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什么之言献什么之策 三国最郁闷的谋士,献出两策都能提前统一三国,可惜未被采纳
三国最郁闷的谋士,献出两策都能提前统一三国,可惜未被采纳
说起来三国时期的谋士有很多,但是每个人的境遇却都不同。最为我们熟知的有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和周瑜等人,他们虽然都是智谋过人之士,但是彼此的境遇却差距悬殊。周瑜能力很高而且又胸怀大志,又得到了孙权足够的信任,但是却遭天妒过早夭亡,实在可惜;郭嘉和周瑜一样很有才华,也深得曹操的赏识和器重,同样英年早逝,不得不说是三国史上的巨大遗憾。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虽然活得相对长久,但是遭遇也不怎么好。司马懿被曹操压制了一辈子,时刻活在心惊胆战之中,诸葛亮则是背负着巨大的责任最终活活累死。然而,这些人虽然日子境遇不是很好但大多能够大展才华,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三国时期最郁闷的谋士,他曾经献出两策都能提前统一三国,可惜未被采纳,你知道此人是谁吗?
这个人就是刘晔,他是三国时期曹魏麾下的一个重要谋士,对于天下形势的把握独到而精准,曾经多次献计都能改变三国局势,却都没有能够被主公采纳,十分可惜。可能很多人对于刘晔并不是非常熟悉,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刘晔的生平事迹,来看看此人的所作所为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刘晔七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他的母亲临终之前把刘晔和他哥哥叫到床榻前加以嘱咐,说道你们父亲身边有一个仆人经常鬼鬼祟祟,不像是一个好人,我活着的时候还能够注意到他一举一动,我去世之后恐怕会出乱子,你们兄弟两人长大之后一定要除掉此人。这个时候的刘晔尚且非常年幼,但是却将这件事情牢牢记在心间。
等到刘晔十三岁的时候他觉得时机到来,于是就去找他的哥哥一起完成这件事情。刘晔的哥哥对此不以为意,认为完全没这个必要,并且嘲笑刘晔根本无法做到此事。刘晔在看到兄长的反应之后决定自己一个人下手,他到底用了什么方法无从得知,反正最终的结果就是刘晔杀掉了父亲身旁的侍者。其父大怒,刘晔却理直气壮将事情原委说了出来,他的父亲知道后非常欣赏他的这个举动于是便原谅了他,刘晔的名声也因此传播出去。当时有一个叫做许劭的评论家,他在得知刘晔的事情之后亲自前来拜会此人,并且评价刘晔为王佐之才。
刘晔小的时候就聪慧过人,长大之后更加有远见卓识,因为学识出众受到曹操的器重。曹操麾下谋士如云,其中智谋超绝之士也非常多,刘晔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这群人中并不算是最出类拔萃的。刘晔虽然不如郭嘉那样名气响亮,但是谋略和见识却并不比郭嘉逊色多少。
曹操攻打张鲁所在的汉中之时,就向身边的刘晔问计,刘晔一共提出了三个计策,曹操采用了其中的两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没有采纳的一条而导致功败垂成,十分可惜。第一次是曹操最初率兵攻打汉中失利,想要就此退兵,刘晔却建议继续打,曹操听刘晔所言果然打败了张鲁获得了成功。第二次是拿下汉中之后刘晔劝说曹操趁势攻打益州,彻底剿灭刘备,曹操却对此不以为意,没有听从这个意见。第三次是曹操后悔想要攻打刘备的时候,刘晔却说攻打刘备的最好时机已经错过,曹操于是就退兵了。

第一次和第三次的计策曹操都采纳了,所以才能够拿下汉中并且安然撤退。唯独第二次建议没听留下了刘备这个巨大的祸患,为后来曹魏失汉中埋下了一个伏笔。这个时候的刘备刚刚拿下益州立足未稳而且实力剧减,曹操完全有实力一举攻入川蜀,却因为没有听从刘晔的建议白白浪费了这个机会。刘备的实力才逐渐壮大到能和曹操抗衡,并且在后来的汉中之战正面击败曹操,这对于曹操统一天下的大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大的阻碍。
等到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刘晔由于跟随曹操劳苦功高所以也受到了重要,曹丕对他也非常尊重,但是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却犯了和曹操一样的错误。刘备伐吴之时孙权向曹丕请降,刘晔这个时候劝说曹丕趁势攻打东吴,统一天下指日可待,结果曹丕却拒绝了这个建议接受了东吴的投降。等到刘备兵败之后孙权翻脸不认人,曹丕气急败坏之下又要领兵攻打东吴,刘晔却对此加以劝阻说战机转瞬即逝,现在不是伐吴的好机会。曹丕不听最终大败而归,不久之后便病逝了。
由此可见,刘晔两次献计都差点儿能够使三国提前统一,可惜的是都未被采纳,实在是非常郁闷啊。你对刘晔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