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着读倒着读都是诗 順讀倒讀都經典:大才子蘇軾寫的那些絕妙迴文詩
順讀倒讀都經典:大才子蘇軾寫的那些絕妙迴文詩
迴文詩是古詩中的一處絕妙的風景線,很多才子佳人都會在迴文詩肆意潑灑自己的才思。比如大才子蘇軾就曾在迴文詩上有過作品,並且流傳後世,給後世更多的讀者以美的體驗。
在我們的印象裏,一代詩宗蘇軾以生花妙筆與泉涌才思開創了豪放詩風,並且將日常生活與真實情感融入自己的創作中,成爲後人敬仰和膜拜的典範。蘇軾對古典文學的貢獻是前無古人的,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學識,才思以及閱歷,其實說白了,他的天才使得他在詞這種文學形式大熱的宋代中脫穎而出,出類拔萃。正是因爲有這種令人豔羨的才思,所以蘇軾寫的迴文詩更是前無古人的佳品。
比如他曾經寫過一首《題金山寺》,這是一首極爲精妙的七律,而且全詩運用迴文體,順讀與倒讀都非常經典,令人歎爲觀止: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鬆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睛。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峯千點數鴻輕。
-------宋代 蘇軾 《題金山寺》
這是一首內容與形式俱佳的寫景詩作,生動傳神地寫出了和兩種,讀來賞心悅目。順讀給人絕妙的觀感,令人浮想聯翩。

如果倒讀的話,我們會發現也是絕妙的好詞:
輕鴻數點千峯碧,水接雲邊四望遙。
晴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鬆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宋代 蘇軾 《題金山寺》
換作倒讀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意境不同,因此就可作爲兩首詩來賞析。如果順讀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曉的話,那麼倒讀則是黎明曉日到漁舟唱晚。時間也因此發生變化,但是那種幽美宜人的景象始終都給人以極好的觀賞體驗。
或許我們可以管中窺豹,從這麼一首妙詞中感受蘇軾的博學多才與睿智才思。
其實大才子蘇軾也寫過更爲絕妙的迴文詩,比如蘇軾曾寫過迴文詩《記夢二首》,其實是寫“茶”,在詩前的短序中他寫到:“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茶團,使美人歌以飲。餘夢中寫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餘花吐碧衫。’意用飛燕吐花事也。乃續之爲二絕句。”這裏詩人描寫了一個大雪剛剛下完天開始變得晴朗的美夢。在夢中詩人用白雪烹煮小團茶,伴着秀美的女子動人的歌聲,茶煮好之後他怡然自得地細細品味好茶,同時在這典雅的環境中創作迴文詩。
但是十分可惜的是當他夢醒後,自己只能依稀隱約只記得其中一句,但是我們的大才子蘇軾在清醒的狀態下,不忍丟棄夢中的絕妙好句,隨即調動自己的才思,接着完成兩首絕句:
其一: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餘花吐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鬆雪落空巖。
其二: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焙淺歐新火活,龍團小碾鬥晴窗。
如果將這兩首詩倒讀的話,我們會發現它們當即成爲另外的兩首佳作:
其一:巖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吐花餘點亂,纖纖捧碗玉顏酡。
其二:窗晴鬥碾小團龍,活火新啞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順讀和倒讀雖然景物依舊是那番景物,佳人依然是那位佳人,重點卻有了新的側重點:伊人貌美、天生麗質,纖纖玉指中更捧着美酒佳餚,這是何等的享受。雖然巖空、雪松、院靜、衫碧,有些寂寞蕭條的感覺,但是這裏的重點卻落在最後一句“纖纖捧碗玉顏酡”,庭院中冬日霜雪風姿雖則賞心悅目,最令人傾心陶醉的卻始終是那纖纖玉手、玉碗酡顏。可見蘇軾的這首迴文佳作景物依舊,僅是順序顛倒,卻有着別然兩重的情境體驗。
文 | 青舟(三度平臺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