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法律草案 廈門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草案)引發高度關注,地方戲曲傳承發展成熱點

火烧 2022-01-07 15:36:34 1050
廈門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 草案 引發高度關注,地方戲曲傳承發展成熱點 2015年7月,市工人文化宮打造民樂版南音《陳三五娘》,代表廈門走出國門進行友城交流,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祖特梅爾市、法國巴黎三地上

廈門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草案)引發高度關注,地方戲曲傳承發展成熱點  

法律草案 廈門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草案)引發高度關注,地方戲曲傳承發展成熱點
2015年7月,市工人文化宮打造民樂版南音《陳三五娘》,代表廈門走出國門進行友城交流,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祖特梅爾市、法國巴黎三地上演了三場精彩演出,將優秀閩南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 (本報資料圖片)
▲新編歌仔戲劇目《渡台曲》劇照。
台海網4月10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閩南語,拖長音,都以為在念經。但是它,流行千年到如今。」一群年輕人,用一種全新方式改編南音經典曲目,創作《直入南音花園》,在抖音上收穫上萬點贊。
最近,廈門「90後」小夥子魏偉東正打算拍攝一些關於南音、歌仔戲的小視頻,在新媒體平台上推廣,作為他的社會實踐課題。「以前覺得實在聽不懂,咿咿呀呀的不知道在唱啥,現在發現,地方傳統戲曲也可以很潮。」
南音、歌仔戲、高甲戲等地方戲曲,是閩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曾一度,這些地方戲曲面臨「少有人聽、生存困難」的窘境。這些年,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地方戲曲的生存困境得到明顯改善,精品頻出,也吸引來不少年輕人。不過,在傳承過程中,依然面臨一些難題。
即將進入四審的《廈門經濟特區閩南文化保護髮展辦法(草案)》(以下簡稱《辦法(草案)》),特意將南音、答嘴鼓、歌仔戲、高甲戲、廈門方言講古等閩南傳統音樂、戲劇、曲藝列入閩南文化保護名錄。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及許多專家學者、業內人士認為,閩南傳統戲劇、曲藝應創新傳承方式,激活機制,走向市場,贏得更年輕的粉絲。
地方戲曲精品頻出 人才斷層依然是最大困擾
和歌仔戲打了43年交道的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主任林德和,可以明顯感覺到之前和現在的一些變化。
「有很長時間,地方戲曲劇團都在想辦法賺錢,城裡演出沒人聽了,去農村演,要養活自己啊。活不下去就得散了。」林德和直言,這十來年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出台了很多政策,基本工資有保障,隊伍穩定了,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搞研究、搞創作,這些年拿了很多獎。
不過,人才斷層依然是地方傳統戲曲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廈門藝校傳統戲曲表演學員的招生一直比較困難。有一年,計劃招收20名學生的歌仔戲班,因為只有5人報名導致無法開班。林德和現在有一個擔憂:「就在這幾年裡,我們團有將近20人到年齡了,會陸續退休,如果後續人才跟不上,劇團就危險了。」
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也關注到這個問題,建議立法要支持各種職業院校培養閩南文化保護髮展的專門人才,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技藝研習要列入相關職業教育專業,採取獎學、助學等方式鼓勵大家去學。
以前只有老人看 現在三朵「金花」有了年輕粉絲
不過,有個細節讓歌仔戲非遺省級傳承人、一級演員庄海蓉看到地方戲曲的希望。
一對姐妹,姐姐在學校學了歌仔戲,每天回家會練習,還在上幼兒園的妹妹在旁邊看著跟著,也學會了一些唱段。有天,姐姐在台上演出,妹妹也在台下跟著唱起來。「這個場景讓我差點落淚。」庄海蓉也是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副主任,定期都會去各學校給孩子們上課。
歌仔戲、高甲戲、南音被譽為閩南的三朵「金花」。為做好這些地方戲曲的傳承,十餘年前,廈門就開始了戲曲進校園的工作。進校園演出、開辦戲曲夏令營、開設戲曲校本課程、戲曲社團、戲曲講座、設立地方戲曲傳習基地、舉辦戲曲賽事等,形式豐富多樣。
《辦法(草案)》中提到鼓勵、支持列入保護名錄的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進入劇場、校園等展示展演,並將適宜普及推廣的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
「這個規定非常好。每年廈門有100多場惠民演出,就是政府買單,請市民看戲。」林德和說,「以前沒觀眾來看,心裡揪著,很傷心很難受,到農村演出,在最前面站著坐著的都是老人。但這些年,經過政府推動和市場培育,觀眾越來越多了,最關鍵的是,有了年輕人。」
地方戲曲傳承發展 一定要在市場中生根發芽
在許多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專家學者、業內人士看來,地方戲曲等閩南文化的傳承一定要走向市場。
記者注意到,對閩南文化的發展,《辦法(草案)》規定,各級政府應當採取項目補貼、定向資助、以獎代補等措施,扶持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開發和推廣。
上海華東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詹鄞鑫一直在關注地方戲曲的發展,「單靠政府扶持並非長久之計,唯有走向市場,在市場中生根發芽,它才具有長久生命力。但在當下這個階段,政府的宣傳、扶持、推廣尤為重要。」林德和表達了一樣的觀點。廈門歌仔戲團經常去國外演出,一演就是二十幾天,都是賣票的,純商業運作。很多人前來,幾乎場場滿座,「有觀眾才會有市場,有市場才會蓬勃發展」。
在廈門大學教授周長楫看來,興趣和市場都是可以培養培育的。許多業內人士親身感受到,廈門的地方戲曲正在向好發展。庄海蓉說,地方戲曲進高校的基本是精品劇目,一開始是學校組織大家來,但很多大學生看完後,非常喜歡,說原來歌仔戲那麼好看。有的大學生甚至成了義務宣傳員,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製作成抖音、小視頻,圈來很多粉。
傳統戲曲創新探索 在豐富和重塑中凸顯現代表現力
去年,一則「南音 街舞」的表演視頻在網路走紅。這是廈門市南樂團和台灣動態藝術協會跨界合作,排演的一出「最潮南音」,以南音四大名譜之一《八駿馬》作為背景音樂,邀請5位台灣街舞青年加入表演。
「街舞和南音,一快一慢,改編需要很大的勇氣。」廈門市南樂團副團長連方紅最初也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次的大膽嘗試,讓我們看到新的可能性,千年古南音可以讓更多年輕人接受並喜歡。」
這些年,南音、歌仔戲、高甲戲等地方戲曲都在進行創新探索,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還將孩子們熟悉的課本故事創作成高甲戲。庄海蓉認為,不能固守原來的東西,在延續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從劇本、扮相、舞美、燈光、音樂、表演上都進行創新,符合現代審美。
在廈門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劇作家曾學文看來,創新不是無根的浮雲,繼承不是簡單的保留維持,而是不斷豐富和重塑,豐富傳統閩南文化的現代表現力,呈現一種獨特的具有精神層面和藝術層面的文化品格,展現精神價值中的真善美,傳遞新時代的正能量。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