的心是一切功德(地、度、力等)的源。
“大海”:三地忍辱波蜜多相的心,如大海。大海不被狂,同,三地菩的心不被嗔恨心等品。
“金”:四地精波蜜多相的心,如金。金不被任何金物所摧,同,四地菩的心也不被惰等品摧。
“山”:五地波蜜多相的心,如山王。山王不易被狂撼,同,五地菩的心不被禅定的品――散分念所。
“”:六地智慧波蜜多相的心,如妙。妙可以除各疾病,同,六地菩的心能寂一切障、所知障的惑病。
“友”:七地方便波蜜多相的心,如友。友永不自己,同,七地菩的心永都不任何生。
“如意”:八地波蜜多相的心,如如意。如意能足一切生的所,同,八地菩以佛法甘露勤足一切生的望。
“日”:九地力波蜜多相的心,如日。日能遣除一切黑暗,成熟稼,同,九地菩能遣除生的明暗,成熟善法的各功德。
“歌”:十地智波蜜多相的心,如歌。歌能人得快和喜,同,十地菩依靠智慧能多多的生得快。
下面是五殊的心(三清地所):
“王”:神神通相的心,如王。王能一切,不容易被人控制,同,清地的神通能制服一切。
“”:智慧和福德二相的心,如。可以具足一切,同,具有心的菩,善法的全部具足。
“大路”:三十七道品相的心,如大路。大路可以任人行走,同,一切者都是依靠大路而行持。
“乘”:悲心相的心,如乘。乘可以人去往任何地方,同,菩不回涅二而到自己心所欲的目的地。
“泉水”:持和才相的心,如泉水。泉水用之不竭,同,清地菩的功德永也有。
下面三心是十地所:
“雅”:到了十地的候,菩以四法音利益生,心如雅。
“河流”:菩的平等心,或者唯一道的心,如河流,利他的事永不。
“”:法身相的心,如大。具足心,即使菩居住在兜率天等天界中,利益生的甘露妙雨也能世人享受。
功德
除罪
於重的罪,除了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其他的任何善法都法服。所以起菩提心。《》中:“眼即能鼠,令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如意明目亦能一切惑之鼠,令法堪忍。”即便是造了害三等不堪想的天大罪,但就像依靠一位送者的勇士,能怨的大恐一,於能刻重罪熟果的菩提心,小心慎罪的人何不依靠呢?理依靠。《慧》中:“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怨,同理,依真菩提心勇士之菩不畏一切罪行怨。”末劫火能一禅以下的器世界焚余,同,依靠菩提心那必定能根本上焚五罪等一切重罪。《》中:“能焚罪行如末劫火”善天尊者:大安忍一那不所取必定能焚(罪)。一功德前面所的不重,前面的功德是指制罪,一比喻是明根本上摧。若:那,一菩提心具二功德不是相?不相,如果得了越越殊的菩提心,功德也越越殊,是依照的次而的。
如《入菩行》中“以是善行微弱,罪力大,此菩提心,何有余善能彼。如人犯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那能重罪。”
成利
此菩提心是生最有利的,因依靠一菩提心,量生能而易得殊安上菩提。量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利得最妙的安――上佛果。依菩提心之道,去有量生已成佛道,未的一切生亦皆能成佛道。若相中生起了菩提心,所行的一切法,皆成得等位因,任中能聚起大,成就佛果。我翻佛菩及大乘高僧大德的,可以看到相同的一:他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本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也有!
如《入菩行》中“佛於多劫深思,此心最益,量生依於此,利能最。”
足望
如有人想三界中般痛苦,要除掉有情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量快者,那常不上的菩提心。三界生陷於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曰三有。三界生有量的痛苦,而言行苦、苦、苦苦三;一,在《瑜伽地》列有一百一十苦。如果一人想除自己的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以及想要享受安幸福,唯一妙法是不修持菩提心。
如《入菩行》中“欲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不安,欲享百快者,常莫菩提心。”根索仁波切解此三士道修法,中第一句是中士求自我解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的修法;第三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菩提心!
修行人,想三界回,想解除一切父母生的痛苦,想往生世界,或享受出世大,必要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足。或有人疑: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有菩提心?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欲入解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苦生善趣,修行人相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多劫罪障,大福德,那解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其基,下士道既菩提心,中士道能也?(若欲知此理,能海上所的《菩提道次第科》)
名之利益
名指菩提心後,有名、意菩的利益。系在三界生死牢中的苦生,只要生起那的菩提心,然他被各惑系,在三界生死回中,有得到解,地位非常卑微,但因心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就可佛子,意上也成了世人、天人、王的福田,成了天鬼神以及人等敬之。
如《入菩行》中:“生死系苦有情,若生那菩提心,即刻得名佛子,世人天敬。”
其他利益
如同依靠最殊的冶金原料可成金子一,已投生不清的身依靠菩提心可以之的佛身,因而於具有能力的菩提心持不懈固受持。《》中:“如以一水之金能使千成金喻,如是心水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持,即能一切惑障之物,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惑之不能一切智知而菩提心之金。”如《入菩行》中:“如最冶金料,垢身得此成,之佛陀身,故持菩提心。”
能一切生到解城享受功德珠的唯一商主比的佛陀之智能遍及法,除此之外其他生法衡量,因而佛通量的智慧察法,底照此菩提心最稀罕得,功德最大,最珍。《》中:“之中如意堪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法界境,人天之有漏漏善根皆不及菩提心珠如意王之。”因此,想生痛苦的所有人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如《入菩行》中:“生以慧,彼心珍,欲出三界者,宜善持菩提心。”
有被菩提心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一般生果後自然,而菩提心的妙都生果,非但不,反而更加增、繁茂。《箧》中:“文殊,各以四大持而增。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持且回向遍知(佛果),增。”如《入菩行》中:“其余善行如芭蕉,果生已枯槁,菩提心生果,非不反增茂。”
此外,具大智慧的勒菩善童子:此菩提心的功德法估量。《》中:“源城中商主之子善童子於文殊前心後,菩而逐前行。至尊勒正於南方海由毗佛之具藏殿中如海菩眷法。善童子此情景急忙。勒菩向眷善童子言:‘且看意清者,之子名善,求殊菩提行,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善慈悲汝,善勒城中,善寂柔尊,行持之疲倦否?'善童子合掌:‘者,我若真入上菩提正道,不知如何力而持菩行,您明示。'勒菩答言:善男子,你已善知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佛法之根本,如子;可令一切生善法增上,如良田;一切有情分依,故如大地;能真正一切困,故如多天子;能持一切菩,故如父;能真成事,故如摩尼王;能足一切心,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千百量利益。”如《入菩行》中:“智者勒谕善,彼心利益限量。”
重要性
修行的程就是一忏罪、的程。於凡夫,清除障、累成佛的一切中,最殊的就是菩提心!!!
《入菩行》"菩提心如劫末火,那能重罪"。要想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花很小的功夫,得最大的、不可思的功德利益!事半功倍。要知道,同念一句阿陀佛,有菩提心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
宗喀巴大在《菩提道次第》中,把整佛法的精三主要道,就是出心、菩提心和空性。
省庵大《菩提心文》:
“不肖愚下凡夫僧,泣血稽颡,哀告前大,及世信男女等,惟慈悲,少加察。入道要,心首;修行急,立居先。立生可度,心佛道堪成。不大心,立固,劫,依然在回;有修行,是徒辛苦。故《》∶「忘失菩提心,修善法,是名魔。」忘失尚,未乎?故知欲如乘,必先具菩,不可也。”
群法在《佛教的反思》:“大乘本是入世的佛教,可在中民留下了消出世的印象。什?根底,正是因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一直大乘典便代表著大乘佛教,大乘自然便是大乘行者。不知大小乘的在於心,在於是否具足菩提心。因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菩提心不重。也正因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等菩行,似乎只是大菩所,人修。”“於佛教在流程中存在的弊端,我,未的佛教展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的修必以菩提心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
空法也:“菩提心比念佛重要!”
“《量》上得很明白:‘菩提心,一向念’,如果不菩提心,有一向念不能往生。去李炳南老居士常,一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三。什那少?(就是)做到一向念,()有菩提心。”
“真正菩提心,一念、十念定往生,什?他已是上善之人,已格了,只要一念,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要仔去思惟文,不能含糊念。”
《量》上跟我,“三往生”中述:“菩提心,一向念阿陀佛。”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一生中只有一方向、一目,念阿陀佛,就能往生了。可是要住,前面有一句,“菩提心”。你要不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菩提心。(空法《佛答》)
西方土有四土之,然皆以‘菩提心,一向念’往生要件。不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佛法,一切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怎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於洛杉矶)
“《量》往生的件,是上、中、下,最重要的件‘菩提心,一向念’。如果我只做到一向念,有菩提心,不能往生。再一句老,真正菩提心,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
有一次,阿底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皆合掌胸,但到他的根本上金洲大,手合什於上流下眼,呼上的尊名。他的弟子不解地:“尊者,何偏偏在金洲大合掌於,道其他上都比不上金洲大的功德大?”阿底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都佛,功德有任何的差,只是我的恩德不一。我在心中有的一菩提心,全都有於金洲大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我的恩德最大。”
菩提心者是世最尊的人。中:一有人菩提心,大地就震,佛座也。因大地是有情共的力量所感,菩提心者引量有情,回,大地法承受而生震。
智仁波切在《》的解,了一非常的。他:成佛不是大乘菩的目。如果成佛也不是目的,那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有目呢?此的真意趣是,如果因佛非常大,一切失,一切功德而成佛,就有考生的解,所以不是大乘法。句揭示出,如果不考生的解,即使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三殊修法》慈洛珠堪布)
《菩提心略修法》(慈洛珠堪布)中:“出心菩提心,是凌於一切修法之上的上大法。”“有出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他修行的都有入。”“智仁波切,在不具出心和菩提心的基上,即使九年,任何人的往而修大,解的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的子,那成就就更不上了。”“佛陀曾,想成佛的人不要太多,只需要一法,法就是大悲心。什只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如果我有菩提心,就能於一那清始以的罪,犯解戒和密乘戒的罪也能清,同也能多,是菩提心自身所具的能力。也就是,即使既有修金等忏悔的法,也有修曼茶等累的法,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的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
“在《》,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地的,也不可能近期落,此在很久以後才成熟;入地後,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微,很短,不同於其它的地生;在感受些痛苦的同,他也未利益生的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中醒一,地苦便立即束。”
“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有修出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它的法。不是我的要求,在佛中也如是著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
“一天早晨,阿底尊者,在印度,他的一修喜金的弟子入了的定。尊者身的侍者就,修喜金怎落小乘道呢?阿底尊者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也有可能入小乘,也有可能入趣。那,大乘和小乘的差究竟是什呢?阿底尊者,其差只在於是否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有的差了。”
勒菩的《》了七要(七殊)。菩行持六度,每一度都具足七要。七要又可三要。如果具足此三要,哪怕一小小的善根,也是成就之因。否,即使外表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解之道、成佛之因。三要是“前行殊、正行殊、行回向殊。”
所以,若菩提心的殊,任你念佛念到雨不透,也不有大的功德。
另外,如果罪障未除、福不,念佛能相?
再,修菩提心不一定非得要你中念佛,我平常都可以修。
於菩提心的具修法,在中有著泛的教授。如省庵大的《菩提心文》、《入菩行》、《佛子行》、《普上言教》《菩提心略修法》......修菩提心之前,一般先修慈、悲、喜、四量心,是菩提心的基。大家可以考下面的修菩提心的方法。
菩提心修方法
一、按阿底尊者的七教言修持:
一.知母
因生死不始,所以可推知自己的生命也有最初的。由於生死次,故在生死之中必定有不曾取受的身、不曾生的地方,有未曾作母等人的有情。如《本地分》引:“我大地,得汝等,夜於此未曾受量生死。”我有情,得一人不曾在夜流中,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范、教,或其余的上或等同上。”如何明生始呢?察心是由前一那的同心後一那,如此不相而。比如,在的心自中有心,而中有心又自前世的死有心,若再往前地追溯下去,始找不到初。若有初,:最初的身是否有因?若有前因,就不叫初始;若前因,成因生。假如不需任何因,便能空出生有眼耳、有受想行的身,何何地都可以出生,所以,回始。
由於世始,合每一世的母便有量。今生的母往前算,算到一百世,母的量就已超地球人口的一半多;若再往前算下去,所有的母空界也法容。由此可,哪一位有情未曾作自己的母呢?不做,而且做次。也是遍知有情去、在、未一切生世的佛陀以谛明的事。佛在《心地》中也:始以,一切生五道,百千劫,在多生之中,互父母。以互父母之故,一切男子即慈父,一切女人即悲母,往昔生生世世中有大恩德故,在父母的恩德平等。
在我家人、同事、道友等一一修:我的父……我的奶奶,我的……姐姐……哥哥……居……同事……好友,他都做我的母。我家的小的所有的居……座城市,城市每一座,每一窗,每一汽,街道上的每一行人,小的野和狗……小,蟑螂,……都在去世做我的母。乃至整家、地球,北俱洲,西牛洲,身洲,世以及他方世的所有的旁生,乃至蜷蠕的昆,我看不的遍布任何一的量的神,鬼,地的量的有情;欲界六天的天人,色界十八天和色界四天的天人,以及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量世界中的量有情,不做我的母.
如果我是一名售,就要著把每位客都看成是母。母物,自己度能冷淡、理不理?再比如,我是一名士,反自己:在我眼,每天住院的病人,我是母?看病人床呻吟,我是母受苦而於心不忍?我是恭敬承事理母?或者我是一位老,在你眼,成百上千的工人是母是下的人呢?如果都是母,什有、之心呢?再看,家的老鼠、外的大狗,眼前最、最瞧不起的人,我是母?假如周遭的人都不是母,又一切有情是我母,不是相?如果是人,不要管他,如此不可能成就菩提心。眼前的有情都被你放,要起救度一切有情的重,不是自相矛盾?假如到每一位生,都能心底深“他是大恩母”,自然容易起“我要他而成佛”的心。如此一,不任何有情,下至一、一只狗,都是自己“最珍的母”,如此不不他,而且以他所境成就佛道。
二.念恩
------首先明世的母慈悲的面容。
母我的恩德非常大,我今天能得此人身,作修法的所依,能大成人,能字,了知世的道理,能有持生命的,能遇到佛法,能依止善知,忏悔障,累菩提道上的,能在今世或者未得和究竟的解,全部都是母所予。
我的神著度的悲怆,痛苦和奈,我前世的身,人,被吹,受中的恐慌和傍徨後,我到了我今生的母。自我住胎起,十月中,母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我。她格束自己的行,我不受害,食、起居、身的活等都常小心。了未的小生命,母充了幻想:它是男孩?女孩?它大後是怎?孩子,因她而到世界,她把它到了令她悲欣交集的世,他幸福?我的母,她年,她微不至地育我,身越越沉重,形,《心地》:生之,母遭受巨大的,如百千利刃屠割身,心迷惑,不辨西南北,此母全身疼痛忍。了近乎死亡的痛苦,我出生的那天,成我母的母日。
我生,像毛小猴一看,但在母眼,是天底下最可的孩子,把我抱在暖的,捧在手心,百看不。我是,母以乳汁育我,一羹、一羹地喂我吃,手我擦鼻涕、屎尿,以方便毫不地精心育我。我幼常常在母安然休息,在母的左右膝上爬爬去。母的乳就像甘泉一,及地育我,有枯竭之。母之恩,充天空;母愍之德,大比。
我渴,母准食,即便在餐桌上,她是全心全意地我,把好菜到我碗,自己不肯吃。看到我量少,她就心不已。
到了冬天,就我做保暖的棉衣。我缺,就我。我成所需的衣服、食等具,都不是易得的。我用的每一支,每一本本,小到大,要穿多少衣服、吃多少菜、交多少、多少本,些,都是母受千辛苦得到後,予我的。一一滴都之不易,都是母心血凝聚而成。
我生病的候,母抱著我,把我背到她的肩上,白天或夜晚,走一又一街,到院,她恨不得把我的病痛移到自己身上。如果我有三短,她恨不得自己替我死。母用自己的知、能力,只要能我利益和安,不我成;凡是有害、痛苦,不我遣除。母含辛茹苦地育我成人,如今才有了值遇佛法、修持道的。所以,母我的恩德直以言表。
我如果能看到前世,便知今世的母在前世次作母。甚至在我做小,她也曾是用翼保我的母;在我做小,了我,不管路有多、有多危,哪怕累至死都我食,在我做小猴子,被人她走之,她沿著河岸,追我所在的那只船,如同了一般,追出一百多,力跳上船,寸寸裂而死。有一次,我生猴身之,她在我喂奶,被人的箭射中,她忍痛,把握我放到一,拿起一片子,我出最後一滴奶,放在我身……
不是今世,回的始以,母一直以慈之眼照著我,以慈悲之心著我,使我能各危害中得到解救,予我不的利,恩深似海。
三.恩
佛教始人迦牟尼佛
----那,如何才能答母恩呢?生死中的富足安,母自己也能得到,但是一切不是欺诳。母之苦,根本在於生生死死,不能解。始劫,由造,由感苦,由苦又起,一直生在生死回中。所以,真正的恩是助母解生死,一切母不想要的痛苦,都根除,一切母希求的安,都余,最把母安置在佛果中,才是最好的恩。《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若父母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於父母,喻策,令安住者,方曰恩!”《佛父母恩重》:父母孩子有大益,以乳汁,保、培育,如此才成四大的身。即使千年中右肩父,左肩母,父母的大小便拉在背上,而父母心怨尤,也不足以答父母的深恩。
中所不恩的罪:
《心地》:世高莫崇山,悲母之恩,高。世重莫大地,悲母之恩,重於大地。若有男女背恩不孝,父母生起怨念,母一言,孩子即落地、鬼、畜生道中。
在,我思我的其他人,我的父,奶奶,妻子或丈夫,我的子或女,兄姐、阿姨,好友曾自己母,自己述不的恩德……我的居,同事,街上擦肩而的陌路人,汽司,站在我身的素不相的乘客,其他城市,村素昧平生的每一人,乃至整地球上各色,族的人,在,痛苦,恐中生活的旁生,正被宰割的在窒息中四大分的扎中的物,它曾我母,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和生命;以及曾偷我得的小偷,仇我的同事,人,鄙我的友人,用粗鄙下流的言毒侮辱我的熟人或陌生人,令我生病的鬼神……它曾我母,我付出一生的情感,安,和生命;
在的去生中,曾以慈育自己的母多得可以充空。每一生喝的母奶足以成的海洋;每一生母心流下的水聚成四大洋;每一生母予的身量;每一生母的衣食堆大地;每一生母我做的事,成,高山;每一生育我所造下的罪,足以母在趣中感受量的苦。只要我在回中,世的每一位母仍以同的方式育我。
在,我恩重如山的母正在悲的境地,她因明障蔽而被魔,心不能自主,又有善知的引,狂地在回崎岖的山路上一路蹶,向趣崖。眼看母一步步跑向深,作孩子能忍心坐不管?母此最希望孩子救她,子不救母,救母呢?想到,心:一定要救拔母出生死,以回母的大恩。也就是未母示增上生、定的善道,最後她安置於佛果。如此再三起恩的善心。
四.慈心
----慈心的所,是缺乏安的老母有情。慈心就是思惟:怎能他得到安?多希望他得安;由我他成安。下面,我修慈心修慈的次第:首先人修,其次中庸者修,然後怨修,最後遍一切有情,依次第修。
我祈:世界中的任何生,不何形、相貌、根性、量,不崇高或是卑,平等祈他痛苦得安。一切生根缺的痛苦都余消,他身相。若有生遭受病苦折磨,身弱依靠之,我令一切病苦消除,他根重新充活力。若生犯王法,即遭受刑法戮,面死亡,惶恐怖,在如此度痛苦之,有依怙,我苦中救度他。若生受皮鞭、木棒鞭打,披枷戴,被各刑具摧身,充量之,身心倍受折磨,片刻不得安。我能他免系,不受皮鞭、木杖鞭之苦,即刑的人也能保全性命,令一切痛苦永消。若有生被、干渴逼迫,心希求食,我能予他美味佳肴、甘甜水,他得足。我祈:盲者明,看五彩缤的世界;者,耳的音;跛者能自在地行走;者能以言表心。生得大藏,充具,有有,所匮乏。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得到恭敬、戴,永不受歧之苦一切生都成所有人天喜的境。他能端雅,受人敬。祈生在都能受用量快,一切受用裕足,各方面的福德具足不缺。只要有情喜,我予他些安,教他聚安之因。如是成就。生心想音,念便能前美妙章。生心想水,眼前即出清水池,水面上漂浮著朵朵金。生心想何食、衣服、床榻、敷具,都能心所欲地得。生希求的金、、珍、琉璃、璎珞等品,都能具足。祈:一切不生到下至一句名,也不他彼此生矛盾。生常美名,人和睦相。受生的身相容貌端正,彼此以慈心互相。我如是祈世界祥和、有诤。祈:生需要各世生的安具,都能心所欲得到足。祈:人人不吝珍,都能慷慨施予生分享。祈不是焚的香、香末,以及沫的香,或者每天三枝上落的妙花,生都能意受用,喜。普生都能虔普供十方佛、三乘微妙示以及菩僧。供三,以三不可思加持力、供者的信心力、不可思起力,可以得殊安。但一切信不信佛的生,都能皈依三,得此上妙安。普天下母有情世都能得到暇人身。祈:母生生世世不於八暇的障之中受下身。她生生世世值遇佛、近佛、承事佛、供佛、常佛。祈母每一世都受生有暇尊之身,以此人身近、承事十方佛。母有情,有情世生在富之粗,得到受用的安。如是起慈心。母常常生富之家,富裕。一受用的安,我都能慈心普施。有情常得相好、常得美名。逐串慈心,就能治幸、冷漠硬的心。他得相好美名,就他得最好的相貌和名。她命疆。
因世安只是的受,究未痛苦,未生死。如果只心予生世安,不底。我一步祈生得出世的漏安。祈女子不如意之身,得到丈夫身,勇悍、雄健、明、有智慧。祈母世世常行菩道,勤修六波蜜多。有情都能得大乘的法。祈有情能常常面王下端坐於琉璃子座上的十方佛,能近承事佛,聆佛法,得不可思的法。若有情去和在於回中造了,感招不意的趣果,些障永消,不再成熟果。我以智慧母生死,母生死中得解,速上菩提,永享不的漏大安。
五.大悲
----悲心所的生,即具有苦苦、苦、行苦的苦有情,包括下至地、上有的有情。
一)有情平等流之苦。水有、淡、香、臭等差,但又同是性,所以差中有平等,相中有共相。同,生千差,但都在生死流中。三界生的命哪不悲呢?最初“哇哇”哭著降生人,死亡,被送焚化,即便是位高重的、富可的富豪、光彩照人的明星,最後也化一把灰,在生死流中每人都是平等的。一看,不悲,不需要救拔呢?我乘坐在同一赴往刑的上,同是生死人!一看,不悲,不需要救拔呢?我三界凡夫平等起大悲心。
二)思欲是根本之苦。喜的境希望,是欲的本性。希求渴望之心,是欲。有名欲,利欲,恭敬欲,承事欲,衣食住行欲,力欲,富欲,受眷欲,示自我欲,食欲,睡眠欲,升天欲,一一展,欲海,眷三界生都想求得自己所之事,於如泡沫一般注定的有漏法,幻想永占有、如以,希求的果非是希望破,引生痛苦。所以,欲是痛苦之源。十二起察,以欲就追求,行,累能感生後世的,由此生死相不。有情不了知回是苦性,怎放得下回快的追求?如是欲不止,不知要引出多少生死!所以,以欲本,生死不。
三)思二愚所生的熟生苦。我的身受到烈的痛苦的,就立即聚成我,五的部分成我所,以我的力量,心迅速陷入愚迷之中,生起大怨恨、哀。其中,猛烈的身痛苦是身箭受,以愚迷生大怨尤是心箭受。照理,身受苦,安心受便是,不必再增添的妄想,但凡夫苦受身,立即明合陷入迷。此“我”速,上就想“我好可!”、“什我?”、“不如早死好”。凡夫在感受生老病死苦,由於愚不但身上中一支箭,而且心上也中一支箭,枉受苦、怨恨、悲之苦,真是可悲。
四)思三苦。此三苦可以受一切苦。我不能苦只是苦受,不然就法成立“有漏皆苦”“回周遍是苦”,也有理由色界色界的天人生悲心。第一苦苦,是苦受相的。
言之,下苦受生起,心的身心世界全是苦苦。一切唯自,心正在逼中,哪有安可得呢?所以,正有苦苦,即使有富的五欲六,也感受不到快。第二行苦,指一切有漏法都是苦的本性。即因上察,有漏每一那的都受惑的支配,一直被地流,叫行苦。未方面察,下一不是安的本性,一那著量惑的子,苦苦和苦的子,遇到因就生苦苦和苦,五的每一那都是苦的因位,如同等待引爆的炸。第三苦,包括一切有漏受,受相的。一切有漏的快都是的本性,有漏快一定是和痛苦相,一旦快消失,就引起不堪接受的苦。只要在回中,就可以定:不享受何快,最都逃的局。由此察回中的快都是苦性。人祝孩子生,,洋房,男女婚,事隆,成功,,令人喜若狂,只是凡夫苦,最初之,人都固,永久,其,都是的本性,如幻泡影,眼即逝,化有。
五)思惟七苦。有七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苦,六苦,七希求而不得苦。此七苦,具按中士道容思惟。此只以生苦例稍作解。有情的受生其是苦的端,拉了苦惑的序幕。不必想天,由惑支配的五取突慈悲,清、安、永、自在。摸一摸自己的袋,想想是清的法?冷地察一下也很悲哀,皮包裹的只有污的、髓,是由精血一步步展而的,哪清呢?只不我迷地清而已。
“生”何止我苦不的肉身,更了不其的子,遇就行。我行持善法,些粗重便始。子不出生、增,心法安住在善法上。就像金子中含有法打造成如意的金器一,因的影,使心不能一、安定,不堪能行善。看著生力行善的,也人心生悲。五身中伏了子,遇到引生的境,注定要爆。生境了,便引心,生嗔境了,便引生嗔心,一生都是在中度,得有天平。些都是以“生”所依的,就像潮的地上滋生大量一,受了五取,就必定滋生。
受生是苦的源泉。有了生,衰老、疾病、死亡以及各大小苦都之而。了持生命,人要、工作、生,不可能一天不穿衣、不吃、不睡,下至持起的生存,都要耗大量的精力,付出千辛苦。一生之中,追求名、地位、富是了身,穿著、打扮是了它好看,追求享受是想予它快,做各是想使它健康。了生,要吃多少、多少水、睡多少床、穿多少衣服、用多少香皂、服多少……,般辛苦都是以“生”而的。再想想,因受生,有多少住胎之苦、出胎之苦、成之苦、追求世之苦、求不得苦、疾病之苦……,因“生”,一系列的痛苦都之而。
一次受生就要遭受多苦,如果不解,要次投胎,合起有不其的痛苦。而且,每一次受生的果只是迎死亡。懂得一後,就知道:只悲感受苦苦的有情不合理,理悲上至有、下至的一切有情。
六)思四苦:一、苦二、苦三、相苦四、竟苦
一、苦是著:,心境的功德相著,只想永有,但有漏法的自性常,最都要分;分,因著而不,而引起烈的苦,若失去的是人,更是撕心裂肺,痛苦不堪。苦,包括和後的痛苦。正,分,心所境不割,哀流。
之後,念念所的功德相,生起烈的思念之苦,心不由自主地浮境的音容笑貌,想到他(她)的功德,感悲。想想自己,感到孤依。看到人和人、人相聚,景生情,念不已;想想未,又感。如此越思念,越陷入悲,以自拔。再察,和所聚有多少、有多的,就有多少、有多的痛苦。像,不感情、名利、地位,只要有所,在所,就引生苦。三界生一直著各可境,希望永久有,但有漏法竟是的法性,以束。憾的是,生都不能悟,一所分了,又著另一所,始不了苦。也人心生悲愍。
二、苦---“苦”到最底,即是苦,是底失去一期生命的痛苦。
一期五要,由大的俱生我,人度恐不安,害怕世界上消失,以我所又害怕永女、身、富、地位,由此生猛利的苦。
三、相苦
一期生命的痛苦,是“苦”。一期生命束了,又要生死,由此相所生的痛苦,是“相苦”。如果一世一死永,最多也只是受一世之苦,但生死根本不人意,只要未解道就法了。
我可以,每一位凡夫今後有多少生死、多少求不得、多少、多少怨憎,多少追求、多少、多少失……,每苦都可以量算。所以,世上最行的路、最漫的路、最苦的路、最的路、最不自在的路、最不得休息的路、最意的路、最倒的路、最孤的路、最前途的路,就是生死之路。要到生死相是最大的苦。往未察,凡夫要迎次的衰老、疾病、死亡、落,要流下的血,成的苦海。察,普天下不是生死相的可人呢?
生身在苦中不知苦,“解”的名都有。他然不知自己正深陷苦海,往後生死大苦接踵而。有多可悲啊!不不自己求出,反而不造集生死因!量有情夜漂泊生死,起拔除有情出生死的大悲心。其,以法衡量,外在的幻景只是迷人的假相。外表的富堂皇不代表生解了生死大苦。掉些外在包,仔查代人的心世界,想想他往後要感受多少世的苦,就感悲哀。回充了欺诳,到是自欺欺人,竟一充血的程成快、馨、光普照。所以,我要心深起大悲,誓救度一切回生。
四、竟苦---“竟苦”,是尾的苦。
可的凡夫不做什、什、想什,都只是入生死法,只如般粹是苦的五取,竟是苦性。他不修道,法消除果愚和真愚,因此定有入涅之法,只是按十二起的方式不由因出生果,法行苦,所以是竟苦。
六.“解信”
----即回苦海中的量生,要由我度化。然在的我也於回之中,有把握救度他,但不管怎,我已下了定誓,今以後,就一定朝方向努力。堪布阿在《菩提心修法引》中,要想到目的,需要具四件:希求心、(度化生)、誓(自己如何行持)、祈上三的加持。
1.希求心----一切生都曾次作自己的父母,父母一不是慈益我,如今,他正深受回的痛苦,我如果不答他的大恩大德,不把他深重的回痛苦中解救,不予他和究竟的利益和安,而是只追求一己的解,我是人?。《戒》:“地山海,非我,不恩德,乃我大。”
2。:我今天起,生生世世活著的唯一目的就是了心力的利益生,在生的相中下菩提的子,他得人天善趣,究竟得佛果。了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都能苦得,我意粉身碎骨。
3。誓:我心心念念都是了有情的安,做任何一件事,惟一是了生的利益,行住坐都唯一是益有情。行持任何善行都以三殊持。
4。祈:祈上三加持我我的相中能生起真的菩提心。如果身患疾病能我生起真的菩提心,就我生病;如果死亡能令我生起真的菩提心,就我死亡。
七.生起
----由修持起了慈、悲、增上意,立誓救度生,但衡量身口意的所作,下至不能予一位生的利益。不但一般凡夫,即便人天具能力的王、帝、梵王也做不到;不但人天尊主,即便阿、凡菩有多功德,但也法成一切有情的所有利。因:一、因上,福慧二未能;二、性上,一切身口意的功德未成就一切智的自性;三、作用上,不具足粗勤作、任成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所以,利他方面,唯有佛才具足成量生、究竟利益的最大能力。按《瑜伽地》所,到了佛位,自己涅粗苦的怖畏中余解,具有能有情一切怖畏中救度出的善巧方便――身、口、意、之功德任自成,又具有大悲心,能有恩恩的生偏平等地利。之,佛陀具有量智悲力功德,真正堪能利他,因此了利他必上求佛果。
但有方面的希求心仍不足,“自利也必成佛才能”。由於到他利自利都必成佛,而引起志成佛的欲心。
二、寂天菩的自他相修法改
自他二者的苦相,依靠我的息――呼、吸行修持。

呼,想自己的快、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行的善根、健康、世和出世福,一思修的智慧等成白,伴著呼出的流,融入生的,令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能健康,,具足富,相好,姓高,眷,智慧超群;他具足知有愧,戒律清,和思修的智慧,得和究竟的安……
吸,想生相中所有的痛苦:生老病死,,怨憎,求不得,五盛、生相中所有的:欲,嗔怒,愚,嫉妒,傲慢;魔障、染病、艾滋病以及生所造的淫妄等罪,成黑融入自己的身,由我代受世的一切不平安痛苦。
我能代受去世老母有情的痛苦,以答她生生世世以回的恩德,只要能她快,我情她身上的所有的疾病,痛苦伴我一生。
我能代受她的,只要她能得和究竟的安,我意劫中承受受人奴役,打,害等三趣的痛苦。那是多的欣慰,多好,受苦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母。上,一切痛苦的源就是我。然而,人不知道:“我”才是痛苦的罪魁首,是自己真正的仇人;而其他生,正是助我除“我”的大恩人。一切的皆罪於我。在人吵,我常“你了,我”,其,的人,的正是他自己。什呢?因五的假合本不是我,而我硬要把它著“我”。有了“我”,人欺我、我的候,必定感受痛苦。有些人反:“他打了我,然是他的。如果他不打我,我怎痛呢?”如此,但正是因你有一“我”,才有可能感受痛,假如有“我”,那即使一千人拿著各武器砍肉身,你也不有毫影。因此,所有的痛苦,都是“我”惹的!在自己身上出的何等痛苦,都是因自己自己我而致的,所以不能怪罪於他。正如《入行》所:世一切的害、恐怖、畏,都是我而生的,使我陷回、法解的大魔,留著它有什用呢?所以,世最可怕的魔就是我。了追求自利,然了量劫的努力,但也都是徒益,因只要有了我,就必定增加痛苦。依此道理,噶派制定了一教言:做任何事情,如果有,必定是“我”的,一切失由“我”受,怎也怪不到人上。即使“我”被端冤枉了,也不要“我”一解的,因真正的修法根本用不上些世的。一切痛苦的源泉就是我,我我眼中、肉中刺。
我以猛的希求心地念:“但生的一切罪痛苦成熟於自己的相,自己的一切安善根成熟於生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