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汉宣帝不废太子 漢宣帝為避免太子「亂我家」為其選擇輔政大臣但卻並沒換太子

火烧 2021-09-05 23:41:59 1077
漢宣帝為避免太子「亂我家」為其選擇輔政大臣但卻並沒換太子 在漢元帝劉奭之前,歷代漢家皇帝,基本上都是明君,從漢高帝到漢文帝,從漢景帝到漢武帝,從漢昭帝到漢宣帝,都是出色的君主。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評價
汉宣帝不废太子 漢宣帝為避免太子「亂我家」為其選擇輔政大臣但卻並沒換太子

漢宣帝為避免太子「亂我家」為其選擇輔政大臣但卻並沒換太子  

在漢元帝劉奭之前,歷代漢家皇帝,基本上都是明君,從漢高帝到漢文帝,從漢景帝到漢武帝,從漢昭帝到漢宣帝,都是出色的君主。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評價兩漢政治時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其實,「親小人、遠賢臣」不獨東漢所有。自漢元帝後,西漢王朝就離光榮與夢想漸去漸遠了。這個轉折,就是漢宣帝立劉奭為接班人。但是,漢宣帝生前,卻早已看到太子的弱點,為什麼還要立他呢?
與漢宣帝不同,劉奭沒有沒有父親顛沛流離的坎坷命運,又受到「獨尊儒術」的社會風氣熏習,自小便喜歡儒學,對政治陰謀卻很不敏感。
有一回,他跑去跟父親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既然知道劉奭不合格,為什麼不更換太子呢?
漢宣帝存有一絲僥倖心理
太子劉奭並非一無是處。
作為溫室里長大的花朵,劉奭沒有劉詢經歷過那麼多人生的磨難,對世界的複雜性認識不足,對人心的險惡更是知之甚少。他對政治鬥爭的殘酷無情沒有直觀的認識,在他眼裡,世界總是充滿愛的。但是,劉奭是個有同情心的人,他反對父親用法過於深刻,這說明他很有仁慈心。他性情寬厚,這既是他的優點,同時也是他的缺點。
劉奭沒有劉詢的才幹與魄力,不懂得統御之術,從這點說,他不適合當統治者。但是,漢宣帝心裡還是存有一絲僥倖心理。一方面,他語重心長地教育兒子要「王霸道雜之」,不要光說王道,離開霸道,王道就難支撐下去,人善遭人欺,一般人如此,皇帝亦是如此。他希望自己的教導,能讓兒子能有一個新的認識。另一方面,漢宣帝認定兒子不是開拓之君,但仍希望他能當一個守成之君,守住先王的一畝三分地,也就可以了。
劉奭是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平君的兒子
漢宣帝沒有廢掉太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劉奭是許平君皇后所生。漢宣帝身世坎坷,身為漢武帝的曾孫,他出生時便爆發巫蠱之禍,祖父、父母都死於這場災禍,自己的童年在監獄長大。宣帝由少及長,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遍嘗世間冷暖。許平君是他尚是平民時的結髮妻子,後來他當了皇帝,霍光想讓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當皇后,漢宣帝不忘舊情,頂著巨大的壓力,立許平君為皇后。應該說,漢宣帝是很有人情味的。
後來,許平君被霍光夫人霍顯毒死,這件事成為漢宣帝一生的痛。在霍光去世後,漢宣帝對霍氏開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報許平君被害之仇。劉奭是許平君所生,就這一點說,漢宣帝立他為太子,也是想告慰許平君。
與漢武帝相比,漢宣帝充滿人情味,因而在立太子一事上,也不如武帝堅決果斷。武帝一旦擔心出現後宮亂政,便毫不遲疑殺死太子的生母,冷血到極點,但是杜絕了可能的隱患;而宣帝在明知太子不備具執政能力的情況下,仍然下不了決心廢他。這一念之差,最終葬送了這個強大的帝國。
漢宣帝為劉奭安排幾位出色的輔政大臣
漢宣帝寄希望於輔政大臣能為劉奭保駕護航,其中最重要的人便是蕭望之。蕭望之是著名的經學家,曾擔任太子太傅,是漢元帝的老師,漢宣帝去世前,拜他為前將軍、光祿勛。作為輔政大臣,他得到漢元帝的尊敬與重用。蕭望之與周堪、劉更生等人成為漢元帝的左膀右臂,時不時進諫良言。
當初漢宣帝能坐穩江山,與霍光的輔政分不開,因此他深信輔政大臣的重要性。然而,可事實證明,良臣遇到糊塗皇帝,也是一點用也沒有。
漢元帝登基後,就出現石顯亂政。石顯本是一名宦官,掌管中樞機要,熟悉各種典章制度。元帝即位後,體弱多病,不能在政事上花費太多精力。由於石顯對於宮廷事務熟悉,而且沒有什麼背景,也沒有黨羽,值得信任,便放心地把大權交給他。然而,石顯他利用皇帝信任的優勢,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便權傾朝野,文武百官,無不畏懼。權力導致腐敗,一旦大權在握,他便開始積極結黨營私,與宦官弘恭連同許氏、史氏外戚集團,共同對抗蕭望之為首的重臣集團。
石顯先後害死忠良之臣蕭望之、周堪、張猛、京房等人,然而,糊塗蛋漢元帝卻一直蒙在鼓裡,被幾個宦官佞臣玩弄於股掌之間。這種結果是漢宣帝最不想看到的,但竟然都發生了,他的預言不幸成真:最終毀掉大漢的,正是劉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