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9位老画家 中国花鸟画的历史
中国花鸟画的历史
1.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二者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不管那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所以,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同样也是影响巨大的——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中国艺术家在儒道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西方的画家则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我们要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入手,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出发去分析。
因为艺术的根本区别和差异并不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它们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理念才是相互比较的关键。所以,本文理所当然将双方的美学基础和美学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尽管叙述深刻需要较好的美学素养及理论修养,尽管作者的理论水平不能让这段美学思想的异同的语言写的有见地,但是这个中西方艺术——甚至是不管那两种艺术——相互比较的首要前提还是应放在重要的地位。
当然两者之间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是比较的一个重点,这是直观明了了解两种艺术区别的最有效的方法。不管那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有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
譬如当亚洲人在用笔渲染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时,非洲的土著却在用刀刻划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执著的崇拜。所以,本文将具体我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两个画种几乎相近的起源;其次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看看中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异同,以及工具材料上的区别。
一、起源及发展的比较 (一)起源及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
我们可以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
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
但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和《女史箴图》卷(皆后人摹本)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画山石只勾染而无皴擦,画水多用线,树干与叶子也用勾染法,多为扇叶子的银杏树。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以至于“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等不太协调的景象出现。
有的画中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是,此时的山水画理论已经基本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⑵,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
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同时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
这些大师将山水画逐渐推向高峰。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很是能抒发作者的情怀,已能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
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但是,不能否认山水画就是从这里开始正式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西方风景画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在以后才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在西方的艺术史里,我们可以看到14世纪前半叶的意大利壁画,如锡耶纳市政厅的《善政图》,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
从15世纪起,风景在为人物画的做了一个多世纪的背景后终于脱离这种陪衬的命运而走上了独立的道路,成为了独立的画种。在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画和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不少风景画,从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刻意的描绘。
但这时的风景画也不是很成熟,在艺术上达到成熟则要等到了17世纪的荷兰,才可以算是“媳妇熬成了婆”。荷兰的著名画家雷斯达尔、维米尔、霍贝玛对风景画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这时,在风景画繁荣发展的同时又产生海景画、夜景画、街景画等分支。意大利的卡拉奇等人在当时还发。
2.中国花鸟画的历史发展与画家个性修养
有
李金山,号金山斋主人,祖籍洛阳,1963年生,幼承家学,读书、练字、习画数十年笔耕不辍,山水画,以其深厚扎实的传统根基,彰显北方山峦之雄魂与博大,更以宏篇巨幅山水见长。花鸟画崇尚“大花鸟精神”,以其风格独具的书法功底入画,旧梦乡愁、田园诗话,放浪与豪情;梅兰竹菊,山簧野卉、五谷疏果,淋漓尽致,信手拈来。写意牡丹,更能傲视群芳,风格独具。并独辟蹊径,突破藩篱,将玉米作为主要表现题材,经数十年探索研究,升华提炼,创作出了他独具艺术魅力的玉米画作品。书法以颜体、魏碑入手,兼收篆、隶行、草二爨。并融文字训诂、诗词文赋于一身,进而创造出他独具个性的造型语汇,行云流水,而自成一格。山水画《国脉在这里延伸》荣获《全国第十二届大路画展》银奖,花鸟画《山地》荣获《盛世龙腾全国百杰山水画展》二等奖。其作品及传略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被收录《美术》、《中国美术家选集》、《中国艺术博览与收藏指南》、《中国画家》、《现代名人风采》、《中国书画报》、《河南省著名书画家志》等志书和专业杂志中。其大量书画作品常年展示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画院网》、《华夏大画舫》、《金山艺苑》等专业艺术网站。其作品多为国家党、政、军机关领导人和企业界收藏。现为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网签约画家,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士,东方白马书画院一级画师、研究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
3.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及每个朝代作品代表
在很早(战国甚至更早)我国的绘画作品中,已出现花鸟的内容,但当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种类。
六朝时期,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等标志着花鸟画已经作为独立的绘画种类,出现在我国画坛上,但这些绘画现已不可见。
唐代已出现专门的花鸟画家,“韩马戴牛”,就是说韩干画马,戴嵩画牛。如戴嵩《五牛图》、韩干《牧马图》。此外还有薛稷画鹤、张旻画鸡等。
至宋代,花鸟画到达高峰。代表如苏轼《潇湘竹石图》。
元代一脉相承,著名的是王冕的《墨梅图》
到清代,出现了石涛、朱耷(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一批花鸟画家,他们画作特别,反应了心中的独特的苦闷,构图风格奇特诡异。代表作如八大山人《双鹰图》、石涛《竹石图》等。
希望能帮到你、有一些我也记不清,边搜边打,比较简单
4.中国花鸟画的历史发展与画家个性修养
有 李金山,号金山斋主人,祖籍洛阳,1963年生,幼承家学,读书、练字、习画数十年笔耕不辍,山水画,以其深厚扎实的传统根基,彰显北方山峦之雄魂与博大,更以宏篇巨幅山水见长。
花鸟画崇尚“大花鸟精神”,以其风格独具的书法功底入画,旧梦乡愁、田园诗话,放浪与豪情;梅兰竹菊,山簧野卉、五谷疏果,淋漓尽致,信手拈来。写意牡丹,更能傲视群芳,风格独具。
并独辟蹊径,突破藩篱,将玉米作为主要表现题材,经数十年探索研究,升华提炼,创作出了他独具艺术魅力的玉米画作品。书法以颜体、魏碑入手,兼收篆、隶行、草二爨。
并融文字训诂、诗词文赋于一身,进而创造出他独具个性的造型语汇,行云流水,而自成一格。山水画《国脉在这里延伸》荣获《全国第十二届大路画展》银奖,花鸟画《山地》荣获《盛世龙腾全国百杰山水画展》二等奖。
其作品及传略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被收录《美术》、《中国美术家选集》、《中国艺术博览与收藏指南》、《中国画家》、《现代名人风采》、《中国书画报》、《河南省著名书画家志》等志书和专业杂志中。其大量书画作品常年展示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网》、《中国画院网》、《华夏大画舫》、《金山艺苑》等专业艺术网站。
其作品多为国家党、政、军机关领导人和企业界收藏。现为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网签约画家,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士,东方白马书画院一级画师、研究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
5.中国画的历史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
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6.花鸟画起源于哪个朝代,在哪个朝代达到高峰
1、据史书记载,到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顾景秀的《蜂雀图》、萧绎的《鹿图》等,虽然已看不到这些原作,但著录资料已表明当时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到了南宋,画院一半以上的画家画花鸟,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一个高峰。
2、简介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形态逼真。
3、名家
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齐白石的花果、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雁荡山花、朱宣咸的梅花、李苦禅的鹰、李可染的牛、陈之佛的工笔重彩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
7.中国国画历史
中国国画历史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以汉族为主、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语言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秦汉王朝是中国早期历史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大国,疆域辽阔,国势强盛,丝绸之路沟通中外艺术交流,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其墓室壁画及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生动塑造了现实、历史、神话人物形象,具有动态性、情节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其画风往往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都保存了大量的该时期壁画,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完备一,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朝廷设置画院,扩充机构编制,延揽人才,并授以职衔,宫廷绘画盛极一时,文人学士亦把绘画视作雅事并提出了鲜明的审美标准,故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丰富精彩、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绘画发展至元、明、清,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在题材上,山水画、花鸟画占据了绝对的地位。文人画强调抒发主观情绪,“不求形似”、“无求于世”,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借绘画以示高雅,表现闲情逸趣,倡导“师造化”、“法心源”,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涌现了众多的杰出画家、画派,以及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8.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及每个朝代作品代表
在很早(战国甚至更早)我国的绘画作品中,已出现花鸟的内容,但当时不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种类。
六朝时期,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等标志着花鸟画已经作为独立的绘画种类,出现在我国画坛上,但这些绘画现已不可见。唐代已出现专门的花鸟画家,“韩马戴牛”,就是说韩干画马,戴嵩画牛。
如戴嵩《五牛图》、韩干《牧马图》。此外还有薛稷画鹤、张旻画鸡等。
至宋代,花鸟画到达高峰。代表如苏轼《潇湘竹石图》。
元代一脉相承,著名的是王冕的《墨梅图》到清代,出现了石涛、朱耷(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为代表的一批花鸟画家,他们画作特别,反应了心中的独特的苦闷,构图风格奇特诡异。代表作如八大山人《双鹰图》、石涛《竹石图》等。
希望能帮到你、有一些我也记不清,边搜边打,比较简单。
9.中国花鸟图的起源
中国花鸟画的起源,按其“表现对象包括了自然界人以外的一切动植物”的定义对照,作为独立观赏的绘画,最早的恐怕是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和佚名者的《百马图卷》,以及韩滉的《五牛图卷》;最早纯表现花和鸟的,是唐代佚名的《花鸟图屏》。
花鸟画后来的衍化,与山水画、人物画一样,大致分成了院体画、文人士大夫画和画工画三大脉流。而当代的花鸟画,正如马鸿增先生所说,在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其“审美内涵的发展而引发”了“艺术语言的演变”。
然则,花鸟画家中从事这种转换和演变探索实践的,还只是少数先行者;我以为赵治平应是这少数中取得成功的一位,其成功大致表现在这几方面:一、将工笔花鸟画推向真正的写实境界。在解读赵治平花鸟画之前,我们有必要将中西方绘画在认识论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西方绘画发展自始至终把根基扎在写实上,认识表现对象首先和主要是重客观,西方人的写生是尊重客体,不仅重视观察被写生对象外像轮廓比例的准确性,还注重其内在结构的了解和研究,因而产生了艺用解剖学这门学科,还强调表现被描写对象因动作变化而带来的体形变化,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是客观的唯物论的反映论。
传统的花鸟画,无论是院体画、文人画还是画工画,描写对象的“形”都主要是凭画家的主观印象,所以形的勾画准确的极少,从认识论的角度讲是唯心的。当然,传统花鸟画也以“六法”为理论依托,也强调“传移摹写”即写生,也强调师造化,然则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在儒家学说的铸模中定型的,而儒家精神注重“内敛”,只重视既定标准,不重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研究,对形的认识,往往还是师带徒的教学中受老师影响留在头脑里的现成印象。
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卷》和南宋赵佶的《芙蓉锦鸡图》,都是工笔花鸟,似乎比写意的重视写生,形也勾画得并不准,都显得机械呆板,是因为主观思维模式妨碍了对客体形状的正确认识。这与文人们对传统中国画理论的片面理解有关: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核心是“形、神”说。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认为论形似者的见解与儿童相近。
宋代陈郁在《藏一话腴》中说:“写形不难,写心惟难。” 中国古代画家忽视造型的倾向可见一斑。
岂不知,形之不准,神将焉附!中国绘画的“传神”,其实大都是画家的想当然,是虚幻的,即使是历史上“不朽”的人物画名作,如《八十七神仙卷》、《韩熙载夜宴图》、《汉宫春晓图》、《步辇图卷》等,画上人物,无一不是形严重不准,无一不是公式化的相貌,无一不是毫无表情、神态呆板,真难叫人真正看出和理解其“神”。西方绘画首先讲究的是形的准确和造型美,然后在这基础上追求刻画神态获得生命和灵魂,如达·芬奇的《蒙那丽莎》、《最后的晚餐》,列宾的《伊凡杀子》、《伏尔加牵夫》、《哥萨克酋长们答苏丹国王的信》,无不让人清晰、明确地感觉到画中每个人物的神色、思想、情态,由形到神,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大众都能理解和欣赏。
同是中国工笔花鸟,赵治平以工笔画的鸟,无论是白鹭、鹌鹑、还是火鸡、渔鹰,形的勾画非常准确,刻画非常细腻,非常逼真。赵治平往往在一幅画上画的同一种鸟,有十几只甚至几十只,有时尽管都似在静态中,每只都姿势不同而体形产生不同的变化。
他勾画形的过硬功夫就是善于捕捉变化中的体形,都不仅非常准确,并且姿态生动自然。工笔花鸟是宋代翰林图画院的院画的延续,本身就是精雕细刻的画种,但赵治平对鸟刻画的高明,在刻画细腻的程度超过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而却又能以巧妙的虚实处理脱开传统工笔花鸟的雕琢痕迹和动态的人为设计痕迹。
他通过拜名师学得笔墨技法,按理说这种师承式的教与学,容易限制独创意识;然而他却没有受到这种限制,对形象观察、把握、描绘的能力,给人的感觉,是接受过西方式科学的美术教学的素描基本功严格训练。可见他没有受传统文化唯心的思维模式束缚,接受了科学的唯物的认识方法。
二、营造环境气氛 ,赋予工笔花鸟画背景真正的自然生机传统工笔花鸟是工画鸟也工画花,大都是小景式的小品,即使画幅较大的反映的场面,也是小景格局,就狭义的花鸟画而言,鸟与花只是一种搭配,一种拼凑,犹如孔雀配牡丹或者玉兰、白鹤配苍松、荷花配翠鸟,不是自然界的真实生活景象。赵治平的工笔花鸟,是以工细刻画鸟类,以泼墨泼彩画“花”。
其花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具体的花朵花枝花叶,而是一种特定的自然环境里一切风物。这种环境的特定性,是由某一种或几种植物组成的,是受季节、气候影响的独特的场景,不仅显得广阔,而且显得深远,能产生独特的气氛和宏大的气势。
赵治平花鸟画中环境气氛的营造,是利用肌理渗化效果,这种肌理效果布及整幅画面,墨色渗化的浓淡、形状、层次千变万化且完全是自然状态。运用肌理效果的画家当然不止赵治平一人,但各人运用大有高下之分。
赵治平运用肌理效果,并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不是盲目赶时髦,而是努力将不同的肌理效果,与自己在不同自然环境中获得过的相似。
10.中国写意花鸟发展简史
花鸟画的发展 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则粗具规模。
美国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 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
五代出现的黄筌、徐熙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圣朝名画评》更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说明此前花鸟画已独立成科。
北宋的《宣和画谱》在总结以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篇花鸟画论文——《花鸟叙论》,深入地论述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与诗人相表里”的思维特点。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更趋多样。
在风格精丽的工笔设色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菊、竹)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以线描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兴起于同时。
随着写意花鸟的深入发展,以明末的徐渭为代表自觉实现了以草书入画并强烈抒写个性情感的变革。至清初朱耷则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水平。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花鸟画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特传统。 终于在近现代产生了齐白石这样的花鸟画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