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最牛背景的艺人 金庸的家世有多牛?为藏书、刻书的开销能超过一个小县的全年税收
金庸的家世有多牛?为藏书、刻书的开销能超过一个小县的全年税收 文|罗山 金庸先生用一部部武侠经典影响了无数人,他惊人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文史功底读者有目共睹,但是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及家教背后又
金庸的家世有多牛?为藏书、刻书的开销能超过一个小县的全年税收

文|罗山 金庸先生用一部部武侠经典影响了无数人,他惊人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文史功底读者有目共睹,但是他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熏陶,及家教背后又需要什么样的家世支撑?也许许多当代读者未必能有直观感受。 青年时代的金庸 >1924年,金庸出生在这样一座大宅院中:“这座大宅子有五进,前厅挂着一块大匾,是康熙皇帝给我祖先查升写的堂名,‘澹远堂’三个大字周围有九条金龙作装饰。” 这显然不是一般的中产之家。金庸得意地向池田大作说:查文清先生“编了一部‘海宁查氏诗钞’,有数百卷之多,但雕版未完工就去世了(这些雕版放了两间屋子,后来都成为我们堂兄弟的玩具)”。 >现在一本数十万字的书花个几十元就能买到,在古代书籍可是非常贵的,更何况自己找人刻板印书。现代人看到金庸小时候拿家里的雕版当玩具,只是在感慨查家的文化底蕴,却不知道支撑这文化底蕴的是怎样的经济实力。为什么印刷术出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抄书风气仍然盛行,就是因为印刷的书籍太贵了。藏书大家叶德辉统计过古代的刻书开支。据他的《书林清话》记载,历代刻书价格不一,但实际都比今天的书要贵不少。叶德辉考证明代有人刻书,刻了161块雕版,付给刻工纹银24两,就这个价格,叶德辉还直呼“其价廉甚”。要想追求低价也有门路,叶德辉所在的湖南多刻字女工,这些女工都不识字,采用流水线刻书,横竖撇捺,一人专门负责一笔,根据模板模仿雕刻,如此而已。活字印刷在中国长期没有取代雕版也是源于此,雕版印刷的刻字工根本不需要识字,工钱非常低,女工刻百字仅需20—30文,不到男工报酬的1/4,仍然是高收入了。不过如此的印刷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叶德辉称之为“价虽廉而讹谬不可收拾矣”,工人都不知道自己刻的是什么,还会能保证质量吗? 金庸旧居走廊,三十三剑客图 查文清为列祖列宗编修诗集,既是风雅事,又光宗耀祖,这种质低价廉的办法肯定是入不得进士法眼了。如果雇佣识字的刻工呢?在宣统初年,也正是查文清老先生赋闲在家的那段时间,湖南的刻字工每刻一百字要领取130文报酬,若以线装书一版500字计算,每刻一版书付给刻字工匠的工钱可以换三钱多银子,线装书一卷没多少页,但刻字工一卷书刻下来挣个好几两银子是毫无问题的。若以米价折算,这些刻字工的千字报酬甚至不比当今签约作家的稿费低多少。刻字工都这么贵,所以查家自己刻书,那是家产极为丰厚的象征,更何况是几百卷的雕版,堆了整整两间大屋呢?就这些金庸小时候拿来当玩具的雕版,至少就要花上千两银子。 搜书、藏书同样是花钱的营生。明末著名藏书家常熟“汲古主人”毛晋曾经在家里大门上贴出告示,搜寻书籍。宋版书一页愿出200钱,旧抄本每页值40文。特别有诱惑力的是,只要是善本,毛晋号称“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一时常熟人都说,“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可见,即使不像毛晋这样阔气的主顾,一册书也要花大钱一千文才能买到,这还是被叶德辉称之为刻书甚廉的明代。清末一个普通的农民忙活一整年,一般也就能挣六七两,这还没算上吃穿用度的花销,赶上丰收也挣不到10两。查文清老先生当年的藏书和搜集的诗稿,价值超过万两白银也不足为奇,要知道,清代因“永不加赋”,在许多小县一年的地丁银也仅仅收取一万多两。也就是说,金庸家为了藏书、看书、刻书的开销,很有可能已经超过一个小县的全年税收。
很赞哦!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