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爱谁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爱谁,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是真的爱李治吗

火烧 2021-10-08 20:39:06 1060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爱谁,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是真的爱李治吗 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是真的爱李治吗李治与武则天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简单是总结一下就是:早期,李治迷恋武则天的美貌,同时有欣赏武则天的能力,希望依靠武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爱谁,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是真的爱李治吗  

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是真的爱李治吗

李治与武则天之间的关系很复杂,简单是总结一下就是:早期,李治迷恋武则天的美貌,同时有欣赏武则天的能力,希望依靠武则天的能力对抗扶自己上位的权臣长孙无忌。中期,此时长孙无忌已死,李治开始制衡武则天的权力,但武则天势力已成,虽然李治阻止了武则天势力的上升,但无法在收回权力了。晚期,李治因病目盲,无法理事,朝中再无人可以压制武则天了,武则天势力突飞猛进,等到李治一死,后面的事就很简单了.......

反正,可以说李治和武则天之间更多是利用关系,如果一定要说武则天爱过什么男人的话,我觉得李世民更有可能,毕竟武则天当年年轻时是以李世民的才人身份进宫的,想必那时稚嫩的武则天还是很仰慕李世民这样英明神武的皇帝的吧(虽然当时李世民年事已高,但是古人的感情不能以年龄来界限的,老夫少妻古代多得是。) 本人不算什么历史行家,只是历史类小说看得多而已,一家之言,真正懂行的别喷我。

《武媚娘传奇》中谁是武则天一生最爱的男人

武则天传奇李牧武则天青梅竹马

武则天传奇剧中李晨饰演的李牧是武则天(范冰冰)青梅竹马的初恋,李牧自幼与武如意一起长大,小儿女间早就萌生了朦朦胧胧的情愫,只可惜如意14岁就被选为才人入宫侍奉。 武则天传奇李牧的作用 武则天传奇李牧(李晨)和武则天(范冰冰)两人再见面时,一个是皇上的御妻,一个是领兵的王臣,但青梅竹马的过往,却令二人心心相映,永生难忘。将军李牧是武如意蜕变为武则天道路上十为关键的人物。 武则天传奇李牧结局 李晨饰演的将军虽为李世民的臣子,却也是一名叛将,一心要找李世民复仇,最终兵败命丧,角色极富悲情色彩,李牧的落幕同时亦为武则天(范冰冰)的懵懂青涩的少女时代画上句号。

《武媚娘传奇》中的武媚娘爱的是李世民还是李治?

武则天一开始对唐太宗更多的是一种崇拜的感情,而她后期对李治的应该是爱情。她之所以接受李治的爱是因为李世民并没有给她渴望的宠爱,并且李治对她的承诺也做到了。

武则天在情窦初开的年纪进入宫中,进入宫中1年后终于被李世民召见并宠幸,更是被赐名为武媚。她有美丽的容貌,也有一定的才能,但是皇帝却不能给她足够的宠爱。唐太宗四处征战,喜欢的是温婉的女子,而武媚娘有能力有才华,但是这样的性格不讨皇帝的喜欢。所以她在宫中十多年,仅仅是充当一个侍女的角色,这与她所期盼和希望的是相差非常大的,她的地位也一直无法得到提升。

李世民生病了,武媚娘在一旁伺候,这时候她遇到了李治。这个比她小四岁的男人,已经被她深深的吸引,甚至不顾病榻上的父亲,已经和她发生关系。更是在李世民死后,把她从感业寺接回来。她并不是一下子坐上了后位,她回到宫中后还是讨好王皇后的。但是后宫的战争越来越严重,她不再满足自己的地位,而是想要取代王皇后,坐上皇后之位。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爱谁 武媚娘传奇武媚娘爱谁,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是真的爱李治吗

她亲手闷死自己的女儿来嫁祸王皇后,最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她和李治的感情是非常的深厚的,在高宗病重的时候,她日夜在身边照顾,直至自己身死也和李治埋在一起。也许一开始选择李治是为了保全自己,但是之后是真的爱上了。

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后来爱上李治了吗

媚娘确实爱上李治了,虽然之前有李世民,但那不是爱,而是作为少女对英雄的仰慕而已,就像武媚娘所说,为爱倾尽所有方无悔此生,这就是她对爱情的定义,完全的信任与付出,想必如此真性情的人也希望自己的爱人能毫无保留的付出吧,反观嗜权的李世民,因为一个预言就对武媚娘设防,这怎么会有爱可言,而李治却可以为爱倾尽所有,包括自己的江山,这是满满的信任啊,而这也恰恰就是打动武媚娘的地方,只可惜两人活着的时候都没有轻易将爱说出口,而当武媚娘说出爱的时候李治已经死了。

武媚娘传奇李治究竟有多爱武媚娘

李治从在掖庭见到媚娘的第一眼起,就喜欢上了她。后来他当了太子,娶了萧淑妃(那时还不是淑妃),也是因为她眉眼之中有像媚娘的地方;他给淑妃画的许多画像,每天挂起来欣赏,结果被高阳公主看成了是媚娘的画像。为了安慰媚娘,他跑到寺外放烟火,还力排众议,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到寺里接媚娘回宫。他知道媚娘还爱着李世民,怕伤媚娘的心,不敢将李世民的遗诏拿出来,还撒谎说李世民多次跟他们讲媚娘机智斗藩使的故事,表演皮影逗媚娘高兴。后来为了让媚娘成为皇后,他更是与关陇门阀们闹翻,终于如愿。他曾对媚娘说过:江山社稷l对我来说没什么,我一生的心愿就是能让你快乐。直到后来他宠幸了别人,也是为了刺激媚娘,但看到媚娘不吃醋,他非常痛苦,表面上他每天去别的宫里,但她自己都说了:皇上根本没有碰她。直到他临终回光返照时,最后的心愿也是跟媚娘一起看烟火。所以,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李治的爱是天下少有的最真挚的爱了。

武媚娘传奇武如意最爱的人究竟是谁 李世民

武则天传奇李牧武则天青梅竹马

武则天传奇剧中李晨饰演的李牧是武则天(范冰冰)青梅竹马的初恋,李牧自幼与武如意一起长大,小儿女间早就萌生了朦朦胧胧的情愫,只可惜如意14岁就被选为才人入宫侍奉。 武则天传奇李牧(李晨)和武则天(范冰冰)两人再见面时,一个是皇上的御妻,一个是领兵的王臣,但青梅竹马的过往,却令二人心心相映,永生难忘。将军李牧是武如意蜕变为武则天道路上十为关键的人物。 虽为李世民的臣子,却也是一名叛将,一心要找李世民复仇,最终兵败命丧,角色极富悲情色彩,李牧的落幕同时亦为武则天(范冰冰)的懵懂青涩的少女时代画上句号。

武媚娘传奇中吴王喜欢武媚娘吗?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严厉告诫,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15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武媚娘传奇》中谁是武则天一生最爱的男人武则天最爱谁

《武媚娘传奇》中谁是武则天一生最爱的男人?在历史上武则天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女皇帝,虽然她手执大权,统领万民,但摘下帝王的桂冠之后,也不过是一个正常的女人,有着一个正常女人的需要,在她的一生中之中,有很多男人,那么问题来了,武则天最爱的到底是谁呢?李世民?还是李治?

武则天拥有不少男宠,下到和尚、上至士大夫,似乎她对于男宠的选择并没有特定的身份要求,只要能博得她的欢心,能够让她尝试到做女人的极致快乐,就已经足矣。 在这么多的男宠里面,可称得上是其中佼佼者的,就是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这几位了。而武则天与这几位男宠的关系也颇有几段渊源,如同任何一位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样,武则天这位女皇也大设男妃侍宠。 武则天14岁入宫,进宫一年多之后,终于被召入掖庭宫,受唐太宗初次宠幸,被太宗赐名叫武媚。这时的武媚娘千娇百媚,含苞待放,情窦初开,渴望皇帝的宠爱,可在太宗身边十多年,她仅是个“才人”,与一个侍女的作用差不多。太宗是个盖世英才,他要求女性的只是贤德、温顺、体谅、娇柔,而武则天的美貌与才干自然得不到皇帝的赏识。武则天作为太宗的才人,在宫中度过了整整12个年头,她从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逐渐成熟。不过这一时期,她并没有能得到太宗的宠遇。武则天既没有为太宗生养子嗣,自己也没有得到升迁。 这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生了病,李治做太子,常常来宫内侍奉病榻上的父皇太宗,有机会见到了比他年长4岁的武则天。有一次,李治进宫侍奉汤药,恰好武媚娘侍侧,李治见她长得美丽动人,不禁心神动荡,两人目光交错时,武媚面含羞涩转过脸。李治苦于没有机会与她说句话。一天周围无人,媚娘捧金盆水跪进,李治手伸进水盆里,把水洒在武媚衣服上,且挑逗说:“乍忆翠山梦里魂,阳台路隔岂无闻。”媚娘随即莞尔一笑道:“未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李治大悦,遂携她的手,交欢于宫内小轩僻处,极尽缠绵。事后,武媚一边用手摩挲衣服,一边哭泣说:“妾虽微贱,久侍至尊,欲全陛下之情,冒犯私通之律。异日居九五,不知置妾身何地耶?”李治解下所佩九龙羊脂玉钩给她,曰:“即不讳,当册汝为后。”从此之后二人便不由自主地私下往来。这样,武则天作为皇帝的贴身使女,偷偷地同这对父子一明一暗交往起来。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入寺为尼,李治对她一直未能忘怀,然而新君即位之始,他并没有多少机会去见她。永徽元年(650年),在太宗周年忌日时,李治以行香祈福为名去了感业寺,在那里见到了已经落发近一年的武则天。武则天乍见高宗,不由得泪如雨下,一年中尼庵的清苦寂寞实在难以忍受,她向高宗皇帝诉说心中的思念,高宗李治也同样感慨万分。但是,身为帝王的李治还没有合适的理由把武则天接出寺外,只得仍旧让她在感业寺中暂住。 高宗与武则天暗中通情的事,早就传到了宫中。中宫王皇后没有向皇帝撒泼使野,而是怂恿高宗把武则天纳入宫中。原来,此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而闹得不可开交,她为了讨好高宗,不惜借召武则天入宫之举来博取高宗欢心。王皇后的建议自然深合高宗本意,武则天不久即被征召入宫,由感业寺尼成了正二品的昭仪。武则天重回宫中后,极力讨好王皇后,对皇后是卑躬屈膝,恭恭敬敬。为此,王皇后也时常在高宗面前夸奖她。这样一来,高宗越发觉得武则天可爱。高宗在武则天这里得到了无比的欢愉,而且他发现与武则天之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渐渐地,随着宫闱斗争的扩大,武则天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昭仪,她的目的是要入主中宫,取代王皇后。 不久,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儿。她利用王皇后按礼制规定探视新生婴儿之机,亲手闷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嫁祸王皇后。对此飞来横祸,王皇后纵是浑身是嘴,也无法说清了。不久,武则天又诬告王皇后与她的母亲行巫术,诅咒自己,让高宗大为恼火,联系到小女儿的死,他废掉王皇后而改立武则天。 武则天虽然利用高宗对自己的痴爱,又加上自己的政治手腕,不惜以扼杀亲生女儿嫁祸于王皇后为惨重代价,换取了高宗的“废立之志”而登上皇后大位,但她和李治感情实际上非常深厚,她对于李治很忠诚,在高宗后期,实际政权掌握在武后手里,她如果对李唐不忠,这时候就可以取代他了,而武则天在高宗病重时候日夜陪伴在他身边照料,在他死后更表现出无限哀思。正因为她爱高宗,所以才努力维护国家的安定,尽可能扶持两个儿子,但是由于对儿子的失望,加上自己的权力意识,并且由于人们宁可选择无能的李家人也不愿女人当政的态度刺激了她,所以她才以无比的勇气登上了皇位,但最终,死前她选择和高宗合葬,选择回到高宗身边,这只能说明他们的夫妻感情,以及李治在她心里无可动摇的地位 传奇(38)武媚娘(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