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姚广孝和方孝孺 明代巨儒方孝孺究竟为什么宁被灭十族也绝不为朱棣写一篇诏书?
明代巨儒方孝孺究竟为什么宁被灭十族也绝不为朱棣写一篇诏书?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打着「 ”靖难”的旗号要「 ”清君侧”,也就是清理建文帝身边的奸臣,发动了一场内战,这就是持续三年多的所谓的「 ”靖难之役
明代巨儒方孝孺究竟为什么宁被灭十族也绝不为朱棣写一篇诏书?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打着「 ”靖难”的旗号要「 ”清君侧”,也就是清理建文帝身边的奸臣,发动了一场内战,这就是持续三年多的所谓的「 ”靖难之役”。此役以朱棣取得完胜告终。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大军进入应天城,建文朝的大部分文武大臣见大势已去,便纷纷出来投降,并且迎接燕王朱棣入城。燕王的大军进入应天城之后,立刻包围了皇城。此时,建文帝在皇宫中放了一把大火,在烧毁了皇官的同时,自己也在大火中消失了。这让朱棣很恼火,皇帝身边的奸臣还没有清理,皇帝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 ”清君侧”岂不成了笑谈? 更让朱棣恼火的是,建文帝身边的那些奸臣,比如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人,全都下落不明。这些奸臣可都是建文帝身边最受信任的人,建文帝对他们几个简直是言听计从。可是,他们却不见了踪影,到底去了哪里? 既然要清君侧,那么就一定要找到这些人,否则即使夺了皇位,朱棣的心里也不踏实。因此,当朱棣完成了对应天城的军事占领之后,立刻下令悬赏捉拿这些奸臣。 当悬赏捉拿奸臣的告示刚贴出去不久,就有人来报告,抓住了方孝孺。大家可能会问:方孝孺不是逃跑了吗?怎么这么快就被抓住了?其实,方孝孺根本就没有逃跑,他一直在安排人给城外送信求救兵,可是,每次派出去的信使都落在了燕军手中,最后眼看着燕王大军进了应天城。当他看到皇宫起火,得知建文帝殉国的消息之后,他穿着一身重孝来到皇宫门前,号啕大哭地祭奠建文帝。方孝孺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捕的,他其实是自己送上门的。 朱棣听说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因为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重要人物,他的身份虽然只是翰林侍讲、文学博土,但是,建文帝遇事总是要向方孝孺请教,而方孝孺每次出的主意,建文帝总会接受。因此,方孝孺这个文学博士,实际上是建文帝的「 ”帝王师”。方孝孺不过是一个文学博士,燕王朱棣为什么那么恨他,要灭他的十族,而且还将他凌迟处死?其实,燕王朱棣最恨的并不是方孝孺,而是建文帝手下的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因为,建文帝削藩就是这两个人的主意,燕王起兵靖难就是以诛杀这两个人为借口的。 不过,朱棣也不会放过方孝孺,因为在整个「 ”靖难之役”中方孝孺与朱棣可以说是势不两立,朱棣非常痛恨方孝孺。在悬赏提拿几十个奸臣的告示榜上,方孝孺排名第四!朱棣为什么痛恨方孝儒?我分析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方孝孺笔锋犀利。 建文帝讨伐燕王朱棣的诏书和檄文,大多出自方孝孺之手。方孝孺犀利的笔锋常常让朱棣很没面子,每次读到方孝孺起草的檄文,朱棣都会对方孝孺恨得咬牙切齿。 第二,多次识破燕王的计谋。 方孝孺虽是个书生,他却多次识破了燕王的计谋。比如,建文三年,政府军和燕王的军队在河北大名(今河北邯郸大名县)对峙。政府军突然出奇兵袭扰了燕王的粮道。断了粮道的燕王军队,军心不稳,进退两难,于是朱棣派遣他的前线指挥武胜,亲自进应天给建文帝上书,请求皇上命令前线军队撤退,他也停止进攻,双方停战。建文帝答应了燕王的请求,准备撤兵,但是却遭到方孝孺的阻拦。方孝孺说:「 ”不要被燕王的言语所迷惑,他这是缓兵之计。”建文帝听信了方孝孺的建议,于是下令杀了燕王的使者前线指挥武胜,表明要与燕王朱棣决战到底,朱棣的缓兵之计没能得逞。 第三,对燕王使离间计。 缓兵之计没有成功,燕王只好继续打下去。不久,燕王的军队攻掠沛县,烧了许多运粮船。当时黄河以北的政府军已经十分疲惫,后方的运粮道路又被燕军截断,政府军的情况越来越糟。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方孝孺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建议建文帝给燕王的长子朱高炽写封信,册封他为燕王世子。朱高炽为人比较仁厚,他的弟弟朱高煦为人狡诈,却深得燕王喜爱。由于得到父亲的宠爱,朱高煦一直想争夺世子之位。如果册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就会引起朱高煦的不满,势必引发他们兄弟二人的矛盾,挑起燕王内部的自相残杀。建文帝采纳了方孝孺的建议,派人带着皇帝的册封信,交给朱高炽。可是朱高炽接到信之后,连信封都不开启,直接将信和信使一起送到父亲燕王的大帐。方孝孺的离间计没有得逞。 不过,无论是识破燕王的缓兵之计,还是对燕王使用离间计,朱棣当时未必知道是方孝孺所为。因此,即使方孝孺与朱棣势不两立,写一些让朱棣很难堪的檄文,朱棣也不至于因此而灭方孝孺的十族,并且将方孝孺凌迟处死。恰恰相反,当朱棣得知抓住了方孝孺的时候非常高兴,根本就没有要杀方孝孺的意思。这又是为什么?据我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信守承诺。 信守什么样的承诺,会让朱棣不杀这个与自己势不两立的敌人?那还是朱棣带兵南下离开北平之前,一位名叫姚广孝的人对朱棣说:「 ”大王南下,臣有一事相托,不知您能否答应?”朱棣爽快地说:但讲无妨。姚广孝说:应天城中的方孝孺在城破之后,一定不会投降,恳求大王不要杀他。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绝了! 姚广孝是什么人?他是朱棣最重要的谋士,姚广孝之于朱棣,好比刘伯温之于朱元璋,可谓言听计从。这位老谋深算的姚广孝为何如此夸张地说,方孝孺是「 ”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呢?其实这话,还真有几分道理。因为,方孝孺这个人在当时真的是一流的才子。 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他的父亲是方克勤,我们曾经多次讲到过他,一个在「 ”空印案”中被冤杀的好官。方克勤本来是一位读书人,他曾经在家乡宁海担任过县学教师,方家显然是读书世家,方孝孺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方孝孺天生聪慧,少年时期就善于作诗作文,大家都称他是奇才,叫他「 ”小韩愈”。后来方克勤出任山东济宁知府,方孝孺随父北上济宁,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受着父亲人格的耳濡目染。长大成人之后,方孝孺师从于明代初年的大学问家、大诗人宋濂,这位宋濂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担任过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培养了很多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们都觉得自己不如方孝孺。宋濂也非常欣赏和器重方孝孺,曾把他比作「 ”百鸟中之孤凤”。 如此「 ”百鸟中之孤凤”和「 ”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朱棣同样非常欣赏,因此朱棣很痛快地答应了姚广孝的要求。 朱棣不杀方孝孺的第二个原因是,为己所用。 其实,信守承诺并不是朱棣不杀方孝孺的重要原因,更为关键的是,朱棣知道方孝孺在南方士人和百姓中间的影响力。他非常希望这种一流的人才为自己所用。所以,招降方孝孺,这才是朱棣抓住方孝孺之后的最大心愿。 朱棣为什么特别希望能够招降方孝孺?因为,占领应天之后,朱棣准备登基当皇帝,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写一篇登基的诏书。因为,当时投降朱棣的满朝文武一致推荐,此诏书的撰写者非方孝孺莫属。这些文武大臣们觉得,如果像方孝孺这样的人也能够投降,会减轻他们的道德压力。满朝文武的态度让朱棣觉得方孝孺在南方士子中的确很有号召力,如果由他出手写这篇登基诏书,将非常有利于他招降天下士人。因此,朱棣更加坚定了劝降方孝孺的决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多次派人到监狱看望方孝孺,并想方设法劝降他。可是,统统被方孝孺回绝了。 虽然多次劝降没有结果,但朱棣并不死心,他派人将方孝孺押解上殿,想要亲自劝说方孝孺。他相信只要自己好言相劝,方孝孺定会回心转意,为自己写这篇登基诏书。 当方孝孺被带上大殿的时候,人还没到,号啕大哭的声音就先到了。当方孝孺被带到朱棣面前的时候,朱棣心中大怒。因为,方孝孺穿着一身斩衰上殿了。所谓「 ”斩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孝服,「 ”衰”就是本色棉布,「 ”斩”就是露着裁布时的毛边。这是中国古代直系子孙为死去的长辈戴的重孝。方孝孺是在祭奠建文帝的时候被捕的,所以这身重孝显然是为建文帝而戴,这让朱棣十分不快,立刻让锦衣卫将方孝孺身上的孝服扒掉,然后又强行给他换上朝服。在这个过程中,方孝孺的哭声就一直没断。当方孝孺被强行换上朝服之后,朱棣从榻上下来,态度非常和蔼地对方孝孺说:先生啊,您这是何苦呢?我不过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燕王虽然骄横粗鲁,此时也知道引经据典。 「 ”周公辅佐成王”是什么意思?所谓周公,是指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人称周公旦;成王就是周武王的儿子,他们也是叔侄关系。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仅四年就去世了,天下诸侯听说周武王死了,纷纷发动叛乱。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太小,根本镇不住这些诸侯。成王的叔叔周公旦出面摄政,辅佐周成王管理国家,并以周成王的名义,征讨叛乱的诸侯。周公辅佐成王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了周成王。对「 ”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方孝孺再熟悉不过,听到燕王说自己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立刻停止了哭泣,厉声质问道:你说的成王在哪儿?朱棣回答说:他放火把自己烧死了!方孝孺又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呢?朱棣狡辩道:治理国家需要成年人。方孝孺反唇相讥说: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朱棣一时辩不过方孝孺,心里就有了几分不高兴,冷冷地说:这是朕的家事,就不劳先生费心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长孙。他们是一家人,一个是叔叔一个是侄子,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他们之间争皇位,就好比家长死了,后代儿孙们争遗产,这是他们的家事,你们这些外姓旁人着什么急,管什么闲事?朱棣如此说,的确使这些大臣们的所作所为失去了意义与合理性。那么,朱棣与朱允炆之间这场皇权之争,究竟是朱家的家事,还是大明王朝的国事呢? 这就得从朱棣与朱允炆之间的矛盾说起。表面上看,他们叔侄二人的矛盾是由「 ”削藩”引起。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将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封了藩王,原以为可以帮助朱家看家护院,可是朱元璋死了之后,这些藩王们却尾大不掉,形成了中央政府难以控制的地方割据势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文帝即位之后不久,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削藩。谁也不愿意坐以待毙等着被削,朱棣本来就不服这个乳臭未干的侄子,面对咄咄通人的削藩,他终于找到了起兵夺权的理由,发动了这场「 ”靖难之役”。 可是,在方孝孺和江南士人眼里,「 ”削藩”与「 ”靖难”之争,却不仅仅是朱家内部的皇位之争,而是仁政与暴政之争。那么,既然建文帝与这些儒家文臣代表着仁政理想,为什么会在代表着暴政的燕王面前打了败仗?也就是说,既然建文帝一方是正义的,为什么会失败? 我认为,建文新政失败的原因大概有两个: 第一,不切合实际的理想主义。 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缺少对现实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大多是读书人,因此在执政过程中难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很多治国措施不切合实际。比如,建文帝接受方孝孺的建议,采取了一些复古的政策,甚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这些做法根本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第二,书生误国。 建文帝身边这些大臣,文人气息过重,这是建文帝最后失败的个主要原因。一个王朝因文人气息过重而失败,实际上就是书生误国。这些误国的书生当然不仅仅指方孝孺,还有黄子澄、齐泰等人。误国的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 其一,操之过急。早在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允炆就设计好了解决藩王问题的方法,一共分五个步骤:一、用道德争取他们的心;二,用礼仪约束他们的行;为三、削减他们的地盘;四、改封他们的属;地五、实在不行,再用武力解决。可是,朱允炆根本没有按照此计划行事,即位不到一年,就开始了削藩的进程。建文帝之所以如此,与这帮文臣低估对手,并且操之过急是分不开的。 建文帝没即位前曾经对黄子澄说:我的几位叔叔藩王,个个拥兵自重,如果叛乱,我怎么应对?黄子澄回答说:这些藩王只有些护兵,只够他们自保。如果他们敢叛乱,您可以用全国的军队应对他们,谁能抵挡得了?汉朝的时候也封了七国,都很强大,最后不还是灭亡了?黄子澄的这番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却高估了朝廷的力量,低估了各位藩王,尤其是燕王的力量。 书生误国的第二个表现,放走人质。朱允炆即位后,就开始了他的削藩进程。削了五个藩王之后,就准备对燕王下手了。朱允炆采用了黄子澄和齐泰的计谋,调走了燕王手下的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监视燕王。 燕王朱棣知道朝廷准备对他动手,就开始生病了,而且越生越重,最后居然病危。燕王朱棣怎么会突然生病?因为,五月是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必须亲自前来祭祀父亲,可是,朱棣敏锐地感觉到气氛不对,他如果去应天,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可是父亲的忌日不去不行。无奈之下,他只好生病了,显然这是装病。既然儿子病了,无法前去祭奠父亲,那就由孙子代劳。于是,朱棣就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表他去祭奠朱元璋。朱棣派出三个儿子进应天,一来表示自己对此事重视,二来是为了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朱棣此举的确是个昏招,因为,建文帝已经削了五个藩王,下一个目标已经明确锁定燕王朱棣,这个时候把儿子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当人质。 朱棣的昏招,给建文帝提供了一个削掉燕王的绝好机会。兵部尚书齐泰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建文帝马上表示同意。可是,黄子澄却坚决反对,理由是怕打草惊蛇。建议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这是书生之见。五个藩王已经被削掉,燕王早就知道朝廷要对他动手。黄子澄此时居然能够想出如此掩耳盗铃的主意!而且建文帝最后居然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书生误国的第三个表现,荐人不当。黄子澄和齐泰都是书生不懂军事。燕军南下,朝廷派年过花甲的大将军耿炳文率大军北伐,可是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县)被燕军打得一败涂地。当然,这也归咎于朱元璋滥杀功臣,使得朝廷无将可派。可是,面对失败黄子澄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为虑。于是又推荐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极力夸赞李景隆是非常熟悉军事和战争,完全能够击退燕王的大军。谁知,李景隆根本不会打仗,也不懂军事管理,带着五十万大军连吃败仗,损失部队达数十万。 书生误国的第四个表现,放弃最佳的转移机会。 建文四年六月三日,燕王的部队渡过了长江,情况已经十分危急。身边的人劝建文帝赶紧转移,先保住性命,然后再图复兴大业。可是,方孝孺却坚决反对皇上转移,并且力请皇上坚守京城,等待援兵的到来。如果援兵来不了,最后战争失败,也不能逃跑要为社稷而亡。建文帝居然听了方孝孺的劝说,放弃了最佳的转移机会。 十天之后,也就是建文四年的六月十三日,守城的李景隆投降了朱棣,打开城门迎接燕军入城,朱棣占领了南京。削藩与靖难之争,无论是朱家的家事,还是大明王朝的国事,此时都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为,此时的方孝孺已经是燕王朱棣的阶下囚,只能任人宰割了。 朱棣也不再理会方孝孺的态度,让左右强行将笔塞给方孝孺,然后对方孝孺下命令说:写一篇诏告天下的诏书,这事非先生不可。朱棣以为方孝孺会屈服,可是出乎朱棣意料的是,方孝孺接过笔,奋笔疾书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写完之后,将笔扔在地上接着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要杀就杀,反正诏书是不能写的。 方孝孺的这种态度激怒了朱棣,朱棣威胁说:你难道就不怕我灭了你的九族吗?方孝孺愤然回答道:你就是灭了我的十族又能怎么样?接着开始大声痛骂朱棣为「 ”燕贼”,而且声音越来越大。方孝孺的骂声让朱棣完全失去了耐心,回身对卫兵下令:让方孝孺闭嘴。卫兵上前,挥刀向方孝孺的脸上划去,刀口从嘴角一直划到耳根,鲜血顿时喷涌而出,方孝孺再也无法高声怒骂,但是他的喉结里仍然发出痛苦的呻吟和愤怒的吼声。 方孝孺激烈的反抗情绪让朱棣失去了理智,他厉声吼道:我不能让你就这样痛快地死去,我要当着你的面,灭了你的十族!于是,朱棣下令将方孝孺打入大牢,同时下令彻底搜捕方孝孺的九族,以及他的学生,甚至有过交往的朋友,合在一起凑够十族,然后押解进应天。 其实,朱棣将方孝孺的十族凑齐之后,开始并没有下决心杀掉他们,因为,朱棣对招降方孝孺依然还抱一线希望。显然,朱棣是将方孝孺的十族当作手中的人质,想以这几百条人的性命,要挟方孝孺屈服,于是,朱棣是一个一个地杀这些人的。在每杀一个人之前,先将这个人押到方孝孺的面前问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是否答应写登基诏书。可是,方孝孺却硬着心肠,始终不肯屈服,就是不答应给朱棣写登基诏书。 客观地说,作为一个君主,朱棣也是很优秀的,后来他作为永乐大帝给大明王朝带来的强盛和繁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况且他与朱允炆之间又是叔侄关系,都是朱家人,辅佐谁都一样。又不是外族入侵,让你当汉奸,卖国求荣。 那么方孝孺为什么如此固执,面对朱棣要杀害的他所有亲戚、学生和朋友,却依然不答应给朱棣写登基诏书?写一份诏书对方孝孺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方孝孺答应写这份诏书,就能够保全这些人的性命,这可是八百七十三条人命!那么,方孝孺为什么如此固执,眼看着这八百七十三个人一个一个地在他面前被杀害,就是不答应写这份诏书呢?他当时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的确是一个谜,多少年来一直让人难以理解。据我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忠臣不事二主。 这是儒家传统观念,主要是被统治者尊崇为做臣子的气节和操守,也被社会舆论和士大夫们视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几千来以来,一直规范着中国士大夫们的思想和行为。贪生怕死,背主求荣,会被世人和后代唾骂的。 其二,回报君主知遇之恩。 洪武十五年,经人推荐,二十六岁的方孝孺来到应天,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见。朱元璋见他举止端庄,学间深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由于方孝孺力主施仁政,这与朱元璋当时用严刑峻法治国的主张相差太远,所以朱元璋对太子说: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于是厚礼相待,将方孝孺送回了老家。 直到洪武二十五年,经人再次推荐,朱元璋才让他担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这不是什么官职,不过是一位官办学府的老师。只是部分地解决了方孝孺的生计问题,对于理想的实现根本没希望。 在朱元璋统治的洪武年间,方孝孺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当朱允炆登基当了皇帝之后,方孝孺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朱允炆早就听说方孝孺的大名,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立刻任命方孝孺为翰林侍讲,专门给自己讲解儒家经典,每当建文帝遇到什么重大问题,都会找方孝孺咨询。建文帝登基以来,所有的诏书、檄文大都出自方孝孺的手笔。建文帝对方孝孺可谓言听计从,非常倚重,君臣关系十分契合。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极为渴望的、可遇不可求的被君主所知遇,方孝孺自然被这种难得的知遇之恩所感动。对这种知遇之恩最好的回报,就是誓死忠诚于自己的君主。 其三,坚守自己的理想。 方孝孺一生以儒家的社会理想和太平世界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目标。有一回,方孝孺生病了,家里人告诉他:家中断粮了。方孝孺笑着说:古人三十天吃九顿饭,又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贫困。这正是儒家所推崇的「 ”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显然,方孝孺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 然而,这位理想主义者的父亲,却因受「 ”空印案”的牵连被杀。父亲方克勤对于方孝孺而言是心中的榜样和偶像,因为父亲生清正廉洁,仁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却蒙冤而死。不久,朱元璋又制造了胡惟庸案,方孝孺的恩师宋濂也受到牵连不能幸免。这些打击使方孝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形成了以提倡仁政、反对暴政为核心的政治主张。 朱允炆即位后,其治国措施与方孝孺的仁政主张完全契合,方孝孺终于在年轻皇帝朱允炆那里寻找到了实现理想的途径。方孝孺受到建文帝的青睐,并不仅仅是因为方孝孺的文章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 而燕王朱棣则太像自己的父亲朱元璋,方孝孺在燕王身上看到了往日朱元璋统治下的残酷暴政,他想起了自己父亲的死,更想起了自己恩师的死。建文朝的失败,是方孝孺理想的彻底破灭。所以,方孝孺是不会归顺燕王朱棣的,因为他不愿意背叛自己的理想,即使这理想已经根本无法实现了。所以,面对朱棣的血腥屠杀,方孝孺更加不会投降。 然而,只要方孝孺不屈服,朱棣的杀戮就不会停止。方孝孺只能强忍着悲痛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学生一个个地走上刑场,被杀的人越来越多。当弟弟方孝友被押到方孝孺面前的时候,方孝孺终于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一时间泪如雨下。弟弟方孝友并没有悲伤,更没有怨哥哥,反而从容地吟了一首诗,宽慰哥哥道: 阿哥何必泪潸潸, 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 旅魂依旧到家山。 这首诗虽然平易,却满怀深情,表达了弟弟对哥哥的理解与支持。于是方孝孺也作了一首绝命辞与弟弟共和道: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意思是,上天降下灾祸,谁能够知道缘由?君主失去国家,是因为奸臣施计谋。忠臣只能愤怒,血和泪一起流。只能以死殉君,除此没有他求。呜呼哀哉啊,请不要责怪我哟! 所有的亲人、学生和朋友都被朱棣杀害之后,方孝孺最后被押到应天城的聚宝门也就是今天的中华门外,被凌迟处死了,遇难时年仅四十六岁。方孝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在得知朱棣要灭方孝孺十族的消息之后,上吊自杀了,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在被押解的路上投秦淮河自尽了!朱棣灭方孝孺的十族,一共杀害了八百七十三个人,入狱充军和被流放者多达数千人。 有人因此指责方孝孺: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节,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惜让八百七十三个人因他而死。方孝孺如果真的忠臣死节,为什么不战死?为什么不自杀?为什么不与建文帝一起消失?甚至说,方孝孺的死是有意在表演,以求死得轰轰烈烈。还有人造谣说,方孝孺实际上非常怕死,跪在地上求朱棣不要杀他,朱棣最后还是杀了他。这样的指责未免有失公允,这样的故意抹黑更是别有用心。我认为,方孝孺的死的确代表着一种精神。那么,是一种什么精神?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士为知己者死。 方孝孺不顾「 ”灭十族”的惨状,绝不归顺朱棣,毅然选择死亡,以殉难的方式报答建文帝的「 ”知遇之恩”,体现着一种「 ”士为知已者死”的高风亮节。这在当时并不是孤案。比如,建文帝的「 ”秀才朝廷”的其他士人,齐泰、黄子澄、铁铉等人被捕之后,都与方孝孺一样,誓死不屈。 第二,为理想献身。 前面说过,方孝孺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在方孝孺看来,建文朝失败,建文帝殉国,他的理想彻底破灭了。而在朱棣身上,他看到是残酷的暴政,与自己的理想格格不入,因此他绝对不会背叛理想,苟且偷生。所以他要「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方孝孺的死的确是轰轰烈烈的,什么时候读到这段历史,都会感到极其震撼,对方孝孺视死如归的精神肃然起敬。但是,必须承认的是,他面对的毕竟不是异族的入侵,而是皇室内部的自相残杀,这就使他的死为之逊色,无法与文天祥之死相提并论。更值得人们深思的是,一个人的理想、名节与八百七十三条人命相比,孰轻孰重?如果用今天的观点评价的话,方孝孺真不该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名节,而置八百七十三条人命于不顾!
很赞哦! (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