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州牧割据 东汉群雄并起的罪魁祸首,这个男人野心太大了,只是后继无人
东汉群雄并起的罪魁祸首,这个男人野心太大了,只是后继无人
我们读《三国演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就能看出汉末诸侯,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局面,虽然实际历史上马腾和公孙瓒是没有参与讨伐董卓的,但是汉末天下远远不止18路诸侯。
要知道自刘邦建立汉朝开始就不遗余力铲除了异姓王,还在白马寺约定天下非刘姓不得封王。之后汉景帝削藩,产生七王之乱,再到汉武帝采用推恩令,西汉王朝虽然破灭,但是刘秀以继承汉朝为民,其制度实际上和西汉是一脉相承的。
在地方和中央方面,虽然对豪强和世家比较宽容,但是根本上还是对地方权力有很大限制的,汉承秦制,东汉也依旧采用的郡县制,地方上是很难产生抗衡中央的割据势力的。
百因必有果,汉末群雄并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刘焉建议的废史立牧中平五年,4年前平定的黄巾之乱再度撅起第二波高潮,朝廷派鲍鸿平定声势最为浩大的葛坡黄巾,被黄巾击败,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身为汉室宗亲的太常刘焉上书灵帝,建议派遣宗室和名臣为州牧凌驾与地方的刺史和太守,掌握军政大权,来就地剿匪维护一方安定。
《三国志·卷三十一·蜀书一·刘二牧传第一》: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足的歪主意,从西汉到东汉都是不遗余力,分解地方上的权利,以避免地方权利过大造成军阀诸侯割据的局面产生。而刘焉的这一建议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实际上刘焉这么做也是有自己私心的,刘焉作为汉室宗亲目睹汉室微弱,已经有了自保割据之心,崽卖爷田不心疼,更何况刘焉还自请做交州牧。
桓灵二帝作为《出师表》中公然指责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反面,自然是好的不听,坏的一定要同意的典范。废史立牧加强了地方上的权利,虽然有效的平定了黄巾之乱的余波,维护了地方的平安,但是也造成了汉末群雄并起,军阀乱战的局面。
刘焉第一个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势诸侯,但是生不逢时,继承人又不行,白白为刘备做嫁衣原本刘焉眼看天下大乱,上书废史立牧被灵帝采纳之后,就准备去远离中原的乱世乐土交州,关起门来自己称王道孤。但是聪明人总是有很多的,益州人董扶显然是看到了机遇,对刘焉表达了益州士族的善意告诉刘焉“益州有天子气”,于是刘焉闻弦歌而知雅意,领悟了董扶实际上是代表益州士族支持刘焉,甚至有机会再进一步的话,也未尝不可。
刘焉顺水推舟改求益州牧,不得不说刘焉实际上是比较有“天子气”的,前任益州刺史郄俭名声不好,贪婪成性,朝廷命令刘焉逮捕刺郄俭。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道路不通的刘焉只得暂时待在荆州东部观望益州局势。
益州人说要支持刘焉,果然是不遗余力的,刘焉只用等待就可以接受甜美的果实。也许是郄俭实在是太给力,太过压迫益州,又得不到朝廷的支持。于是郄俭被黄巾马相杀死,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平定,刘焉顺利入主益州。
得到益州的刘焉开始招降纳叛,安抚地方,采取宽和恩惠的政治策略拉拢益州民心,为进一步割据打下基础。张鲁的母亲是当地有名的巫女和刘焉感情深厚,刘焉就认命张鲁为督义司马和别部司马张修攻杀汉中太守苏固。
张鲁在汉中得势之后,却杀死张修,自立门户,斩杀汉使,以“五斗米教”为名统治汉中。刘焉也借口米贼作乱,不听从朝廷的任命,成为割据势力。董卓作乱刘焉也拒绝参与,后来司徒赵谦拉拢平乱有功的贾龙和犍为郡太守任岐反对刘焉,但是刘焉早有防备赵谦军队尚未到达,刘焉已经平定了内乱。
中原大乱,刘焉接受南阳三辅地带的流民,编为东州兵,并大力挖掘东州士族人才,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东州集团。这一集团影响深远,刘备时期的李严和法正就是东州集团的代表。
短短6年,刘焉实际上已经和后面的蜀汉相差无几,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刘焉实际上也没得选,三个儿子都在京城为官,也是相当于质子。刘焉假托有病,召三子刘璋到益州就没有在回到朝廷。其他2个儿子都参与和马腾相约攻击长安,事泄被李傕所杀。
刘焉在得知两子身亡,再加上刘焉的府邸和违制造的天子车架被烧,刘焉不得已从绵州搬到成都,疽发背卒。
《后汉书·卷七十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与范谋诛李傕,焉遣叟兵五千助之,战败,范及诞并见杀。焉既痛二子,又遇天火烧其城府车重,延及民家,馆邑无余,于是徙居成都,遂疽发背卒
野心勃勃的刘焉走完了最后的人生,刘璋继位以后和张鲁的矛盾与日俱增,内乱层起,刘璋并不想演义中的那样懦弱,刘璋一方面抗衡张鲁,另一方面平定内乱,还提拔了严颜、张任、张松等寒门士族将领。但是其和刘表一样,进取心不足,在面临曹操张鲁大军压境之下,乱了方寸,听从法正和张松等人的建议引狼入室,最终为刘备做了嫁衣。

士族(5)太守(9)益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