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马和蒙古马 蒙古马都排不上,中国三大名马,多少徒有虚名?
蒙古马都排不上,中国三大名马,多少徒有虚名?
三河马不是蒙古马,由外血杂交蒙古马培育而成。
在上世纪中央媒体和官方话语中,与河曲马、伊犁马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马的三河马,其一度濒临灭绝的窘境,映照了新时代下中国本土马出路之艰难。
三河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上拥有百年育种史,三河马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俄国马。当时,俄国人曾携带后贝加尔马及其改良马在额尔古纳河畔放牧或定居,1897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曾输入一部分种马改良蒙古马。1917年至1918年,哥萨克人来到呼伦贝尔草原定居,又带来了不少马匹。
1934年,日本人在海拉尔设种马场,引进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公马与当地马杂交。这些在后贝加尔马和杂种马的基础上,混入原蒙古马等马种血液培育而成的马,当时统称“海拉尔马”,后因其主要产于额尔古纳河流域三河地区,改称为“三河马”。
2009年,额尔古纳河,三河马群。
三河马体型健美,动作灵敏,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强,是优良的乘、挽兼用马。上世纪30年代,三河马在上海、大连等赛马场上与外国马争雄,在1000米、1600米途程中击败前苏联“雅古特”、“后贝加尔”等名马。
1955年、1956年,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在三河马产区大量收购三河马,组建了多个国营牧场,1974年,仅国营农牧场就有32271匹三河马,到1981年,三河马达到了41865匹。三河马还作为国礼赠送给了越南。
80年代,有关方面不再投资支持养育三河马,到1985年,三河马数量又降至17357匹,到2002年前后,又降至4000多匹,之后,三河马群体规模逐渐缩减,品质明显下降,加之缺乏种马的牧民又购买纯血马自行“改良”,马术项目水平较低、市场开发滞后等原因,三河马的血缘在代代杂交中渐逝,种群濒临消失。
市场开发滞后,影响了马匹价值的提升。

一代名马的凄惨命运,引起了爱马仕的忧虑,“谁来拯救三河马”的呼吁声起。2006年,在科技部、自治区科技厅、呼伦贝尔市科技局的科技项目支撑下,鄂温克旗着手选育三河马,重筑三河马原种场。
在品种质量下降,种群流失严重的当下,三河马的保护、选育和利用,没有热情不行,光有热情也不行,资金、技术、人才、场地、市场……每一个都是一道难关,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科学发展三河马品种品系,路漫漫其修远兮。
需要指出的是,新时代,正在中国大地尤其是内蒙古地区倡导学习的“蒙古马精神”的主角——蒙古马,在传统的口耳相传中,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官方语言中,世纪君尚未发现有蒙古马被冠以”中国三大名马“称谓的报道。
而,更多的是,中国三大名马:三河马、河曲马、伊犁马。
在伊犁马、蒙古马等本土马匹强势崛起的当下,三河马,这个中国昔日三大名马之一,一度濒临灭绝的马种,在“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的今天,它还有资本继续冠以“中国三大名马”吗?
休闲骑乘、表演拍摄,或是马匹的出路。
蒙古(44)河马(1)额尔古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