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特点 精彩王鐸書法大全:看懂了能玩轉行草成爲最時髦的當代藝術!
精彩王鐸書法大全:看懂了能玩轉行草成爲最時髦的當代藝術!
王鐸(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字覺斯,一字覺之。 號十樵,號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 河南)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着“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 天啓二年(1622年)中 進士,受到考官 袁可立的賞識推薦,入 翰林院庶吉士。崇禎十一年(1638年)春,進講「中庸」「唯天下至聖」章,旁及時事,有「百骨如林」語;崇禎切責其敷衍支吾,不能發揮精義。鐸惶懼,俯伏案前待罪。明年,任侍班。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坎坷多艱。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十一歲的王鐸曾一度避難於 蘇州滸墅關袁樞寓所,二人交情篤厚,往來間以詩文書畫相唱和。袁樞之父 兵部尚書 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誌銘就是王鐸親筆撰文書寫的。1644年擢 禮部尚書,未到任時李自成攻克北京, 崇禎帝殉國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歷任東閣大學士、次輔。
順治二年(1645年),豫親王 多鐸克揚州,福王走蕪湖,留王鐸守江寧,鐸同禮部尚書錢謙益等文武數百員出城迎豫親王,奉表降,尋至京候用。歷任禮部尚書管宏文院學士,「明史」副總裁,殿試讀卷官,「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加太子太保,少保,禮部尚書,鐸先以二月間祭告西嶽、江瀆事竣,乞假歸裏,於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 河南鞏義洛河邊,諡“文安”,蔭孫之鳳中書舍人。
長子無黨,初仕明爲指揮同知;入本朝,官山西河東道。姜瓖叛時,巡撫祝世昌奏其御賊有功,尋遷濟東道。次子無咎,順治三年進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王鐸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 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
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 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 米芾) 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 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爲“明清調”。 他的《 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爲第一流的 書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先王( 王羲之)”的看法。
王鐸工真、行、 草書,得力於鍾繇、 王獻之、 顏真卿、 米芾,筆力雄健,長於佈局。樑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清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具“行 草書宗山陰父子( 王羲之、 王獻之),正書出 鍾元常,雖模範鍾、王,亦能自出胸臆。”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 董其昌書風,王鐸與 黃道周、 倪元璐、 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於時風中另樹一幟。近世對日本書風有極大影響。存世書跡較多,刻有《 擬山園帖》、《琅華館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傳。《王維五言詩卷》,書於崇楨十六年(1643年),綾本,楷書、 草書。凡32行,其中楷書13行, 草書19行,每行字數不一。縱21釐米,橫165.5釐米,故宮博物院藏。《贈袁樞詩冊》計八頁四十五行,三百八十一字,自署書於崇禎六年(1633),自作詩五律八首贈 河南睢州(今睢縣)袁樞( 袁可立子),爲同時期的又一力作,現爲美國楊思勝收藏。他的代表作《洛州香山詩軸》,在結字上把 米芾的倚側發揮到了極致,再以漲墨法略去點畫改變字形,確實有“破鬼膽”之怪;再以中鋒強力掠扛,輕重對比強烈,真正有神龍飛騰的不測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