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土地改革地点在哪里 “中国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过程及为什么”答案

火烧 2022-12-16 18:58:52 1032
“中国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过程及为什么”答案 “中国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过程及为什么”答案确切提出土地革命路线是1931年: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

“中国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过程及为什么”答案  

“中国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过程及为什么”答案

确切提出土地革命路线是1931年: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然后是抗日战争时期: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接下来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建国后(1949-1952):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与以往不同的是保护富农经济。
特点: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三大改造(1953-1956):农业合作化: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化1958:十年建设时期,实际时间1958-1978年。”一大二公“
1978年后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革命时期
大革命时期,gcdzg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十分迅速,农民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农会,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并有力的支援了北伐战争,但这一时期,gcdzg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发动农民阶级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2、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gcdzg吸取历史教训,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1927年10月,md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为取得农民的支持,领导农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打土豪、分田地活动,土地革命在井冈山根据地蓬勃开展起来了。1928年12月,md总结井冈山一年的土地革命斗争经验,颁布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1928年党的“六大”对土地政策作了原则性的调整:只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区别对待富农。1929年4月,md又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抽多补少”的分田原则;区别对待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不过分打击富农;保护大小商店。1930年md在赣南吉安县陂头村召开联席会议,又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原则。1931年2月,md致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有。到1931年春,经过长期的土地革命斗争实践,gcdzg通过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经验,基本形成一条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的制定,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进一步开展和胜利。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
华北事变后,随着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gcdzg开始实行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逐步确立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洛川会议上,gcdzg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立“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它与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政策相比具有三个特点:①、产生于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②、这一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③、具有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调动了农民的抗日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同时也照顾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联合了地主阶级,巩固了统一战线,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对争取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阶级矛盾,以及国共双方内战危机的加深,党中央对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决定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并在各解放区迅速展开。1947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总路线。由于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与路线,解放区的土改迅速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土地的广大农民踊跃地生产、参军、支援前线,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为了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土改任务,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次土改与以往的土改有所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这次是采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这减少了土改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在党的新土地政策指导下,到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的新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几千年来我国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成为了土地上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国家政权,为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道路。

从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的政策变化,说明了什么?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gcdzg的领导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很快就震动了全世界。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
这一改革的政治基础,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低效益、高投入、高消耗、高浪费的体制。这一经济体制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能改变贫困和物资短缺所带来的中国人民极端困难的生活状况。
那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肚子饥饿,住房紧张,穿衣紧张,定量供应粮、油、肉、糖、布、肥皂等各种日用消费品,购物凭票,处处排队,出行难,入学难,看病就医难。
在这普遍贫困的大环境中,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生活,更是难上加难。“进城”(找到吃国家粮的工作),成为多数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梦寐以求,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因为国家对农转非有着严格的控制。
从国际比较上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只会使中国更加落后于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甚至一步一步落后于那些原来与中国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国家。经济的落后,从根本上限制了综合国力,包括国防力量的加强,长期这样下去,md所警告过的中国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只会更加严重。
这样的体制不改不行,这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那种无法使中国改变其贫穷落后状况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最重要、最最本质的特征呢?
1)生产资料国家所有。
2)国家控制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各种资源,并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
3)闭关锁国。国家垄断并限制国际经济交流,强调自力更生,外贸和其它形式的国际经济交往极其有限。那个时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外贸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国家集外贸经营管理为一体,政企不分、国家财政统负盈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在全党共识基础上,经过20多年改革的努力,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相反,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其主要特点是:
1)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单一的公有制变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制度,除了国有经济以外,还存在着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2)资源配置主要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进行调节。
3)对外开放,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作为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容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等,在改革开放中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进出口商品结构趋于合理,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外贸易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也逐渐形成了。
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使中国的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下列数字非常能说明问题。
1)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5年来年平均增长率为9.4%左右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从1978年居世界第6位,上升到2005年居世界第4位。
2)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了人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700美元,为1978年的7.6倍。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有4亿人口脱离了贫困,这一现象,被世界赞誉为人类历史最大的、最成功的一场脱贫运动。
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运动中,有数以亿计的农村过剩人口,通过到城市打工,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和命运,使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脱贫。
3)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年出口总量已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7670亿美元。中国已从一个外汇极其短缺的国家,成为外汇储备非常丰富的国家。丰富的外汇储备,为防范和抵消国际经济风险,创造了条件,1997年中国以其外汇实力支持香港特区成功地抵制国际游资的冲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已从1978年的人民币1132.26亿元,增加到2005年差不多三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26倍。国家财政实力的增长,为加强国防,加强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风云动荡的国际大环境中,为中国的国家安全,为中国的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利国利民
改革的巨大成就绝不止这些,但这些不争的基本事实足以说明,改革开放的决策,是gcdzg建国以来一个最重要、最伟大、最正确的,改变中国命运的决策,其功在千秋,利在人民与国家。
正因为如此,dp先生才在一次答记者问时,充满信心地预言,在他百年之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一定会坚持下去,因为它代表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理论答案的情况下开始和进行的。勿容讳言,改革开放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充满问题,充满矛盾,充满曲折与挫折的过程。
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有划破脚的痛苦,打湿衣的烦恼和摔倒河中的惊险。这些都不可怕。有一句非常富于哲理的名言,说的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犯错误,才是最大的错误。
如果我们因为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问题有错误,就放弃改革开放的方针大略,否认过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再过河,才是最大的错误。

现在土地改革是什么政策

土改是一项具有爆震效应的政策,现在没有搞。也没说要搞。不知道你此问题从何谈起。去看看上世纪40-50年代前后的土改就知道了,那可不像现在这么说起那么云淡风轻。

1947《中国土地法大纲》和1950《中国土地改革法》有什么异同? 急~~~请详解……3Q

1947年9月出台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建国之初,为了达到农民拥护新政权的目的,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1950年出台的《中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小土地私有制,实现了土地从地主所有到农民所有。
47年的主要是为了服务解放战争,赢得农民阶级的大力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战争,所以取得农民的支持是必须的。
而50年的则是我党取得政权后,将封建土地制度废除,建立“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小土地私有制进一步由老解放区推向全国。实际上看内容的话两者区别不大,主要的区别在于实行的地区范围不同;意义也不同,前者为我党赢得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者则是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赢得了农民的支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仅供参考。

土地改革地点在哪里 “中国土地改革政策的变化过程及为什么”答案

中国近代为什么土地改革

新民主主义时期是指从1919年到1949年之间的时间。 第一次是1931年的土地革命。 第二次是1942年的双交双减政策。 第三次是1947年的土地改革。 在建国后还有四次土地改革,分别是1950到1952年土改1956年三大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的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土地改革各阶段的时间.措施.意义

gcdzg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到1949年,共进行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又称国内革命战争)。从1921年到1927年的第一次土地革命战争。共产党提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由于当时共产党力量很小,不可能实施。
从1927年到1937年,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根据地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分地主浮财的政策。成立农民协会,分地主的土地,镇压恶霸地主,分地主的家产给农民。
从1937年到1945年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共产党根据解放区(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就是地主把地租给农民种。农民把收成3成交给地主,7成归农民自己。或者4成交给地主,6成归农民自己。
1946年以后,共产党颁布了《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实行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按土地多少把农村人口划分为恶霸地主、普通地主、富农、富裕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几个等级。把地主、富农的土地按人口分给贫下中农、雇农。不得侵犯富裕中农的利益,镇压恶霸地主。到1950年全国基本完成土改。

对中国土地改革的重要意义的感想

联产承包经营符合30年前农村和农业发展状况。
在现代化、产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人口转移的背景下,新型合作化将是历史和农民的选择。

请用通俗的语言谈谈1950年的中国土地改革

gcdzg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不得温饱。这是旧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之一。gcdzg为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完成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领导农民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和反对重租、重息、重押、重税等斗争。十年内战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实行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缐,以减租减息的政策代替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保证。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亦称《五四指示》),把抗日战争时期削弱封建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消灭封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因而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缐,巩固解放区,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
1947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正式公布。其中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它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馀部分”;“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它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此外,对若干特殊土地财产及分配中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办法、土地改革执行机关及保护工商业等,也作了具体规定。
《土地法大纲》的公布,明确了土地改革的方向和办法。各大解放区还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了实行《土地法大纲》的补充条例。接着在各解放区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群众运动的高潮。1947年12月,md发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8年1月,任弼时发表《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纠正土改运动中的“左”的偏向。1948年4月1日,m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缐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样,gcdzg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就更加完备、土地改革运动就更加健康地发展。土地改革运动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解放战争获得了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源泉,有力地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五百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做到了耕者有其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拥有三亿一千万人口的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为止,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及台湾省外,全国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从政策环境的角度分析,土地改革政策从“分田到户”到“土地流转”说明什么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关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