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於则 早年李世民英明神武,晚年李世民差點將其毀於一旦,跟他兒子有關
早年李世民英明神武,晚年李世民差點將其毀於一旦,跟他兒子有關 唐太宗李世民人緣好,那是在歷史上出了名的。因為,他的愛才、寬容、博大的胸襟,以及善於接受批評,聽得進去忠言的作風,使其能得到像魏徵、房玄齡
早年李世民英明神武,晚年李世民差點將其毀於一旦,跟他兒子有關

唐太宗李世民人緣好,那是在歷史上出了名的。因為,他的愛才、寬容、博大的胸襟,以及善於接受批評,聽得進去忠言的作風,使其能得到像魏徵、房玄齡、褚遂良這樣的眾多賢臣的輔佐。,此外,李世民在位期間,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尊號「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礎。,李世民十八歲時當了兵,二十九時成為了皇帝,可以說,他也是從最基層幹部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幹上來的。這樣的精力,使他對百姓以及官僚之間的事情非常了解。在貞觀二年的時候,李世民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君猶器也,人猶水也。方圓在於器,不在於水。」,正所謂:什麼樣的首領,帶什麼樣的兵,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什麼樣的臣。但是,在很多時候,由於皇帝是萬人之上,一言九鼎,一個人說了算的時候多,這脾氣自然也容易水漲船高,所以,又怎麼可能做得到一直都那麼英明、賢能呢?,李世民自己也了解這個道理,他說:「就算是一個好皇帝,也不可能做到永遠保持天下太平,更不可能一輩子都只做好事。作為一個皇帝,只要能兢兢業業幹上幾十年的正事兒,有一番作為,也就算是天下百姓的福分了。」,唐太宗年輕時口碑那麼好,是一個人人稱讚的好皇帝,但是,到了晚年,卻有點晚節不保的架勢,有點剛愎自用,腐敗奢靡。雖然,李世民貴為天子,但是,他卻也是人父,對於子女親情十分重視,也是情理之中。在633年,他心愛的兒子吳王李恪,被派到了濟南做「齊州都督」。,其實,這是他在為自己的兒子鋪設政治道路,讓其在地方鍍鍍金,磨鍊一下,做出點政績,為日後繼續升遷做準備。但是,即便這樣,兒子李恪即將遠行,李世民這個做父親的還是非常的傷感,他對身邊的大臣們說:「父子情深,怎麼可能不想天天見到彼此呢?但是,為了國家大事,宏圖偉業,必須做出捨棄和讓步。要儘早了解一下這些孩子的能力,看看到底誰最為賢能,從而早做打算。只有這樣,在我死後,這些骨肉兄弟之間才不會廝殺、爭奪,才不會威脅到國家的安危。」,的確,在皇室之中,子女眾多,哪個適合做儲君?哪個適合做親王?剛開始,誰也說不出來,只能靠日常的細心觀察,慢慢考核其能力,才能從中找出最為合適的天子人選。,看到這裡,或許你會被李世民舐犢情深的言行所打動,但其實李世民不僅舐犢情深,更擁有很多父親都存在的一個通病,那就是:「護犢子」。牛之類的動物都是竭盡全力的保護自己的幼崽不受別的動物的傷害。用在人身上則有貶義的意思:不論事情怨誰,只知道保護自己的兒女或者晚輩。據記載,有的時候,李世民甚至會因為為孩子們爭取利益,與滿朝文武吵得不可開交。,那麼,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之所以說李世民「護犢子」,那可是有史料證據的。在639年的時候,禮部尚書向皇帝上奏,說:「按照唐朝的法令,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偶遇皇帝或宗親,都不用下馬行禮。而現在,各位大臣們看到皇子們都要下馬行禮,這行為違背了朝廷的禮儀制度。」所以,王珪希望皇帝能把這個事情跟自己的孩子們強調一下,不要是個皇子就要眾臣下跪、行禮。李世民聽完臣子們提的問題,可以說是非常的不滿意。,他臉色低沉,向眾臣發問:「你們這些人到底是什麼意思,臣子們見到皇子下跪行禮,難道有錯嗎?你們是想特意抬高朝廷大臣的地位,以此來貶低我的兒子們嗎?」,見皇帝因為這個事情不高興,魏徵便趕緊跑上前去,把話鋒一轉,說道:,「殷人崇尚質樸,如果,哥哥死了,兄弟可以繼承他的地位。自從周朝以來,儲君必須是嫡系的長子,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杜絕成群的皇子覬覦至尊大位,避免兄弟骨肉互相猜忌、自相殘殺。因此,皇太子和諸位皇子、親王,完全是兩回事兒,必須非常慎重,必須分得非常清楚。」,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帝王、臣子之間的長幼尊卑,直接影響到了政治風向和政權格局,而對於這個道理,李世民也是非常明白的。所以,即便他心裡非常想「護犢子」,但是,也要根據情況,適當而為,不能因此失了體統,亂了朝綱。因此,為了樹立自己作為皇帝的威信,他只能犧牲兒子們的特殊待遇。,後來,禮部尚書王珪的奏章得到了批複:從那以後,三品以上的大臣們,再遇到皇子們,只要不是太子,都不用表現出非常懼怕的樣子,下馬行禮。,俗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看到李世民為兒子們如此費心,也著實讓人欽佩。,參考資料:,【《舊唐書·太宗本紀》、《資治通鑒·唐紀》、《新唐書·魏徵列傳》】
很赞哦!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