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曹植之争 曹丕,你不该是千年男二
曹丕,你不该是千年男二
一直以来,受《三国演义》影响,曹丕可以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
政治生活被他老爹曹操影响,文学才华一直被其弟曹植阴影笼罩,武力一直被黄须儿小弟曹彰掩盖,曹魏江山还被自己扶植的顾命大臣司马懿繤夺。通常,人们想起他来,更多的是抢了洛神甄姬,和夺了刘氏江山,自己称帝这两件事。
其实能夺人江山,抢人老婆的男子,本身就不该只是男二的命。
曹丕三国志游戏画像
帝王篇:离好皇帝只差一步之遥;
很多人评价一个君主好坏,最直观的就是看他的版图大小。大凡开疆拓土的,便喜欢给安上个不世之功的美称,安居守业的,便说他不思进取。但是选主角,特别是帝王戏,除了打打杀杀,南征北战,也得有一些清政纳贤,整治贪腐的功业。你看《康熙王朝》,康熙除了除鳌拜,灭三藩,复台湾,平准噶尔,也得有一些治理河道、微服私访、慧眼识才、整顿吏治的戏码。像曹丕这种上古时代之后首次通过"禅让"取得帝位的皇帝,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狗血剧情,何况他还有着改革官职,确定九品中正;整肃官风,改变相互诬告与朝臣颐指世风;限制宦人为官,禁母后预政,取士不限资历,轻刑罚,薄赋税,禁复仇,禁淫祀,罢墓祭,求俭朴等等一些明君的举措和行为。
毕竟评价一个君主的好坏,除了直观开疆拓土的业绩之外,还应该要看他客观的治世养民的贡献,后世在这方面对他的评价,用的是宁晏两个字,所以谥号为"文"。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都说,要是他能够气量再大些,做人再厚道些,志向再清远些,便可以媲美古代贤良君主了。
况且即使是需要一些战争场面点缀,也是有的。虽然北方是他老子统一的,辽东是他儿子平定的,但是他在位仅有的七年,却也是有做出了评定河西、巩固北疆,三次征吴(据说目标在青州徐州);清除了臧霸、孙观这样的割据势力;收复上庸三郡等等方面的战果,也算是让北方更趋安稳和平了。
要怪就怪,他的寿命偏短,在位七年就挂了;再要怪就怪,他儿子比他还命短,父子两人的寿命总和,都熬不住一个司马懿。

曹丕三国志游戏画像
才子篇:日月齐晖的曹氏兄弟;
刘勰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
说的是曹丕因为争赢了王位所以他的才华被忽略,曹植因为争输了王位所以他的才华被专注。其实小编个人以为,历史上曹植跟曹丕,到底谁的文学价值更好一些,是很难有个明确的定论的,毕竟二人所擅长的不一样,就好像有时候硬生生要拿一篇散文和一篇议论文比拼,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也许曹植的才华更好一些,即兴发挥能力更强一些,他是那种思想敏捷才华横溢之人,所以有着"七步诗"的典故流传至今;他的文章飘逸而又富满诗意,所以又有着《洛神赋》这样千古名赋。但同样作为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曹丕的文章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不俗的地方,他提倡文章以养气为主,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他长于思考善于总结,所以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编有《典论·论文》的典著;他的作品更倾向于细腻清越而又情致流转,所以不小心又开创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讲究用韵的七言律诗,又写有《燕歌行》这样的名篇。
曹丕的典论
单是围绕着这两个文学"首创",便有着许多登高歌赋宴饮长咏风花雪月才子风流的美好桥段。
况且曹丕还是一个典型的学霸,据说,他八岁就能够写文章,而且博览古今,贯穿经史,坐不废书,手不释卷。这可比一年从头到晚捧着本《春秋》读着的关二爷形象丰富得多。想一想,这种上马则横槊,下马则文章的人物,不来做男主,还有谁配做男主呢?
明代说: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这么想来,像李后主、宋徽宗之类的才子皇帝都动不动上男一榜,为什么像曹丕这样的帝王就只能屈尊男二号呢?
曹丕父子引领了建安风骨
侠客篇:可惜没机会上场证明自己;
说到三国群雄,大家都喜欢列个英雄排行榜
的是(117)曹丕(7)曹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