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横山 橫山屯出土一面金牌,上刻「神秘」契丹文,上面三個字應是這意思
橫山屯出土一面金牌,上刻「神秘」契丹文,上面三個字應是這意思 在黑龍江省地區,考古學家們曾發現了一面質地完好的金質符牌,該金牌上刻有三個神秘的契丹文字,並且還被人切割成數塊,對鑒定結果造成了極大的干擾

橫山屯出土一面金牌,上刻「神秘」契丹文,上面三個字應是這意思
在黑龍江省地區,考古學家們曾發現了一面質地完好的金質符牌,該金牌上刻有三個神秘的契丹文字,並且還被人切割成數塊,對鑒定結果造成了極大的干擾。這塊神秘的金牌究竟是什麼?考古專家們又能否推測出金牌上的文字?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73年時,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復甦,考古事業也開始逐步邁入正軌。為了能夠更好的普及宣傳文物保護知識,黑龍江省伊春市的考古研究所,特意舉行了一次大型的鄉鎮文物普查活動,為老鄉普及法律知識,並為其鑒定各種家傳文物。
此次活動可謂是收穫頗豐,研究員們搜集到了不少好寶貝,並且還將其送入研究所內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收穫的寶貝之中,有一件文物最能引起研究員們的注意,它是一塊黃金符牌,其本身質地為黃金,只是被人為地用銳器切成了數塊。
雖然這塊特殊而又殘缺的符牌,陳列於黑龍江省博物館之內,但是眾多專家仍然沒有放棄對它的研究。符牌四周整體呈抹圓的長方形,體態輕薄,且表面光亮奪目,重量達186.4克,含金量約為90%左右。從整體來看,符牌上端部分保存完好,呈半圓形態,長6.6厘米、寬2.3厘米,左側被切為3塊,一塊鏨刻有形如「主」字的上半部,另一塊鏨刻有形如「主」字的下半部,還有一塊則鏨刻雙鉤陰文契丹文的左半部,形狀呈下端抹圓的長方形,三塊金牌正好組成整體的左半部分。不過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由於符牌有右半部的大部分缺損,故此金符牌之上的三個大字也只有左半部,難以一窺其全貌。
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考古專家們並沒有氣餒,而是依據符牌的年代,開始了在古籍資料中的查詢。考古學家們認為,符牌上的字雖然看起來有些類似於漢字,但是其絕非普通的漢字,而是早已經失傳的契丹文字,故此金符牌的年代也應該是遼金時期。與此同時,還有考古專家在史料中查到,遼代時期的符牌多以銀製為主,而金代才大規模出現金制符牌,故此來說,該符牌應該有很大可能性屬於金代。
雖然金符牌的年代已經被確定,但是符牌上契丹文字的辨別,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鑒於該種情況,考古專家們便將該金符牌進行了全方位的拍照,並將照片傳示給全國各大博物館的負責人。沒過幾天,一個好消息傳來了,河北省承德市博物館館長稱,在自己所轄的博物館內,有幾枚與照片中完全相同的金牌。為了能夠供考古專家們辨認,承德博物館館長還郵寄了很多館內金符牌的照片及出土資料。根據照片上完整的金符牌圖像所示,考古專家們終於確定,眼前這枚殘缺金符牌上的文字為「敕宜速」。
此時諸多讀者可能會有一個疑問,即「敕宜速」究竟是什麼意思?它為何被刻在金符牌之上呢?談到這裡,我們就有必要談談中國古代的符牌制度。符牌,是指書寫於木片、金屬片等材料上的信物憑證,多用於古代王朝各軍事政治機構的信息傳遞。「符」最早見於《史記·五帝》,其中記載道:「軒轅氏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合符」二字,說明了當時「符」的使用方法,即將兩個形狀相互吻合的符牌合併在一起,以此作為見證。古代王朝著名的「虎符」,正是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
遼金政權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其所在之地物產資源匱乏,兵戈戰爭時有發生,為了能夠在戰爭中掌握主動權和加速信息的傳播,遼金統治者便模仿中原王朝的符牌制度,以符牌作為有效的信物,用來快速向軍隊及各地方官員發號施令。所謂的「敕宜速」,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一句口頭禪,即「速速辦理,不得遲誤」的意思。
一塊缺損的金符牌,令考古工作者費盡了周折,方才揭開其背後的奧秘。由此我們也能看出保護文物的重要性,畢竟文物被損毀只用一瞬間,想要修復卻需要很多年,而給後世留下的則是無盡的悲痛及遺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很赞哦!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