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朱元璋为何国号为明 朱元璋为何定国号为“明”?

火烧 2021-09-11 15:03:48 1062
朱元璋为何定国号为“明”? 甲骨文的“夏”字像一只蝉如果出一道题给你,请报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国号,大概最先跃进脑海里的会是自认为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可你知道吗,当你在随意地数出这些朝

朱元璋为何定国号为“明”?  

甲骨文的“夏”字像一只蝉

如果出一道题给你,请报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国号,大概最先跃进脑海里的会是自认为最熟悉的“唐、宋、元、明、清……”可你知道吗,当你在随意地数出这些朝代的时候,已经有欠准确了。元、明、清并非是这三个朝代的国号,正确的说法应是大元、大明、大清。

关于国号,还有无数的奥秘等待揭晓。“华夏”儿女的说法与“夏”朝有什么关联?外国人习惯称中国为“唐”,这里的唐和唐朝又有什么渊源?生活在十朝都会的南京,我们也很关心那些曾经定都南京的国号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胡阿祥正在讲述国号的奥秘,今天,我们邀请胡阿祥教授为现代快报读者“加课”,提前聊聊与中国历史关系最为紧密和在南京定都的那些国号。

有些国号被叫错了

“蜀”不是三国国号

一般人认为朝代就等同于国家的国号。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朝代是指建立这个国号的帝王家族的统治时代,国号是指这个帝王家族统治时代的国家称号。

<!-- 广告位:文章通发页 画中画 -->

以一首流传久远的《朝代歌》为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这其中,很多都不是国号。有些是统称,比如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它们是一段时间内一批国家的统称,但既不是朝代,也不是国号。

有些则是习称。像西周、东周,因为它们的都城分别在今天的西安、洛阳,一在西、一在东,所以称为西周、东周,其实这是一个连续的朝代,国号就叫周,周既是朝代,也是国号。

另一些是合称。像两汉,指的是西汉与东汉,或者前汉与后汉,而两晋,指的是西晋与东晋,这西、东、前、后四字,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国号本来就叫汉、晋。

还有一些是简称。像元、明、清,其实应该是大元、大明、大清国号的简称。这种称“大”的国号,从大元开始。

对国号,我们还有一些误称。像我们常说的三国,一般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出:魏、蜀、吴。其实这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魏、汉、吴。刘备建立的国家,国号是汉,不是蜀,蜀是他人对刘备以及刘禅政权的贬称。不仅如此,数起统一王朝的国号,通常来说我们还会漏掉几个国号。比如王莽的新朝、武的周朝。

看来国号还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不仅叫错了一些国号,还漏掉了一些国号。

在叫得出的这些国号中,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是怎么产生的,这些字代表什么意思?统治者既然选用这些字作为国号,就意味着它本身带有美好的寓意。比如周是种禾养口、晋是前进上升、明是日月光明,至于大清,则是皇太极从金改过来的,同时他还改女真为满洲,如此一来,清、满洲三个字都带水,寓含着水克火、大清灭大明的吉祥兆头。

看到了吧,国号中隐藏着如此多复杂曲折、委婉奥妙的深意。

“夏”是一只蝉

夏人成为民族的代称

以夏为国号的这个国家,在历史上仅存在了四百多年,然而,三千多年前的夏朝,直到今天仍没有远离我们,“华夏”更是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在中国历史纪年中,第一个可信的朝代是夏朝(约前2070年到前1600年),大禹的儿子启是夏的开国之君。西汉的司马迁最早在《史记・夏本纪》中,对夏朝进行系统记载,然而司马迁距离夏朝也有近两千年了,他对夏朝的记述尚有许多说不清的地方,我们又如何说清“夏”为何为“夏”呢?

胡阿祥指出,要搞清“夏”的来历,就得明白“夏”最原始的含义。甲骨文中的“夏”,其实是蝉的形象。“夏”为何会化身为蝉呢?

原来,蝉是夏天极为常见的昆虫,《礼记・月令》中说“仲夏之月……蝉始鸣”。甲骨文中的四季,大多以一种物质来代表。“春”是草初生的样子,“秋”是禾稼成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也同样,“假蝉为夏”,就是用蝉的形象来代表夏天。

同时,在古人看来,蝉又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复活永生,这从考古中出土的玉蝉就可看出。当时人可能注意到了蛹――蝉――蛹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他们认为即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原来这才是“夏”国号出现的意义所在。

那么,“夏”为何又会和“华夏”组合在一起,逐渐成为汉民族乃至中国的代称呢?

原因是,商灭夏,周又灭商,周人打的正是“反商复夏”的旗号。原来,商是由东方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夏与周都是由西方的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而且据说周人的祖先曾经担任过夏朝的农官,所以周打着夏的旗号,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周人“反商复夏”成功后,周朝自称为继夏,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也就称为诸夏了。

后来诸夏国家又称为华夏。“华”与“花”互通假借,木本植物开的花叫“华”,草本植物开的花叫“花”。引申到文化上,华指灿烂的文化,华夏名号,也就显示了文化的传统正宗、超凡脱俗。

到了春秋时期,属于华夏集团的诸侯国,有着“尊王攘夷”的共同政治取向。尊王,就是奉周天子为主;攘夷,就是排斥蛮、夷、戎、狄。这样,华夏名号又带上了民族的色彩乃至成为民族的名称。

华夏民族,就是区别于蛮夷戎狄的、如同花一样美丽的夏人。

如此说来,“华夏”这个说法,追根溯源,竟是植物之花、动物之蝉的组合,寓意高雅、优秀、美好的民族。

<!-- 翻页按钮 begin -->

刘邦钟爱的国号“汉”

有盛大伟大的意思

对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来说,“汉”无疑是最鲜明的记忆与最显眼的符号,“汉族”“汉语”“汉字”……其实,这一切皆源自汉国号。

其实,“汉”对于刘邦来说,最初是个屈辱的称谓。按照当初楚怀王与项羽、刘邦等人的约定,“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刘邦应该被封为关中王,然而作为诸侯统帅的项羽却违背了约定,改封刘邦为汉王。本来刘邦对“汉”是耿耿于怀,为何又一改初衷呢?

这其实源于萧何的一番话,萧何对刘邦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汉”既指天河,又称天汉,提到汉,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天,因此若以“汉”作为王国之号,也就和“天”联系起来了。

胡阿祥还告诉记者,“汉”本身就是个美好的字眼。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汉,漾也”,“汉”的上源称“漾”。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漾言其微,汉言其盛”,即发源时的“汉”,因为水流弱小,所以拟声为“漾”,微波荡漾的漾,等到水流盛大了,才又拟声为“汉”,这样,“汉言其盛”,“汉”也因此有了盛大、伟大一类的美义。

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地区许多民族的语言中,表示“伟大”“盛大”意思的词,都发音为“han”。如大“韩”民国、成吉思“汗”,都表示“伟大”“盛大”的意思。再从字形上看,“汉”的古体也就是战国时的写法,左为“氵”,右上为“或”,右下为“大”,这样,古体的“汉”字由“氵”(水)、“大”、“或”()组成,同样带有明显的美义。汉国号此后,又被其他许多建国者所沿袭使用。因为汉朝时间超过了400年,且疆域辽阔,国势强大,对周边各国都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域外往往称汉朝及汉朝以后的中国为汉。魏晋以后,汉更是取代了传统的诸夏、华夏族称,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不改。

李渊相中了帝尧国号

“唐”的意思是“大”

说到“唐”,我们从不吝啬赞美之词,“汉唐盛世”“大唐气象”……在唐朝及唐朝以后,外国人开始习惯称中国为“唐”。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在国外,中国人聚集的地方被称作“唐人街”。那么,“唐”是如何被选作国号的呢?

这还得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说起。李虎凭借着军功,做到了西魏的太尉,北周建立时,李虎虽已去世,仍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于是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以唐为国号,似乎只是继承了祖上的封爵而已,似乎并无新意。

那么,问题在于,李虎为什么被封为唐国公呢?其实用了排除法,当时可供为李虎追封国公选用的先秦时代的国名,有曾经包含了陇西郡地域的秦,曾经包含了赵郡地域的赵、魏、晋、唐、中山。但有些已经是此前王朝的国号,有些封了别人,所以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几乎就是唯一的选择。

那么再上溯至先秦,唐国是如何而来的呢?其实,先秦时分别有三个国家采用“唐”作为国号。李虎的唐国公封号,正是来源于帝尧的唐国。李渊的文字秘书温大雅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当李渊奉诏前往太原,担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心中很欢喜,他认为自己去帝尧的故国上任,实在是天意。并且李渊死后,他的孙子将他的谥号改作“神尧皇帝”,意思是说将李渊看作帝尧重生,这与李渊的心情也是十分吻合的。

那么,李渊为什么如此钟情帝尧的唐国呢?首先,帝尧是仁君的典范,皇帝的楷模;其次从文字学上分析,唐就是“大”的意思,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唐,大言也。”而作为帝尧国号的“唐”,更是引申出丰富的道德含义。李渊正是看中了“唐”的这些美义,才选中了“唐”作为国号。

众所周知,南京被称为“十朝都会”,自三国时期的孙吴到中华民国,前后共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定都。可是要细问在南京定都的朝代分别是什么国号,有些人可能就要犯难了:“吴、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再追问这些国号的来历,恐怕就更没几个人答得出了。那么,载入南京史册的国号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呢?

朱元璋为何国号为明 朱元璋为何定国号为“明”?

隐秘的司马昭之心

不承认汉魏禅让

317年

定都南京

最早在南京定都的人是孙权,229年四月孙权即帝位,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孙吴政权除了有两年(265-267年)曾以武昌为都外,其他时间均以建业为国都。

“当时,魏、汉、吴三国鼎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三个非统一皇朝的国号同时存在,它们的来源又各不相同。”胡阿祥说。

孙权定国号为“吴”源于此前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因为孙权据有的江东之地,在秦汉时习称吴地。三国时代的结局众所周知,晋朝结束了魏、汉、吴三分的局面,重建了统一。

与孙权的“吴”是承袭旧称相比,“晋”国号就很有深意了。从265年到420年,延续了150多年。其中265年到316年建都在洛阳,后世称为“西晋”,317年到420年建都在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司马炎叔父司马之孙司马睿自立为皇帝,后世称为“东晋”。胡阿祥认为,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着实有些尴尬,“名气不响,少数熟悉晋朝的人,对它的印象往往也很差。晋朝尤其西晋的王公大臣,是以奢侈、浪费、残忍著称于世的。”

不过,偏安南方、建都今天南京的东晋与建都洛阳的统一王朝西晋,“还是有些差别的,特别是名士上有以王羲之、谢安为代表的风流潇洒,经济上有以江南开发为标志的迅速进步,这都是些值得夸耀的方面。”然而此“晋”已非彼“晋”,彼“晋”是统一皇朝,此“晋”则偏安皇朝、半壁江山而已。与东晋同一时期的另半壁江山,从304年匈奴刘渊称汉王起的135年间,各族统治者(匈奴、鲜卑、羯、氐、羌、汉)于混战割据中,纷纷建立政权,史称“十六国”。

那么,当初司马炎为何要以晋作为国号呢?司马氏的籍贯河内郡温县(今天河南省温县招贤镇),本来属于先秦时晋国的地盘,所以司马昭被曹魏封为晋公,等到司马炎篡夺曹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晋帝,并以晋作为新王朝的国号了。晋字甲骨文的意思,是指生长丰茂的谷子。

胡阿祥觉得,定国号为晋,还有隐秘的“司马昭之心”。司马昭逼迫曹魏的傀儡皇帝先后封他为高都侯、高都公、晋公、晋王,其实是为了应验“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这是一条在汉晋时期长期流传的神秘预言。

考量司马昭逼来的封爵“高都”与“晋”,都能够和“当涂高”扯上关系。高都本是地名,在今山西一带,因为地势高拔得名,至于“晋”字,是上进、前进的意思,也就是说,司马昭由“高都公”变成“晋公”,是由“高”上升到“更高”,这个更高,不仅高过“魏”,更显示出“代汉者当涂高”的预言。这样一来,“晋”既符合“代汉者当涂高”的神秘预言,又符合司马氏的籍贯与封域本来属于晋地的现实情况。“司马昭以晋为国号,司马炎以晋为新王朝的国号,其实隐含了以晋朝继承汉朝、不承认汉魏禅让的心态。”胡阿祥说。

<!-- 翻页按钮 begin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