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峡的历史典故 有关三峡的历史故事

火烧 2022-07-12 07:58:00 1048
有关三峡的历史故事 有关三峡的历史故事 1、神女峰的传说: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

有关三峡的历史故事  

有关三峡的历史故事

1、神女峰的传说: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

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

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

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

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

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

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

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

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2、我们的先民,也力图对长江三峡的成因和峡中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象的由来作出他们的回答。但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很难作出科学的解释,他们却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一切都寄托在神或神人身上,把万事万物想象成是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结果,"大禹治水与疏浚三峡"的传说便是三峡神话传说中的代表。

三峡花椒* 远在洪水泛滥年代,大禹率领着千军万马疏通了长江三峡,惨遭洪水浩劫的黎民百姓纷纷回归了故土,开荒播种,重过田园生活。 在治水大军中,有一位跟随大禹的老郎中,带着一个小孙女,这姑娘长得花颜月貌,聪明过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着爷爷四处奔波,为治水民工和当地百姓治病。

大禹疏通了三峡,正要转移到别的地方,这里却闹流行眼病。一个和花椒要好的姑娘,因眼病疼痛而骨瘦如柴,她在花椒爷俩的治疗下,终于眼病好了,这姑娘百般感激。

但生眼病和各种疾病的人陆续不断,花椒见此情景,不忍心随爷爷转移而离开这里,便向爷爷提出留在三峡。爷爷念她十三四岁,人小体弱,放心不下,坚持要她跟随远征。

花椒决心已定,就去找大禹叔叔给爷爷说情,大禹见这天真无邪的小姑娘有一颗为民之心,十分喜欢,但要当场考考她的医术,就提出几种疑难病症要她处方,她都能对答如流按症施药。接着让她独个一人医治了一个人的眼病,她真正做到了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很快把患者的病给治好了。

爷爷见了点头称是,大禹满意地说服了花椒的爷爷,将她留在三峡了。 花椒送走了爷爷和治水大军,她跟以往同爷爷出诊一样,身背小药箱,走东家,串西家,哪家有病哪家治,天长日久,治好了很多病人。

当地百姓个个喜欢她,称花椒为“神医姑娘”。后来,由于这一带森林密集,土地潮湿,湿热性眼病广泛流行,严重地区,人们挨家挨户病倒呻吟不止,有的还害瞎了眼。

见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过来,于是就发动大家寻找一种开白花、结小子、味麻性烈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治一个好一个,从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药。人们为了采摘方便,便将此种树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后,为了预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肴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红籽儿,日长天久,这小红籽儿就成了调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风味——麻辣味。

从那时起,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后人们为了纪念花椒姑娘,便把这无名的小红籽儿称为“花椒”。

关于三峡的历史故事

三峡民间故事 --------------------------------------------------------------------------------://longzx 2005-3-27 10:52:41?来源:龙之行 浏览次数:1067 民间故事,人们俗称“讲古”,重庆话为“摆龙门阵”,它起源于民间,根植于传统,乡韵深长,是民间口头文学中较为广泛的体裁和形式。

峡的历史典故 有关三峡的历史故事

三峡盛产民间故事家已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刘德培融糅着泥土真实的口头民间文艺作品,是他在时空的演化和阅尽人间沧桑中诞生出的绝世珍品,作品折射出来的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已超越了作品的外在形态,以生活的本真状态出现却又负载着某种历史文化内涵的带有原生性的乡土艺术,已抵达一种大俗大雅的理想境界。

刘德培以超强的记忆力传承鄂西地区民间口头文学遗产,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刘德培的故事保留着民间文学所特有的“有头有尾,一线到底,交待明白,引人人胜”和“朴实无华、不枝不蔓”等表现手法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创造。

他讲的故事情节构思奇巧,语言生动诙谐,常于结尾处显绝妙,创造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三峡一带善讲者众多,刘德培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传讲各类民间故事512则,谚语干余条,民歌千余首,谜语600多则,以及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料,为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德培被喻之为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着眼于内容,民间故事含幻想故事、历史故事、智慧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以及动植物故事等类别。 幻想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成离奇的故事,通过幻想来表达和寄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人们对于痛苦生活处境的不满和改变这种处境的强烈愿望,想象丰富而奇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神人交会的超现实图景,充满着浪漫色彩。

展翅飞翔的雄鹰能够背负善良的弟弟去太阳山捡宝,同样也能把贪心的哥哥托运到黄金耀眼的罪恶渊薮中去;蟒蛇变化为英俊的少男娶员外三小姐为妻,从而使她得到人间得不到的温柔,狐狸精的美丽绝伦和妖娆贤淑也就使农田劳作的村夫安居乐业尽享天伦之乐。……人类在追求自身人格独立和精神解放的长途中, 就这样渐次展开着他们的浪漫设想和积极追求。

幻想故事的基本结构模式是报恩故事,其中有的是神女报恩故事,其主人公往往是勤劳善良、心地仁慈而又老实本分的渔郎、猎手和樵夫,他们或是由爱神的暗中指点、或是于偶然中挽救了某一弱小动物的生命,这小动物碰巧又是龙女或蛇女的化身,于是她们从仙界来到人间,知恩图报,让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且有一贪财贪色之人挑拨阻挠其间,反复刁难,均被她们施展智慧和法力,一一击破,突破重重阻拦,终于惩治坏人。

有的则是动物等小精灵的报恩故事。 历史故事题材在三峡相当广泛,诸如公孙述称帝、刘皇叔托孤、诸葛亮设阵、李白成观星、张献忠征战,以及郦道元、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陆游、黄庭坚、周敦颐、王十朋等诗墨客的轶闻趣事。

智慧人物故事又叫机智人物故事,是民间故事中是最富 有理想主义色彩的部分。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无力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层抗争,但却能以智慧来获得 一种喜剧性的结果,从中也折射出了广大劳苦大众某种隐秘的愿望。

当然现实远比故事要复杂沉重得多,从整体看来,这些故事还无法达到那种现实批判与精神启蒙的作用。民间故事家刘德培所讲的《杜老幺的故事>、《张士发的故事>,就是反 映广大劳苦群众与封建剥削阶级作斗争和歌颂劳动人民机智勇敢、顽强乐观精神的生活故事。

他的故事构思别致,情节动人,结构严谨,哲理性强,如“半文钱”的故事情节是:乾隆年 间,枝江县的县老爷闻长乐杜老幺的名气,找上门来,要和杜 老幺赌点狠气,硬拉杜老幺去打一场官司,赌着杜老幺把他的乌纱帽打掉,否则就要任他发落。这个县老爷是个服硬不服 软的家伙,见杜老幺不爱走,越是要抖这个狠。

杜老幺被纠缠不休,就说:“打官司要到荆州府,我半文钱都没有,怎么敢上路?县官听说只要半文钱,就把通宝剁了一半给杜老幺。两人直往荆州府,杜老幺当即告了这个县官一状,一下果然摘掉 了县“老爷”的乌纱帽。

杜老幺的状词是这样写的:“身为百姓父母官,目无王法好大胆,乾隆通宝剁两半,不斩也得先撤官。”关于巧媳妇、哈(傻)女婿的故事也非常之多。

长江三峡的民间故事丰富而美丽,充满着强烈的爱与恨。 历来正史都是宣扬上智下愚的,而在这块民族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大量传承着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嘲弄剥削者愚蠢的故事,这说明劳动人民是民间传说的创作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出口头文学来歌颂自己。

例如《罗二娃的故事>,从前有个财主叫三阎王,请了个放牛娃叫罗二娃,罗二娃不光得不到工钱,而且总是吃最坏的东西。三阎王假惺惺的说:“你细娃家还年轻,吃好的日子在后头。”

罗二娃饿得皮包骨头,于是心生一计,编了一个篾笼头,一上坡就用篾笼头把小牛嘴巴笼住,不让小牛吃草,小牛饿得歪歪倒倒,三阎王见了火冒三丈,罗二娃不慌不忙地说:“这牛儿还年轻,吃好的日子在后头。

三峡的历史故事发生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故事?请简要讲述(不超

三国时期,刘备攻打东吴失败后,也是以三峡为屏障,退守白帝城.值得让人思索的是,刘备在奉节一住就是几个月.他不仅不急于回成都,而是将这里的鱼复县改名为永安县,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病重期间,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家事、国事一并托付给他.这就是在史学上颇有影响的"白帝城托孤".白帝城托孤的人文意义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虽然有的学者对刘备的托孤举动有所非议,但大多数人认为,刘备是真诚的,其"托孤"行为在封建世袭时代难能可贵.在"托孤"事件中,诸葛亮的更让世人敬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成为万代楷模.奉节县名的来历也与"托孤"有关.后来,奉节的两道古城门被命名为"依斗门"和"开济门",使奉节县的城市文化意蕴更为深遂和具有靓丽的色彩.诸葛亮在奉节留下的八阵图遗址也是闪烁中国古代军事艺术的一处重要遗存.八阵图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运用,但诸葛亮让它与古老的《易经》相结合,闪烁出神秘的光彩.目前,全国的八阵图遗址的地方屈指可数,而奉节县的八阵图不仅最有名气,而且最显得真实可靠和富有传奇色彩.。

有关三峡的诗、人物、历史故事有哪些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初至犍为作 【唐】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巫峡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巫山赋 苏辙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

人物、故事

历史故事题材在三峡相当广泛,诸如公孙述称帝、刘皇叔托孤、诸葛亮设阵、李白成观星、张献忠征战,三峡地杰人灵,孕育了爱国诗人屈原、千古美女王昭君,青山碧水留下了郦道元、杜甫、李白、白居易、刘禹锡、陆游、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周敦颐、王十朋等诗人墨客大家的轶闻趣事。

关于三峡的典故

三峡“望霞峰”典故: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

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

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

十二仙女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 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

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扩展资料 三峡沿江古文化 考古发掘表明,长江三峡巫山地区文化积淀相当丰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遗址遍布长江和大宁河两岸,多达一百七十余处。专家分析这一带, 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域之一,还可能是“巴墟”的所在地。

巫山文化遗址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在长江南岸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发现二百万年前人类化石,此外,新石器时代晚期魏家梁子文化的发现,又使巫山成为研究三峡历史的重点地区。在长江与大宁河两岸的巫山境内,还发现的几处大型古代城址,为研究古代三峡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难得的证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峡。

三峡的典故

有点长,慢慢看吧!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

"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镇,总长八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但最为雄伟险峻。

难怪古代诗人发出"纵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的赞叹。湍急的江流,闯入夔门,在紧逼的峡谷中奔腾咆哮。

船驶峡中,真有"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之感。巫峡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迄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盔银甲峡和巫山十二峰,峡谷特别幽深曲折,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

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可以说处处有景,景景相连。

特别是巫山十二峰,千姿百态,其中神女峰最高。神女峰宛如一位少女,婷婷玉立于云雾缥缈之中,时隐时现,给人间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

两岸风景优美,大诗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都曾游此留诗。西陵峡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约长七十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

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西而东依次是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灯影峡四个峡区,以及青滩、泄滩、崆岭滩、腰叉河等险滩。

解放后,经过多年的整治,航道已大为改善,从而结束了"三峡千古不夜航"的历史。即将建成的三峡大坝水电站正位于西陵峡中部宽敞处,目前工程进展迅速,夜航西陵峡,可见两岸灯火通明,车水马龙,施工场面蔚为壮观。

下行至南津关,见江面豁然开朗,这就是长江三峡的出口。北岸为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宜昌三游洞景区,比邻气势恢宏的长江葛洲坝水电枢纽,共同构成环大坝平湖风景区,使宜昌作为长江三峡旅游的起点或终点城市,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

在这壮丽的山川之中,曾经闪耀着大溪文化的异彩,诞生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才女昭君。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吴蜀相争的战场。

唐宋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苏轼、陆游等许多诗圣文豪,在这里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诗章。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

今天我们优秀的人民,将以创造性的劳动,开发三峡,建设三峡,把它装点得更加美丽多姿!1.诗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唐】白居易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归京【唐】白居易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入峡次巴东【唐】白居易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三峡闻猿【唐】贯休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三峡闻猿【唐】慕幽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

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上三峡【唐】李白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唐】李白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唐】李白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唐】杜甫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瞿塘两崖【唐】杜甫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悲秋【唐】杜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初至犍为作【唐】岑参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

关于三峡的神话故事

三峡柴埠溪天然石鹰如神话 在三峡柴埠溪大峡谷大湾口景区旅游,不少游人在得乐桥发出惊“你们看哪,那个石峰上落着一只大鸟!”当人们走近时,才发现错了,原来是一尊如鹰的巨石。

此时,人们又会发出一片赞叹声:“真是太像了!” 这尊石鹰,位于得乐桥圣水观音奇石下300米处,这块巨石孑然而立,形似一只停栖的巨鸟,它栩栩如生,逼真得让人不能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这块巨石约有20多米高,形容巍峨,外形极像一只土家人崇拜的老鹰,它傲然望着天空,一块处于顶端的小石块恰恰就是它弯钩的鹰嘴,接着一块略宽的长形巨石正是鹰脖,层层的石壑正是它脖子上的翎羽,后面则是一块更大的巨石,就如老鹰收起来的翅膀,最画龙点睛的一笔是翅膀巨石后的缝隙中恰到好处的生出了一棵小树,绿色的枝丫四散开来,正是鹰尾。

这只“老鹰”眼望前方广阔秀丽的风光,在微风中,鹰尾的树叶微微颤抖,就好像它正在抖落自己旅途的疲倦一样,就算是在休息,它还是威风凛凛,丝豪不失鸟类之雄的英气和尊严。这经常摇动的“尾巴”,加上以假乱真的外形,不让人产生错觉才怪呢! 老鹰是土家人崇拜的神物,向来是勇敢和自由的象征。

这只老鹰何以会停在这高山之中,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柴埠溪向来是山上缺水,有一次大旱三年,山里人根本无法度日了,土王没有办法,只有天天祷告,祈求上苍降水,当时村里有一个梯玛(土家语:巫师)告诉土王说:“ 除非有人愿意为了山寨爬遍柴埠溪的山山水水,遇到绝壁就攀缘,看见深渊就下去,寻找到五种长寿藤,作为祭品献给上苍,才能感动老天降雨。 只是不知道土王有没有这样勇敢的土家小伙。”

一个姓田的小伙跳了出来,答道:“没有不勇敢的土家小伙,没有害怕深渊绝壁的胆小懦夫,我愿意为了山寨,去寻找那五种神物。大家都有水喝,再难也是容易。”

于是小伙子就打起行囊出发了,逢山开路,逢渊便下,风餐露宿,一个月内就爬了柴埠溪的大半的山水,找到了四种长寿藤,只有石兰藤这种长寿藤没有寻到,小伙子想到山寨还在干旱,很是焦急,一日,在一绝壁之上,看见岩缝中生有这样的藤,他大喜过望,将绳拴在一棵大树上,就往下走,终于采到了石兰藤,小伙子高兴极了,爬上绝壁,此时只想快点回家,可是这里离山寨已经很远了,小伙子心里一阵难受,张开嘴大声唱道:“勇敢的土家人啊想回家啊,善良的家乡人啊在等水啊,千山万水啊把我隔,叫我如何啊返家乡。 ”正在这时,一只黑鹰从天而降,落在他的身旁,小伙子满心欢喜唱道:“神鹰啊你快送我回家乡,家乡啊用水来敬你做英雄。”

神鹰点点头,小伙子就坐在神鹰的背上回到了家乡。到了家乡,小伙子把五种长寿藤给了山寨,述说了神鹰的英勇。

土王带领所有村民求雨,当即就下了一场大雨。 土王便把老鹰封为英雄,老鹰因为背着小伙子,过于劳累,就停在一块巨石上休息。

没想到这一休息就是五六年,天长地久,神鹰就化为石头,始终守候着这美丽的土家风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