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男女服饰的主要特点 明代染织、服装的特点
明代染织、服装的特点
明带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
明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奖励开垦,兴修水利,减免赋役,恢复经济,生产有较大的发展。
明代手工业工匠,比元代有较多的自由,除服役期外,可以自由从事手工业生产,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商品经济已有较大发展,明代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江南地区酝酿萌芽。
同时,明代也加强了海外的开拓,郑和七下西洋,扩大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往。
明代的工艺美术得到了较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形成了许多工艺品中的著名生产中心,如景德镇的陶瓷,苏杭的丝织,松江的面部,芜湖的印染等。
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工艺家,如紫砂陶的供春,时大彬,雕玉的陆子冈,刻竹的三朱,金漆的杨埙,刺绣的韩希孟,棉布的丁娘子等;工艺理论家宋应星,写出了手工业专著《天工开物》,是一部明代手工业的重要著作,被国外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业百科全书”。
一、陶瓷工艺明代以来,景德镇已形成全国制瓷的中心,产量最多,规模也最大。
正所谓“工匠来自四方,器成天下走”。
除官窑外,还有众多的民窑。
明代景德镇瓷器取得较为突出成就的有青花、五彩、颜色釉等。
青花是瓷器中的主流,而以宣德时期最有名。
据记载,这时的青花原料是南洋运回的“苏泥勃青”,也有称为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的。
它的烧成艺术效果是色调深沉雅静,纯正优美。

由于这种原料含锰量低而含铁量高,在青色深的部分有的呈黑斑,有的呈黑点,出现深浅层次变化,十分可爱。
此后各个时期的青花均不如此,成化青花色淡,弘治、正德青花色调深暗,而嘉靖、万历青花则青中泛红。
五彩是在釉上绘有五彩花纹的瓷器,第一次烧制瓷胎,加彩后第二次烧成。
五彩以成化时期最佳。
此时流行先在釉下画青花轮廓线,再在釉上一具轮廓线填以五彩,上下结合构成一个装饰画面的整体,称为“斗彩”,有上下斗合之意。
成化武才多制小件器皿,造型小巧玲珑,装饰常用规矩花,富于装饰效果。
以后,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也具有特色,但它比成化五彩更加浓艳、粗野,有纯朴豪放之感。
颜色釉在明代得到发展,如永乐时期的“甜白”,宣德的红釉,正德的绿釉,弘治的“娇黄”,等等。
除景德镇陶瓷外,福建德化窑亦负盛名,它所产生的白瓷独具一格,由于釉中含铁量很低,而含钾量很高,又采用中性气氛烧制,因此其色犹如凝脂,有奶油或象牙白之称。
它温润莹净,法国人喜称为“中国白”。
德化窑以瓷塑著名,多制作犀角杯,箫笛等器物,观音、达摩等塑像,形态优美,衣纹生动。
何朝宗是著名的瓷塑工艺家。
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在明代兴盛起来。
明代饮茶的风尚,除了注重茶质,也讲究茶具。
紫砂陶以茶具最为著名,人们认为它具有许多优点: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馊,耐热性能好,可文火温茶,且多种多样造型,使人爱慕。
明代著名紫砂工艺家有供春、时大彬等。
供春又名龚春,正德、弘治年间为宜兴吴仕的家僮,在金沙寺中见和尚制陶,随学习而制作,所造紫砂茶具造型别致。
明人周高起《阳慕茗壶录》评其作品为“栗色暗暗,如古金铁,敦宠周正”。
此后艺人辈出,使紫砂陶成为一种令人特殊珍爱的品种,这也与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爱好和推崇有关。
总的来看,我国陶瓷的发展,明代进入以彩绘为主的历史阶段;彩绘多以图案为主,即采用花鸟、山水、人物等绘画题材,但其表现则是图案式的,富于装饰味;而非完全的绘画式,更不是生硬的移植。
在这一点上,明瓷高于清瓷。
此外,自明以来,瓷器上流行用年号作为款式,成为体现时代特色的标志之一。
二、染织工艺明代的染织工艺,丝织得到了较大发展。
全国有江南、山西、四川、闽广等四个丝织产区,而以江南为主要产地。
织锦具有时代特色,被称为明锦。
明锦有三类主要品种,即库缎、织金银、妆花。
库缎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点;织金银则是在织锦中织进金线或银线,高雅华贵;最精巧的则是妆花,它用过管的织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线,边织边绕,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丽辉煌的艺术效果。
明锦的团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
缠枝是明锦的主要组织,具有时代特点。
明锦花纹丰富多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敦普大方,富于程式化的装饰美。
刺绣工艺中以“顾秀”为有名。
明嘉靖时,有进士顾名世,住在上海露香园。
顾氏一家几代均擅长刺绣。
顾名世之子的妻子韩希孟,刺绣更为精巧,因有称韩媛绣。
顾秀是一种画绣,所绣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而名噪一时,为人所重。
此种刺绣以制作欣赏品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几成刺绣工艺的代表。
直到清代以来,也以出售绣件的商店为顾秀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