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被俘的国民党将军 国民党上将孙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
国民党上将孙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65643536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国民党少将以上军衔将领姓名
陈显达国民党少将军衔青海任职毕业于国民党时期黄埔军校
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包括少将)。
***国民党抗战时期殉国将士一览表(师级以上)*** *********************************
姓名 职衔 殉国时间 地点 佟麟阁上将, 29军副军长 1937 07 28 北京南苑 赵登禹上将, 132师师长 1937 07 28 北京南苑 郝梦龄上将, 9军军长 1937 10 16 山西忻口 刘家麒中将, 54师师长 1937 10 16 山西忻口 吴克仁中将, 67军军长 1937 11 09 上海松江 高志航少将, 驱逐司令 1937 11 21 河南周家口 夏国章中将, 172师副师长 1937 11 21 浙江湖州 吴国璋中将, 75师副师长 1937 11 26 浙江湖州 饶国华上将, 145师师长 1937 11 30 安徽广德(自杀) 肖山令中将, 宪兵副司令 1937 12 12 江苏南京 姚中英少将, 156师参谋长 1937 12 12 江苏南京 司徒非少将, 160师参谋长 1937 12 12 江苏南京 刘震东中将, 5战区2路游击司令 1938 02 22 山东莒县 王铭章上将, 122师师长 1938 03 17 山东腾县 邹绍孟少将, 124师参谋长 1938 03 17 山东腾县 赵渭滨少将, 122师参谋长 1938 03 17 山东腾县 范庭兰少将, 豫北别动队5总队长 1938 03 28 河南修武 刘桂五少将, 骑兵第六师师长 1938 04 22 内蒙黄油干子 周元中将, 173师副师长 1938 05 09 山东蒙城 李必蕃中将, 23师师长 1938 05 14 山东菏泽(自杀) 黄启东少将, 23师参谋长 1938 05 14 山东菏泽(自杀) 方叔7a6431333264656135洪中将, 114师师长 1938 06 山东冯家场 付忠贵少将, 鲁北游击司令 1938 09 23 山东 冯安邦中将, 42军军长 1938 11 03 湖北襄阳 林英灿少将, 152师副师长 1938 01 13 广东清远 李国良中将, 军训部辎重总监 1939 03 07 陕西西安 张谞行中将, 第一战区副参谋长 1939 03 07 陕西西安 王禹九少将, 79军参谋处长 1939 03 26 江西高安 陈安保中将, 29军军长 1939 05 06 江西龙里 张唐聚五少将,东北游击司令 1939 05 18 河北平台山 韩炳宸少将, 山东13保安区副司令1939 01 09 山东莱阳 马玉仁中将, 江苏1路游击司令 1940 01 03 江苏望乡台 丁炳权中将, 197师师长 1940 01 25 江西武宁 郑作民中将, 2军副军长 1940 02 03 广西昆仑 关钟毅中将, 173师师长 1940 05 09 湖北苍台(自杀) 张自忠上将, 33集团军总司令 1940 05 16 湖北南瓜店 张敬少将, 33集团军高参 1940 05 16 湖北南瓜店 戴民权中将, 豫南游击5纵队司令 1940 05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将, 新27师师长 1941 05 09 山西台寨 梁希贤少将, 新27师副师长 1941 05 09 山西台寨(自杀) 陈文杞少将, 新27师参谋长 1941 05 09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将, 3军军长 1941 05 12 山西县山(自杀) 寸性奇中将, 12师师长 1941 05 13 山西毛家湾(自杀) 金崇印少将, 17军参谋长 1941 09 16 山西横水镇 石作衡中将, 70师师长 1941 09 06 山西绛县 赖传湘中将, 190师副师长 1941 09 24 湖南梁家段 朱实夫少将, 新3师副师长 1941 09 25 甘肃 李翰卿中将, 57师步兵指挥官 1941 09 27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将, 98军军长 1941 09 29 山西东峪 朱士勤中将, 30师师长 1942 05 04 山东潘庄 郭子斌少将, 30师副师长 1942 05 04 山东潘庄 戴安澜中将, 200师师长 1942 05 26 缅甸茅邦村 王凤山少将, 45师师长 1942 06 23 山西张翁村 胡义宾少将, 96师副师长 1942 07 缅甸埋通 张庆澍少将, 鲁苏战区高参 1942 08 山东唐王山 周复中将, 鲁苏战区主任 1943 02 21 山东城顶山 张少舫少将, 113师参谋长 1943 02 21 山东城顶山 高道先少将, 山东铁道破坏总长 1943 05 山东 江春炎少将, 114师参谋长 1943 07 04 山东邹县 彭士量中将, 5师师长 1943 11 15 湖北石门 许国璋中将, 150师师长 1943 11 21 湖北诹市(自杀) 孙明瑾中将, 预10师师长 1943 12 01 湖南常德 卢广伟少将, 骑8师副师长 1944 05 05 安徽颖上 李家钰上将, 36集团军总司令 1944 05 21 河南秦家坡 陈绍堂少将, 104师步兵指挥官 1944 05 21 河南秦家坡 周鼎铭少将, 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 05 21 河南秦家坡 王剑岳少将, 8师副师长 1944 06 10 河南灵宝 王甲本中将, 79军军长 1944 09 07 湖南东安 阚维雍中将, 131师师长 1944 11 10 广西桂林(自杀) 陈济恒中将, 桂林司令部参谋长 1944 11 10 广西桂林(自杀) 吕旃蒙少将, 31军参谋长 1944 11 10 广西桂林 齐学启中将, 38师副师长 1945 05 13 缅甸仰光 胡旭盱少将, 3战区1突击队司令 1945 06 浙江孝丰。国民党出过多少将军
据统计,国民党在1949年之前正式公布和未正式公布的将领有近5000人之多,其中中将就有近900人。
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9663961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壹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汤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黄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 廖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壹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壹师第壹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甯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 封少君中将 陆军总司令部政治作战部中将参谋长 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壹二师师长 张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锺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壹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壹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壹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 方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淩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壹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壹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壹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壹八壹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 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壹军军长 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 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 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匡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 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 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 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 徐锺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 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 汪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 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 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 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 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 王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 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封裔忠少将 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作战部参谋长 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 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 李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 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 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 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 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 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 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 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谁知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
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7a6431333332636365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个军种共有多少抗日部队?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为了有效抗击日本的入侵,国民政府整编了全国的军队,并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作战区域。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是蒋中正,总参谋长是何应钦。
具体战斗序列及指挥官如下: 陆军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上将 (1939年被授予一级陆军上将衔。)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 旅长张占魁 第1集团军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77军 军长冯治安,第181师 师长石友三,第17师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 军长郑大章 第68军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 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 师 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师长王奇峰(直属)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一级陆军上将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军长曾万钟,第9军军长郭寄峤,第14军 军长李默庵,第93军 军长刘堪,第15军军长刘茂恩,第17军 军长高桂滋,第19军 军长王靖国,第47军 军长李家钰,第61军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军团长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 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军长何柱国, 第18集团军总指挥dz二级陆军上将 第66师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 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 军长杨澄源(直属)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上将 (1954 年被授予一级陆军上将衔)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军长陶广,第70军 军长李觉,第79师 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旅长杨永清 第19集团军司令官罗卓7a64e59b9ee7ad9431333337623365英,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 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 军长夏楚中,第25军军长万耀煌,第73 军 军长王东原 第23集团军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军长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司令官潘文华 第23军军长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军长叶挺中将(直属),独立第6旅旅长周志群(直属) 宁波守备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师长陈德法 温台守备司令徐旨干,辖暂编第12旅旅长李国钧 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一级陆军上将(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军长张达,第63军 军长张瑞贵,第64军 军长李汉魂,第65军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 旅 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 旅长陈勉吾 第8军团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司令陈策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一级陆军上将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 军长孙桐萱,第55军 军长曹福休,第56军军长谷良民 第11集团军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军长韦云淞 第21集团军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军长周祖晃,第48军 军长廖磊(兼) 第22集团军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军长孙震,第45军 军长邓锡侯(兼) 第24集团军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军长缪溦流 第27集团军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 特级上将(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上将(1963年追赠陆军一级上将)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军长马鸿宾,第168师 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 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 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旅长马得贵 第80军军长孔令恂 第82军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司令马占山 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上将 (1947年升陆军一级上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介绍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365646332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军衔(12)解放战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