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济南名人都有谁 济南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火烧 2022-10-03 10:49:32 1078
济南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巩俐简介生日:1965年12月31日 籍贯:山东出生地点:沈阳 星座:摩羯座身高:168cm 体重:56公斤最喜爱的季节:秋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红嗜好:烹饪、看名

济南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巩俐简介

生日:1965年12月31日 籍贯:山东

出生地点:沈阳 星座:摩羯座

身高:168cm 体重:56公斤

最喜爱的季节:秋

最喜欢的颜色:黑、白、红

嗜好:烹饪、看名人传记

最喜欢的电影作品:《唐伯虎点秋香》

最喜欢的歌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巩俐1965年生人,山东济南人。

1985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留校任话剧研究所演员。

大学二年级时,她被首次执导的张艺谋选中,在影片《红高粱》中扮演女主角九儿。

巩俐的表演虽略嫌稚嫩,但清新可人,显示出良好的潜质。

而随着《红高粱》的声誉日隆,巩俐也在海内外声誉大震。

1988年在影片《代号“美洲豹”》中她饰演护士,获第十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

1989至1990年间,巩俐又主演了两部张艺谋执导的两部影片《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旧时代深受家族压抑的女性形象。

使巩俐的表演迈向高峰的是1992年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员赋予角色的生活实感深深打动了观众,秋菊不仅使巩俐荣膺“金鸡”、“百花”双料影后,而且在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这是大陆女演员首次荣获国际大奖。

她与张艺谋合作的影片还有《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与其他导演合作过《霸王别姬》、《画魂》和《风月》等。

她还拍了不少香港娱乐片,像《古今大战秦俑情》、《天龙八部》、《唐伯虎点秋香》、《西楚霸王等》。

李清照(1084~约1155)

中国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金兵入据中原,清照举家南逃。

后明诚病故,战乱中书籍文物大部分散失,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遇极其悲苦。

据传清照曾改嫁,后世学者对此颇有争议。

其晚年生活情况缺乏资料记载,仅知她曾作《打马图经》及自序,还曾携米芾墨迹访米友仁求题跋。

清照的传作风格及艺术特色: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

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代表作

《夏日绝句》:"

《声声慢》:

"《醉花阴

渔家傲

一剪梅

千古名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者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为豪放派爱国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

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济南名人都有谁 济南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事迹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生平】

一、青少年时期。

止于23岁南渡以前。

这是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期。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

未几,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

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

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

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

此举“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从此辛弃疾投奔南宋,官为江阴签判。

二、青壮年时期:

1162年至1181年,从辛弃疾23岁到42岁,是一生中游宦时期。

这一时期的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抚国方略。

但他的意见并未被当权者采纳。

在此期间,他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

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他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

三、中晚年时期:

1182年至1202年,从43岁到63岁。

这期间除了53岁至55岁一度出任闽中外,两次遭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是他一生被迫归隐时期。

在长期隐居生活中,他寄情田园,留恋山水,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也有强烈表达。

四、晚年时期:

1203年至1207年,辛弃疾64岁到68岁四年间。

辛弃疾64岁高龄时,仍不以久闲为念,不以家事为怀,奉令出任。

但事未成就又遭罢免。

辛弃疾自66岁秋,罢居铅山后,虽屡见封召,乃至授以兵部侍郎,枢密院都城旨要职,但总以年老多病,力辞未就,卒年68岁。

【成就】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著作】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

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

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

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

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

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

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

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

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

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

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

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词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

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但也有些作品因用典、议论过多而显得晦涩、呆滞。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齐国卢邑(今山东省长清县)人。

战国时代名医。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治疗,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

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

扁鹊医道高明,为百姓治好了许多疾病,赵国劳动人民送他“扁鹊”称号。

济南名字的由来

济南1904年开埠通商,是我国内陆城市开埠最早的城市,至今已有百年,但济南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城之一,历史已远过千年,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说2600年,一说4600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足以表明济南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积淀的深厚。

但千百年来,济南的名字历经变迁更改,济南市区的面积也日益扩大。

济南名称变化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济南发展的历史。

济南这个名字最初来源是因为它位于济水(河流)之南,(这就如河南河北在古时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一样),是一个大致的地理方位,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古时所说的济水是由趵突泉等泉水汇聚而成,位置大致在现在的济南北部,由于年代久远,它的河道已被现在的黄河河道所侵蚀,如今早已不复存在。

但从人文这方面讲,济南和山东历来被奉为礼仪之邦,这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济南东面是齐国,西面是鲁国,位于两国交界之处,深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但从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齐国,时称泺邑,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又改为历下邑。

西汉时,改为济南郡,从此“济南”这个名字见诸史册。

西汉文帝时又将济南改郡为国。

南北朝时期及以后的隋唐时期,又将济南改称齐州或齐郡。

但从北宋开始,又设济南府,随后的南宋、元、明、清各朝历代均没有大的改变。

济南开始成为山东省省府,大约可以追溯到清初。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将济南府改为济南道,但这次改称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

1928年,张学良将军率部在东北改旗易帜,归顺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遂于1929年,将济南道改为济南市,现代意义上的济南市正式形成。

但辖区和现在有很大不同。

1948年济南获得解放,成为特别市,并将历城划入济南市,济南市区面积扩大。

上个世纪80年代,长清、章丘划归济南管理,作为济南的两个郊县;90年代,商河、平阴、济阳又先后划入济南市管辖,济南所辖面积进一步扩大。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长清由济南市辖县升格为济南的一个区,为济南市西部的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济南自古民风朴实,物产丰富。

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黄海,背依中原,南连华东,北达平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在,随着济南“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战略规划的实施,济南必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济南街名的由来

“经三纬二”、“经七纬一”、“经三纬八”……如果是第一次来济南的话,你也许会感到好奇:“济南人怎么想起用经纬来命名道路呢?”“为什么济南的经纬路与地理坐标的经纬正好相反呢?”这就要从济南的开埠说起了。

1904年,为发展济南经济,当时的清政府将济南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西至北大槐树(今纬十路),南沿赴长清大道(今经七路),北以铁路为限(今经一路),计东西长约五里、南北约二里的区域划作商埠,用以商货转输、发展商业。

同时,规划了商埠区的经纬马路。

我们知道,远古时代我国的纺织业即很发达,祖先把长的线称为经线,短的为纬线。

因此,依“织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称说,命名东西向道路为“经”, 南北向道路为“纬”,与经路基本垂直相交。

经纬路的命名,体现了当时济南纺织业的繁荣景象。

一百多年前用纺织物来命名道路,不仅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现在仍是独具特色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