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前的日军有多惨 二戰諾門坎日軍輸得有多慘?日軍最大的一次敗仗,從此不敢惹蘇聯
二戰諾門坎日軍輸得有多慘?日軍最大的一次敗仗,從此不敢惹蘇聯
熟悉二戰歷史的人都知道,日本曾計劃對蘇聯遠東地區發起進攻,並擬定與納粹德軍在蘇聯中部會師。但是當德軍對蘇聯展開閃擊攻勢、兵臨莫斯科城下之時,處於觀望中的日本卻放棄了至蘇聯於死地的大好時機,轉而偷襲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戰爭,最終讓自己走入了一條滅亡的死衚衕。那麼,為什麼日本在形勢有利的情況下不願招惹蘇聯?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源自1939年的日蘇諾門坎大戰。
明擺著較勁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蘇兩國爭相瓜分中國的北方領土。1924年,蘇聯扶持蒙古人民革命黨成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國,圖謀把外蒙古從中國分離出去。日本也不甘示弱,隨即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偽滿洲國。兩大列強在中國北方各自組建了一個傀儡政府,誰也不服誰,而且各自都在覬覦對方的領土,明擺著較勁。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矛盾稍有激化,日蘇兩國就會擦槍走火、大打出手。
果不其然,1938年,“張鼓峰事件”爆發,日蘇圍繞張鼓峰這個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展開了一場廝殺。最終,雙方各自退軍,衝突結束。此番交鋒,日軍蒙受了較大損失。但他們在蘇軍飛機大炮坦克的輪番轟擊下仍守住了陣地,沒有崩潰,這不禁助長了其進一步擴大事態的野心。而且此戰過後,蘇聯的大清洗波及到了遠東地區,遠東紅軍總司令布柳赫爾元帥被處決,一大批優秀的指戰員不是鋃鐺入獄,就是撤職查辦。如此一來,日軍對蘇軍的戰鬥力更加輕視。他們日夜籌劃,決心發動一次更大的攻勢,好好修理一下不知好歹的俄國佬。
以為真的打贏了
1939年5月,偽滿洲國和偽蒙古國的邊防部隊在兩國“邊境”的諾門坎地區發生衝突。日本關東軍立即命令第23師團前去增援,給小弟撐腰。5月28日,第23師團師團長小松原中將派騎兵聯隊支援偽滿洲國軍。騎兵聯隊不負眾望,於次日成功偷襲了偽蒙軍騎兵第6師,將其重創,並擊斃其師長。日軍雖然初戰告捷,但此時蘇聯也依據《蘇蒙互助協定》,令遠東蘇軍進駐諾門坎前線。騎兵聯隊撤退時,與趕到戰場的蘇軍第11坦克旅迎面相遇。騎兵打坦克,結果可想而知。日軍騎兵聯隊幾乎被打殘,聯隊長東八百藏中佐也被打死。這夥日軍真夠倒黴的,還沒來得及喝慶功酒,就去見天照大神了。
與騎兵聯隊同時行動的,還有第23師團第64步兵聯隊,他們趁蘇軍尚未集結完畢之際搶先攻佔了742高地,並在那裡構築了防禦工事。不久後,蘇蒙軍對742高地發起反攻。戰鬥一直持續到6月7日,最後64聯隊不得不撤出戰鬥,退回出發地。日軍一個聯隊相當於咱們一個團,兵力3000人左右。結果64聯隊只撤下來不到1000人,損失了一大半。
到此,雙方的前哨戰宣告結束。日軍重創偽蒙軍一個騎兵師,但這個騎兵師系臨時組建,一共也就千餘人,而且缺槍少彈,不少人只裝備了馬刀,戰鬥力不強。反觀日軍,一個騎兵聯隊幾乎全滅,加上一個步兵聯隊被消滅大部,減員在2500人上下。兩者相比,日軍吃了大虧。但是,小松原中將諱敗為勝,他給關東軍總部發電,說自己擊退了蘇蒙軍的進攻。日軍將領都非常擅長報喜不報憂,最後直到美軍轟炸機光臨日本本土,日本民眾才知道他們在廣播裡聽到的“大捷”原來是子虛烏有。
然而,關東軍總部卻把捷報當了真。本來就對蘇軍輕視不已的關東軍司令植田謙吉大將馬上下令全力增援23師團,企圖繼續擴大戰果。23師團全部,第7師團26聯隊加28聯隊的一個加強大隊,以及偽滿軍興安騎兵第1、2、8團各一部悉數調至諾門坎;第2飛行師團進駐海拉爾,以提供空中支援。為了對付蘇軍裝甲部隊,日軍還將唯一的師團級裝甲部隊——第1戰車師團調往前線。植田謙吉還想從關內調兵,但由於被侵華戰爭拖了後腿而未能如願。
就這樣,在一場所謂“大捷”的刺激下,日軍集結了步兵3萬餘人,加上兩個炮兵聯隊、兩個工兵聯隊、一個汽車聯隊,還有一個飛行師團和一個戰車師團,裝備反坦克炮128門、山炮24門、野炮60門,飛機128架、坦克82輛、裝甲車26輛、汽車400輛。這是當時日軍能拼湊得出的最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了,關東軍總部自豪地認為,這樣一支精銳之師出馬,一定能大獲全勝。
調兵遣將
此時,蘇軍也開始大力增援諾門坎前線。由於得知日軍優勢兵力正在集結,為穩定遠東局勢、粉碎日軍的進攻企圖,6月18日,後來衛國戰爭中的軍神朱可夫上將被紅軍最高統帥部任命為第57特別軍軍長。朱可夫到任後,開始大規模集結兵力、儲運軍需。他特別要求將一些參加過西班牙內戰的飛行員老手派來,不要菜鳥。因為他知道日軍實力很強,不好對付。
統帥部完全同意朱可夫的請求,向諾門坎前線派出了三個步兵師、一個摩托化師、一個機械化師和三個坦克旅,以及空降、後勤、工兵、防空、通訊、醫療部隊,反坦克炮兵及部分偽蒙軍騎兵部隊,共計10萬餘人,裝備有498輛坦克、346輛裝甲車、542門大炮、515架飛機和3000輛汽車。比較雙方武器裝備的數量,我們能看出日本陸軍和歐美先進工業國陸軍之間的巨大差距。而且質量上,雙方也不是一個等級。日軍野戰火炮主要是75毫米38式,只能打幾公里;他們的重炮,口徑只有100、105毫米,只能打十幾公里。反觀蘇軍,一般是旅、師一級配屬122毫米炮,加強師及軍配屬152毫米炮。此外,蘇軍還有口徑達203毫米、射程近40公里的B4型榴彈炮,日軍火炮跟它相比簡直是玩具。坦克更不用說了,日軍坦克一貫以“薄皮大餡”著稱,而且火炮大多為37毫米短管炮,穿甲能力有限。日軍唯一不落下風的就是他們的空中力量(日軍當時沒有獨立的空軍,其空中力量包括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兩大部分),所以蘇聯專門從各部隊抽調了21名王牌飛行員交給朱可夫,以對抗日軍。
你來我往
6月27日,日軍出動100餘架飛機對遠東蘇軍三個前線機場進行了狂轟濫炸。戰後日軍宣稱擊落敵機99架、擊毀地面飛機25架。但有一種說法是,蘇軍提前將飛機撤到了二線機場,日軍擊毀的大多是飛機模型。不久,蘇軍戰機發動反擊,轟炸日軍前沿陣地,日機也傾巢而出,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空戰。空戰一直持續到7月上旬,起初日機略佔上風。但由於受侵華戰爭的拖累,日軍的損失無法得到及時補充。而蘇軍則不斷將最新的伊16戰鬥機派至前線,這樣一來蘇軍戰機無論是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逐漸超過對手。此後,日軍逐漸喪失制空權,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雙方空戰正酣的同時,地面戰鬥也日趨激烈。7月1日,日軍26、28聯隊6000人向諾門坎地區的哈拉哈河西岸發起攻擊,攻佔了一處蘇蒙軍炮兵陣地。同時,第1戰車師團、23師團和偽滿騎兵則向河東岸進攻,到中午時分攻佔了東岸的謝爾陶拉蓋高地。蘇蒙軍由於兵力不足,被迫後撤,日軍基本控制了哈拉哈河兩岸,並繼續壓縮蘇蒙軍的活動空間。朱可夫聞訊後,立即連發三道命令,組織150輛坦克、154輛裝甲車、90門大炮和部分飛機大舉反攻。日軍迷信於侵華戰爭中的經驗,認為自己一個大隊可以單扛國軍一個旅,一個聯隊能打國軍一個師,所以對蘇軍反擊不屑一顧。而且,由於戰場周圍全是開闊地,非常利於裝甲機械化部隊作戰,日軍暴露在蘇軍坦克和裝甲車的面前,蒙受了巨大損失。在蘇軍凶悍火力的打擊下,日軍不敢展開兵力,只能匆忙地在地上挖掘掩體進行隱蔽。日軍開炮還擊,但他們的炮火不僅打不到蘇軍炮兵陣地,反而招來了更為猛烈的轟擊。
面對蘇軍的滾滾鐵流,日軍的薄皮小坦克紛紛被擊毀。朱可夫充分利用地勢,大膽指揮坦克對敵軍進行穿插分割。幾輛坦克甚至攻入了23師團部,擊斃參謀長大內大佐。小松原中將情急之下想剖腹,虧得一支速射炮小隊趕到擊退了蘇軍。最後,這個小隊就剩下6個人、1門炮,掩護小松原殺出了重圍。
鋼是鐵打的
仗打到這個時候,日軍終於明白馬王爺長三隻眼、鋼是鐵打的了。於是,關東軍總部命令暫停攻勢,進行重整。而蘇軍此時的消耗也很大,但他們動用了數千輛卡車晝夜不停地將彈藥、裝備、給養和兵員送到前線,然後撤下傷員。相對而言,日軍就沒有這個實力,他們只能拆東牆補西牆,勉強湊齊前線所需的彈藥。7月23日,經過休整後,日軍集中25000人、82門大炮再度發起進攻。但蘇軍一個反擊,就迫使他們退回原地。25日,關東軍總部只好下達“停止進攻”的指示,命部隊就地構築掩體,轉入防禦。
其實此時,諾門坎對日軍來說已經是騎虎難下。他們本不想接著打下去,但損失這麼多人卻毫無收穫,回頭怎麼跟國內交代?就在日軍猶豫到底退不退兵時,8月20日,蘇軍的總攻開始了。
得到了充足增援的朱可夫以3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5個裝甲旅、1個炮兵旅、1個空降旅以及大量坦克、飛機、大炮,從北、南、中三路向日軍發起全面進攻。日軍陣地被蘇軍成千噸的炮彈轟得稀巴爛,分散在戰壕中的步兵則被合圍。但是,深受武士道精神薰陶的日軍相當頑強,他們毫無懼色,憑血肉之軀迎戰蘇軍坦克。工事被摧毀,日軍就用工兵鐵鍬挖成的簡易掩體繼續作戰,誓死不退。24日,日軍竟然還發起了反擊,3000名沒有炮火掩護的步兵跳出掩體,企圖偷襲蘇軍一個炮兵陣地。蘇軍出動坦克,對這群不要命的傢伙進行了無情碾壓。到26日,日軍第23師團只剩下2000人還能繼續戰鬥。第26聯隊第1大隊、第64聯隊和炮兵第13聯隊大部被殲,第64聯隊長山縣武光大佐、23師團第71聯隊長森田徹大佐和炮兵第13聯隊長伊勢高秀大佐均被擊斃,日軍僅有的22門重炮全部喪失。

8月30日,終於清醒過來的日軍大本營派專員趕赴關東軍總部,下達了終止一切作戰,儘快撤退至偽滿洲國的命令。9月9日,兩國代表開始談判。16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諾門坎戰役宣告結束。此役,蘇軍共傷亡9000餘人(另有偽蒙軍傷亡6200人),損失飛機78架,坦克113輛。而日軍的傷亡高達4.9萬,僅陣亡就有2萬。第23師團和第1戰車師團損失達90%,以至於後者連番號都撤銷了。
諾門坎之戰,使日軍認識到了自己與機械化陸軍之間的差距。蘇德戰爭爆發後,日軍大本營判定德軍在1942年以前無力迫使蘇聯投降,而1942年以後的形勢未必有利於德軍,故而放棄了與德軍夾攻蘇聯的計劃,轉而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正因如此,斯大林才敢於在莫斯科之戰最危急的時刻,將遠東的20萬大軍調往西線,頂住了納粹的攻勢。可以說,這場戰役不僅改變了日後蘇德戰爭的走向,也對二戰的程序產生了尤為深遠的影響。
作者:林森
版權宣告:本文由「魚羊祕史」原創制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