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要军训 在民国学生是怎么军训的?
在民国学生是怎么军训的?
原标题:在民国学生是怎么军训的?
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西周官学已有“国学”与“乡学”之分,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大学,以习武为主,教师一般由军官担任。军训主要内容是习射,即学射箭,加驾御五种战车的方法等。这应该是我国古代最早对学生进行军训的记载。
甲午中日海战之后,中华民族真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空前危机,诸多仁人志士都在苦苦寻觅如何拯救民族危亡。他们借鉴日本崛起经验,积极倡导“体育救国”和“教育救国”。
蒋百里、梁启超等人都提出要在学校和全社会进行军事教育的方法,培育国人的军人精神,提倡除了体育课外,实施举国之军事训练。
1912 年1月19日民国教育部颁发了第一个改造封建教育法令——《普通教育暂行法》的第八条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并对体操课程的年限、教学时数及教学内容均作了详细规定。
同年9月,民国政府正式将军国民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从教育和训练两方面付诸实施。12月18日教育部训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受当时国际国内思潮的影响,教育界不少人士认为大战的结束时“公理战胜强权”“民治主义打败军国主义”的结果,因此不再强调军国民教育,提倡学校军训。
1919 年教育部组织教育调查会进行关于教育宗旨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军国民教育思潮并没有消失,但教育界普遍认为:“现在欧战之后,军国民教育不合民本主义,已为世界公认。我国教育宗旨,亦应顺应世界潮流,有所变更。” 在蔡元培等人的主导和倡议下,学校军训一度高涨。
1919年由于国际联盟倡导和平,误以为世界大战将不复存在,学校的军训工作一度趋于沉溺。1922年,情况有了转机,北京大学学生组织起学生军,民间建立起了保卫团。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就像导火索一样,全国上下人民的愤怒一下就被激发了,学校中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比如上海多数高校及其附中,一律实行军事训练,对小学生实施童子军训练。
1928 年5月3日,日本在济南造成“五三”惨案,举国愤疾,尚武教育思想再度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也认识到学校军训的重要,主张以“六艺”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蒋介石强调教育应文武合一,不仅要使受教育的人懂得文事,并且要使他懂得武艺。”卸除武装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学生无论学问怎么高深,只是一种装饰品,甚至是一种浪费。国家失其保卫,学者也只有作他人的奴隶,因此学校必须实行军事化教育。
文武合一教育思想的活跃,直接推动了国民政府学校军训的实施与发展,“五三”惨案发生时,国民政府大学院正在南京召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经大会合并讨论修正通过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应以军事科为必修,女生应习看护。由大学院请训练总监部派遣正式陆军学校毕业学生为教官各校手军训之学生,每年暑期,应集中连续受三星期以上之严格训练。从此学校军事教育,随见实施。
1944 年 8 月,专科以上军训在全国停止实施,学生军训只限于高级中学及其同等中校,1946 年 7 月,因加紧复员,亦未积极推行军训。1947 年 7 月国防部规定,大学毕业生受训半年,作为中尉预备军官任用,高中毕业生受训一年,作为预备军士任用。

1947 年后,国民政府已自顾不暇,学校军训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