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孙权草船借箭的故事 草船借箭,世人夸赞诸葛聪明,孙权不服:你们夸错了,借箭的是我
草船借箭,世人夸赞诸葛聪明,孙权不服:你们夸错了,借箭的是我 草船借箭,可谓是家喻户晓,从达官贵人到市井小民,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其中的故事情节;尤其,小学课本和《三国演义》中的深刻描绘,让我们更加相信

草船借箭,世人夸赞诸葛聪明,孙权不服:你们夸错了,借箭的是我
草船借箭,可谓是家喻户晓,从达官贵人到市井小民,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其中的故事情节;尤其,小学课本和《三国演义》中的深刻描绘,让我们更加相信草船借箭的主人翁----诸葛亮,具有非凡的智慧和十足的勇气,从而赢得了我们的敬佩。 但是,假使孙权知道后人是因为草船借箭而夸赞诸葛亮,想必他会很生气,因为草船借箭的是孙权,不是诸葛孔明。 我们先回顾一下《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 一日,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孙刘联合抗曹。东吴大将周瑜要求诸葛亮10天之内造出10万之箭,其实,周瑜想借机难为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却说:「 ”不消十天,三天即可,吾愿立军令状,如若不成,甘愿受罚”。 此话一出,周瑜大喜,没想到诸葛亮正中下怀、自投罗网,遂安排工匠不要为诸葛提供造箭材料,三天后,正好借此机会除掉他,诸葛亮一死,刘备也就失去了智囊,大大降低了潜在威胁,这也算是为东吴除掉一大潜在对手。想到这里,周瑜笑了,但是,笑得有点儿为时过早。 前两天,诸葛亮一点儿造船的意思都没有,到了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江面上雾气蒙蒙,诸葛亮派人将鲁肃请到船上,说是一起去取箭。 借箭经过,想必各位读者早已熟悉,在这里就不再累赘了,只说说借箭结果。 诸葛亮的船队返回大本营后,船体上扎满了箭簇,经过查看,足足有10多万支。区区三天的时间,没有花费一文军款,竟然超额完成了任务,周瑜的计划落空了,只得夸赞:「 ”诸葛妙算,我不如也”! 这段草船借箭,罗贯中老先生描述的确实非常精彩,但是,根据《魏略》记载,我们会发现,借箭是真,但是,去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魏略》一书中描述的大致意思是: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4年,曹操率军来到濡须,试图攻打东吴,两军相持不下。一日,孙权乘坐大船靠近曹军,意图观察敌情,不小心被曹军发现,曹操心想:孙权竟敢送上门来,于是,下令射箭,顿时箭如飞蝗,射在了孙权的船上,由于只射在了船的一面,造成船体失衡,孙权赶紧下令掉头回船,这时,箭又飞来,射在了船的另一面,使船体受力均衡,随后,安然回营,只留下身后曹操的一声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魏略》和《三国演义》相比,我认为,《魏略》可信度更高一些。原因如下: 1.《魏略》成书早于《三国演义》。《魏略》成于魏朝,是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作者是鱼豢;而《三国演义》成于元末明初,作者是罗贯中。可见,两书相差将近1000年,而《魏略》相当于当朝编纂,自然记载的比较准确。 2.《魏略》的作者是鱼豢,是魏朝郎中。入仕者讲究「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作为魏朝的一名官员,鱼豢虽然死于晋朝,但是有史记载:他比较忠于魏朝,所以,鱼豢肯定会根据史实编纂《魏略》,没有必要杜撰。 3.两书体裁不同。《魏略》虽属鱼豢私撰,但它是文史资料,叙事十分注重细节,就拿裴松之注《三国志》一事来说,也多参考此书,它还被史学家称赞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历朝历代民间三国传说不断演化,后来经过罗贯中老先生的整理、编辑才成此书,书中难免没有作者的随心发挥。因此,《魏略》的内容才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清)章学诚 至于《三国演义》为什么把草船借箭的一大殊荣归功于诸葛亮呢?这还要结合元末明初的社会环境来说。 大明建国之初,各方思想不统一,难免造成人心不稳。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统一人心,大明王朝就要树立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可以宣扬忠君报国,可以宣扬鞠躬尽瘁,恰巧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生在此时,纵观三国人物,唯独诸葛亮较为合适,所以,为了美化诸葛亮,为了让他做好这面旗帜,只能将别人的先进事迹,别人的智慧,强加到诸葛亮头上了。 本文属@读史三悟原创,禁止转载,部分资料借鉴《魏略》,欢迎给位读者关注@读史三悟,我们一起交流!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通知删除! 很赞哦!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