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沙三角
福尔摩沙三角(又称龙三角、恶魔海、魔鬼海),是位于西太平洋北回归线的一块三角形区域,与位于西大西洋北回归线的百慕大三角一样被称为容易发生空难与海难的海域。
福尔摩沙三角一名源自于此三角海域西端台湾的别称──“福尔摩沙(Formosa)”。如同百慕大三角(Bermuda Triangle)以其东端百慕大群岛(The Bermuda Islands)为名。本文即依地理环境定名。
较常见的英文名为“Devil's Sea”,盖因日本将类似百慕大三角般容易失事的海域均称作“魔の海域”,如百慕大三角在日本音译为“バミューダトライアングル”,别名则为“魔の三角海域”。而福尔摩沙三角在日本又称作“日本の魔の海域”。
福尔摩沙三角在日文的正式名称为“ドラゴントライアングル”。“ドラゴン”为源于英文“dragon”的外来语,中文即为龙。“トライアングル”则源自于英语“triangle”,中文是为三角形之意。源于此的名称英文为“Dragon's Triangle”而中文则为“龙三角”。
福尔摩沙三角为菲律宾海东北大半部海域。
福尔摩沙三角为从西端台湾开始往东北沿着琉球群岛、日本群岛至北端东京,转而沿着东经145度南下经过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马利亚纳群岛、关岛至南端雅浦群岛再转向西北接回台湾的三角形海域。
地理环境此海域即为菲律宾海的东北大半部。其下为菲律宾海板块,东接太平洋海板块,西接欧亚大陆板块,北接北美大陆板块。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气候与海象受大陆与海洋气候交互影响,此区为季风区,夏季有西南季风,冬季则为东北季风,东北季风盛行时,会有平均风力六级以上的强风出现,影响航行船只安全。
西伯利亚大陆冷气团与太平洋海洋暖气团常在此区交会形成锋面而发生雷雨。锋面移动过程亦会形成大范围且持久的浓雾造成能见度下降,影响海上交通。
此海域亦为西太平洋台风生成及经过的主要区域,台风会产生风力7级以上的疾风,甚至16级以上的风暴,造成海上空中交通中断。
除台风亦有不定发生的水龙卷产生,但因观测不易,仅有少数观测报告。
失事纪录1928年2月28日,美国轮船“亚洲王子号”发出呼救信号,但美国海军前往搜寻却一无所获。
1952年9月18日,日本渔船“第十一明神丸”返港报告海面恶浪翻滚并形成巨云。日本科学界认为可能为海底火山爆发。于是海上保安厅派出巡逻艇“式根丸”前往调查,同时,东京水产大学亦召集一批专家以及朝日新闻记者搭另一艘海洋考察船“神鹰丸”前去。9月23日,式根丸返港报告海面新生成小岛。然而,神鹰丸并未观测到如此小岛而返航。不过,由于另一艘由海上保安厅派出的测量船“第五海洋丸”自9月21日出港即音讯全无。因此展开搜救工作,却未发现任何漂流物与油污证明失事,船只凭空消失。
1981年6月13日,台湾一架BN-2A-8航机为躲避台风转场,于花莲东南方航路失踪。
1983年5月28日,台湾空军一架F-5A战机进行战术演训,于台东三仙台附近失踪。
2000年2月28日,台湾砂石船“花莲一号”顶着6级以上风力从花莲港载运砂石出港运往淡水港途中失联。而后于2003年9月,由国立台湾大学研究船在台北县石门乡外海以声纳找到花莲一号沉船残骸位置。
2001年10月5日,台湾空军一架F-5F双座战机在台东东北方外海约60浬执行例行训练任务时飞入云层后就失去联络,据空军官员推测可能是飞行员空间迷向而失事。
2004年6月9日,台湾大学无人飞机探空观测台风计划的一架无人飞机自恒春机场升空后不久即失联。
2005年2月10日,高雄籍砂石船“瑞太八号”,从花莲港载运砂石出港运往日本石垣岛失联,虽然确认失踪位置,但台湾海巡署衹在苏澳东南东方32海里处找到“瑞太八号”船上的一艘空救生筏,船只及船员下落不明。
2008年3月4日,台湾空军一架F16单座战机在夜间执行任务完毕时随即因不明原因在花莲太康124度42浬失去联系,空军宣称“可能因空间迷向”而墬海。
2012年3月19日,高雄籍砂石船“海翔八号”十九日凌晨五时许,沉没在有“台湾百慕大”海域之称的东北角海域,造成六死、两失踪、七伤的重大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