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国为什么打伊朗的历史原因 美国历史中的问题

火烧 2022-06-02 11:37:47 1046
美国历史中的问题 1.美国的历史问题20个(中文)要有答案美国历史简介工业化与改革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则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

美国历史中的问题  

1.美国的历史问题20个(中文)要有答案

美国历史简介工业化与改革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则步入成熟阶段。

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进步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被卷入大战漩涡中,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在战后的10年间,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可说是个无生气、无感情、属于商人阶级的10年。

据1929年统计,居城与居乡的比率是56:44,这时举凡现代生活的特色,诸如汽车、电话、收音机、洗衣机,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战后经济呈现极度的繁荣,原因有二, 一为政府不再干涉私营企业且有立法保护之;二为新技术的带动。

虽然经济成长很快,但是基础不稳。 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影响的不只是美国,世界各国都受到它的打击。

经济大恐慌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大批的农人被迫放弃耕地,工厂商店关门,银行倒闭,一片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新政府虽然解决了许多的困难,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苏醒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各自阵营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加紧准备,一如战时。

这种状态,被称为“冷战”。 冷战结束美国历史自1960以来,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

经济方面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仍旧是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继续增加,1970年,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1960年初期,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

1960年代中期,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此外,由于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中,60年代后期,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

70年代初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大恐慌以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

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现通货膨胀。 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

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了苏联,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两大阵营之间意识形态的壁垒也被打破了。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恐怖袭击与反恐政策911事件: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2001年发生于纽约和华盛顿的“9.11事件”对美国及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次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美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谴责和立场也受到大多数国家同情与支持;全球各地在事件后都有各种悼念活动。

该事件也导致了美国的外交政策集中于对付恐怖主义威胁。美国政府开始了反恐战争和行动,在2001年10月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后,又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侯赛因的政权,建立了伊拉克临时政府。

四、政府机构 始建于1793年的美国国会大厦与和平纪念碑请参见词条“美国政府”、“美国政体”、“美国总统”、“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

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

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

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职权集中于总统一人,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不对国会负责。

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 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

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

美国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美国参议院和美国众议院联合组成。国会的主要职权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条约及官员任命的审批权(参议院)和宪法修改权。

对总统、副总统的复选权等。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

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

此外,国会可通过不需要总统签署的决议案,它们无法律作用。国会对总统、副总统及官员有弹劾权,提出弹劾之权属于众议院,审判弹劾之权属于参议院。

美国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

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 。

2.在中国和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曾面临着统一与分裂的问题

(1)材料一是《中国历史纪年示意图》,读图可知:秦朝、西晋和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结束国家分裂、完成统一的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时期,我国民族政权分立,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澎湖列岛等给日本.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3)由材料“美国内战是两种不同制度之间矛盾与冲突的结果,也是一场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战争…领土得不到统一,资本主义制度就难以一统美国天下,工业化就会推迟…美国就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可知材料三中的“两种不同制度”分别指的是北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南方奴隶制度.美国内战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有利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奠定了基础等.(4)本题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强盛;我们要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故答案为:(1)秦、西晋、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魏.(2)郑成功;《马关条约》;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3)北方资本主义和南方种植业经济;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有利于美国工业化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奠定了基础等.(言之有理即可)(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强盛;我们要维护国家的统一等.(言之有理即可)。

3.美国历史问题

1.西进运动,也就是西部大开发(Westward Movement)

2.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民主党遭到惨败,这就成为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和发动叛乱的信号。how:南部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首先脱离联邦,接着佐治亚州、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得克萨斯诸州相继脱离, 并于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

why同上 哈哈

1.1830年5月,A.杰克逊总统通过了《印第安人迁移法》,把印第安人迁到密西西比河以西。这之后,派军队把印第安人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殖民事业在这一地区迅速发展。“旧西北部”(包括今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密歇根、威斯康星诸州)的殖民开发,是由于1785年通过的土地条例(按低价出售公有土地)和1787年《西北准州地区条例》而迅速开展的。独立革命开始时这里只不过有几千名法国人,1810年移民只有27万多,1860增加到693万人,仅芝加哥城人口就有100万。这里是盛产谷物和养育业发达的地区。1846年和1853年,美国与墨西哥发动战争,胜利后购买了墨西哥的大片国土,总计约95万平方英里。到1853年,美国已把它的国境线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国土面积达303万平方英里(约 785万平方公里),比宣布独立时的版图增加7倍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在1840年以前还极稀少,40年代移民开始多起来,特别是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对西部的开发是一大推动。1850年以后,这个地区的移民和经济发展,在美国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此外,美国还继续向西扩张到与它本土不相毗连的地区。

美国向西部的领土扩张和开发,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广大的西部土地并入美国,使美国成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经济的极优越的自然条件。它大大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地处宜耕的气候带,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西部的开拓,带动了大规模铁路的建筑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国形成了广大的国内市场。但不可否认的是,西进运动也是美国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2How:美国南部十一州以亚伯拉罕·林肯于1861年就任总统为由而陆续退出联邦,另成立以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的政府,并驱逐驻扎南方的联邦军,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乱”州。此战不但改变当日美国的政经情势,导致奴隶制度在美国南方被最终废除

why: 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南方的三十万奴隶主,在新移民区扩张奴隶制度,

威胁了自由州的存在和发展,侵犯了包括南方自由人民在内的联邦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南方州的战争目的不是从联邦中退出,而是要同北方州争夺边境州和其他未开垦地区的土地,要把奴隶制扩展到整个北美大陆。南方奴隶主的生存和发展驱使南方州对北方开战。北方州除了应战,没有其他选择。

4.关于美国历史的问题

在美国历史上,各族裔集团在移民美国之初,往往是聚族而居,但一旦站稳脚跟,这种居 住上的界线就会被打破。

而黑人却不同,从他们大批进入城市起,聚居的方式保持至今。据 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资料表明,60%以上的黑人生活在大城市,而且是高度聚居, 他们生活的社区内五分之三的人是黑人,社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众所周知,黑人聚居 区在当今美国城市里是所谓的"问题街区",普遍存在着贫穷、失业、犯罪、单亲家庭等社 会问题。本文拟通过对黑人聚居区形成和现状的分析,阐述其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治理的出 路,黑人聚居区的治理也是美国目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一、黑人聚居区的形成 黑人聚居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00-1940年:聚居区的出现。(2)1940-1970 年:聚居区的发展。

(3)1970年至今:聚居区的恶化。 在1900年前,无论在北方的城市,还是在南方的城市,黑人与白人居住上的种族隔离不 是很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的黑人生活在南方边远地区,1870年时这个数字是 80%,当时城市化率是极低的。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北方劳动力奇缺,南方农业 经济的衰弱,这两方面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使得大批黑人离开南方故土,前往北方 寻求更好的生活,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的结果是,1910年 至1920年间,57.2万黑人离开南方,1920年代是87.7万人,1930年代因大萧条的缘故, 人数略有下降,但也保持了47.3万人的势头。

大批黑人涌入北方大城市,除了寻求工作外, 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居住,黑人聚居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探讨黑人聚居区形成的原因上,美国学者尖锐地指出,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黑 人人数增加而造成的,而是能够接纳黑人的居住区越来越少的缘故。

换言之,就是白人对 黑人的种族歧视,直接导致了黑人聚居区的产生。白人首先采取的手段是暴力,1900-1920 年期间,在纽约、芝加哥等地均出现过种族骚乱,那些生活在非黑人区的黑人家庭的房屋被 毁,贸然进入白人区的黑人被打或枪击,甚至遭私刑。

这样,黑人为了躲避种族灾难,逐步 形成了自己社区,这些社区被白人称为"黑带","黑城",甚至"黑鬼城"。随着黑人社区的 扩大,白人采取的方法也从单纯用暴力,到采取一些"合法"的隐蔽方法,如成立社区组织, 名为提高社区安全和房价,实际上是为了防止黑人搬入,维护种族界线,他们用罢买来威胁 卖房子给黑人的地产商,不光顾与黑人有商业来往的商店,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用"限制住 宅契约"来约束业主,业主必须声明,不出售或租借他们的房产给黑人,若违反,业主就会 被起诉,直到1948年最高法院判定"限制住宅契约"违法。

在1940年前,北方大城市较著名的黑人聚居区有洛杉矶的瓦茨区、纽约的哈莱姆、芝加 哥的南区等。南方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时间上落后于北方等原因,1940年以后黑人聚居区 才在南方城市中开始形成。

黑人聚居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在1940年以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城 市人口急剧膨胀,房屋紧张外,联邦政府的政策在这个时期加速了黑人聚居区的发展,使得 规模更大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黑人聚居区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黑人再次离开南方边远地区,涌入大城市,20世纪40年代是170 万人,五十年代是150万人,60年代是140万人, 人数上超过了第一次黑人大迁徙。在1950 年至1970年的二十年间,黑人在芝加哥的人数比例从14%上升到33%,费城从18%上升为 34%,克里夫兰从16%上升为38%,底特律从14%上升为44%,1970年时纽瓦克的黑人比 例是54%,华盛顿是71%。

黑人人数的骤增,再加上因为参战,国内不少住房建设项目停 顿,战后大批军人复员,战后生育高峰期的到来,房屋紧张成为社会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 是黑人,黑人聚居区拥挤不堪。 造成战后黑人聚居区发展的问题上,联邦政府的作用不可推卸。

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政府资助的一些相关住房项目,明显带有种族歧视倾向;二是"城市更新运动"没有解决黑 人居住问题,而且使之更加严重化。 1933年政府成立"房主贷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 简称HOLC),目的 是保障城市居民得到合理的住房贷款。

在40年代及50年代又相继成立联邦住房署(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 简称FHA)、退伍军人署(Veterans Administration, VA),FHA 和 VA在战后注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贷款资金进入住宅业,推动了住宅业,尤其是郊区的快速发 展。在其贷款发放上,这两个机构沿袭"房主贷款公司"的将住宅区分为四类的做法,分类 决定了贷款的流向。

黑人聚居区被划为第四类,为红色区,是"危险地带",基本得不到贷 款,而且FHA还公开声称,"为了使邻里保持稳定,有必要使房产继续为相同社会和种族等 级占有"。 如1934年-1960年间,黑人人口占40%的圣路易斯市与以白人为主的城外郊区 圣路易斯县相比,圣路易斯县获得的贷款总数近6倍于圣路易斯市。

由于FHA等级划分的 权威性,也影响了私人贷款的流向,使得内城黑人聚居区资。

5.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问题

楼主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赤子问题是国家财政中的重要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

一个国家每半年或季度都要进行财政预算,规划出下半年(季度)财政收入和下半年(季度)的财政支出.赤子问题也就因此产生.如果支出超过收入则会出现赤子,反之则会出现财政剩余.

通常最理想的情况就是相互平衡.但是,在现实中,国家经常需要大量的财富解决大批的问题,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这是现在财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但是适当的赤子会拉动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钱在国库里不过是一堆数据而已,放在生产制造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有意义),这也反映出财政赤字的一定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刺激经济增长。当居民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通常的做法就是加大政府投资,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是这决不是长久之计。

在美国,财政部一般在每月的第17个政府工作日会公布上个月联邦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美国政府一向以财政赤字而闻名,前总统克林顿时代赤字转为赢余,但小布什上台后,适逢经济衰退,又对外连续用兵,导致再次出现高额赤字。

财政赤字的大小对于判断财政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而财政赤字则是衡量财政政策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衡量财政赤字对于制定财政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财政赤字,经济学家并没有达成共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目前通常意义上的财政赤字并不是财政政策状况的一个好指标。这就是说,他们认为按照目前公认的方法衡量的财政赤字既不能准确地衡量财政政策对目前经济的影响,又不能准确地衡量给后代纳税人造成的负担。

赤字的解决办法

动用历年结余

动用历年结余就是使用以前年度财政收大于支形成的结余来弥补财政赤字。

财政出现结余,说明一部分财政收入没有形成现实的购买力。在我国,由于实行银行代理金库制,因此,这部分结余从银行账户上看,表现为财政存款的增加。当动用财政结余时,就表现为银行存款的减少。因此,只要结余是真实的结余,动用结余是不会存在财政向银行透支的问题。

但是,财政结余已构成银行的信贷资金的一项来源,随着生产的发展而用于信贷支出。财政动用结余,就意味着信贷资金来源的减少,如果银行的准备金不足,又不能及时通过适当的收缩信用规模来保证财政提款,就有可能导致信用膨胀和通货膨胀。因此,财政动用上年结余,必须协调好与银行的关系,搞好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平衡。

增加税收

增加税收包括开增新税﹑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但它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不是弥补财政赤字稳定可靠的方法:

首先,由于税收法律的规定性,决定了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增加税收,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法律程序,这使增加税收的时间成本增大,难解政府的燃眉之急。

其次,由于增加税收必定加重负担,减少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所以,纳税人对税收的增减变化是极为敏感的,这就使得政府依靠增税来弥补财政赤字的试图往往受到很大的阻力,从而使增税可能议而不决。

最后,拉弗曲线标示增税是受到限制的,不可能无限的增加,否则,必将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恶果。

增发货币

增发货币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一个方法,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仍采用这种方法。但是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的增长速度,过量的货币发行必定会引起通货膨胀,将带来恶性后果。因此,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发行公债

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作法。这是因为从债务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公债具有安全性﹑收益性和和流动性的特点。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发行公债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认购者都有好处,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也最易于为社会公众所接受。

但是政府发行公债对经济并不是没有影响的,首先,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公债发行会对私人部门产生“挤出效应”;其次当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持有公债时,通过货币乘数会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因此,政府以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并不意味着一国经济由此而避免了通货膨胀压力。

6.求历史大神帮忙解答一下美国历史问题

1、美国不参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没有必要。一战实际上是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了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而美国虽然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却不像德国那样处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美国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周边国家虽然也是殖民地了,但都是西班牙这样的衰落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自可予取予求。因此,在殖民地问题上,美国既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矛盾,也和德国这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矛盾,所以没有必要参加一战。

二是没有实力。当时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有点像。南北战争后,美国获得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加上处于两洋堡垒之中,周边又没有强大的外敌;另外,南北战争的战争损失让美国人心有余悸。所以美国采取了和现在中国类似的“和平发展”道路,以牺牲国防等方面的投入全力发展经济。到一战爆发前,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军事、政治方面都还远远不如英法德等国,所以没有参加一战的资本。

2、不能说美国是被迫参战的,而是因为有利可图。

从英法方面来说,长期的战争致使英法的兵役人口数量大减,此时美国军队虽然素质不高,但却是协约国急需的“炮灰”;另外,俄国发生革命,协约国力量大减,也急需争取新的盟友。

从美国方面来说,当时战争大局已定,英法凭借强大的实力已经取得了战略优势,胜利已是必然。此时的美国无论是为了加强军事实力还是加强政治影响力,都有必要参加一战,这样才能登上战后的国际政治舞台。

3、这个影响要是说的太远的话就没法推理了,就说点直接的吧。首先,没有美国这个重要砝码的加入,战争肯定要拖延更久,至少两年;特别是俄国退出战争以后,德国得以全力向西,英法可能要面临更加严酷战况。其次,日本或中国的国际地位会更加提高,英法会转向亚洲国家来争取他们急需的“炮灰”;当然,个人认为日本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综上,战后美国的国际地位将不会提高,仍然只能在新大陆上称王称霸;而日本则可能成为国际大国。

7.美国历史中的农民的生活问题

美国故事 实现梦想:生活在大平原上 1873年,米尔顿.利珀(Milton Leeper)带着他的妻子哈蒂(Hattie)和他们的孩子安娜(Anna),坐上堆满所有家当的马车,开始向内布拉斯加州布恩县的土地出发。

当到达他们拥有开垦权的土地时,利珀一家就开始满怀信心地憧憬未来。哈蒂在给住在爱荷华州的妹妹的信中写道:“我非常喜欢我们住的地方,当我们拥有了舒适的房子还能开垦100英亩土地的时候,无论拿什么我都不换!”然而,米尔顿在这里只开垦了13英亩的土地就因天灾而中断了。

成群结队的蝗虫蜂拥而至,利珀一家只好离开他们的土地到附近的弗里蒙特镇避难。利珀一家在弗里蒙特镇度过了两年时光。

米尔顿先在一家商店打工,后来又做了佃农。哈蒂则寄宿在雇主家中,缝补衣物、喂鸡和放牛。

尽管这个家庭在贫困线上挣扎,但却从未放弃希望。哈蒂承认,“确实非常艰难,我们走了霉运!”,“但我们仍然会保留土地的所有权,没有人愿意离开家园去四处漂泊”。

1876年,他们成功地回到了自己的土地,用仅剩的27美元开始了新的生活。蝗灾过去了,雨量充沛,教堂就在半英里以内。

与其他人一样,利珀一家也慢慢富裕起来。在舒适的茅草屋里,他们又添了两个女儿,利珀夫妇就在这栋外表寒酸但室内温馨的茅草屋里抚育着她们。

正如哈蒂说的那样:“拥有土地的人与芝加哥人的生活一样体面。”然而,好景不长。

哈蒂又怀孕了,却死于难产。伤心欲绝的米尔顿埋葬了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放弃了他所拥有的土地。

尽管利珀在1905年去世之前又到至少四个地方尝试过这种生活,但他最后的心理防线早已在那一瞬间被击垮了。在利珀一家获得布恩县土地的同一年,还有一家丹麦人在奥玛哈西部200英里处安顿下来,他们是拉斯马斯(Rasmus)和阿尼·埃布森(Ane Ebbesen)以及他们8岁的儿子彼得(Peter)一家,他们从丹麦来到美国是受了“有意耕种者可获得足够的免费土地”的吸引,他们于1868年来到了这里。

到1870年,他们已经把耕种的土地向西扩展到了爱荷华州的康瑟尔布拉夫斯。在那里他们获得了从事耕作的必要资金。

拉斯马斯修筑铁路,阿尼在当地一家旅馆做清洁工,小彼得给镇上铺设煤气管道的工人送饮用水。与利珀一家一样,埃布森一家也热切地定居下来并开始耕作。

彼得回忆到,他们所预料的问题大都没有发生。即使是关于苏族人的谣言也被证明是无中生有(在移民者的眼里,苏族印第安人曾是四处搞破坏活动的“会飞的魔鬼”)。

家庭遭遇的真正问题是他们意料之外的,诸如响尾蛇、蝗虫和草原大火的侵袭。蝗虫的危害一如当年利珀家所面临的情形,但与利珀一家不同,埃布森一家没有离开土地。

尽管常常忍饥挨饿,他们还是熬过了持续三年的大蝗灾。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埃布森一家的日子渐渐好转。

埃布森开垦了80多英亩土地,并在铁路沿线又购得了80英亩土地。一座座茅草屋搭建起来了,最后甚至还有了一幢两层小楼,它是彼得用教书所赚的钱购买的。

他们50岁的时候可以很自豪地看着他们长势茂盛的庄稼。然而,自然灾害再次降临了:肆虐的冰雹几乎毁灭了一切。

不过,埃布森一家还是幸运的。一位银行家买下了他们所有的宅地,尽管价格比想象的要低——比他们估算的低了1000美元。

但这也足够在城镇买所“朴实无华”的房子了。后来,他们在公园附近买了一所有9个房间的二层楼的普通房子。

虽然利珀和埃布森两家的故事在细节和结局上都不尽相同,但却反映了19世纪最后25年里美国农村面临的问题。成熟发达的工业经济改变了农业,并将经济力量的重心永久地从农场转移到了城市和工厂,农民们意识到实现他们传统的农业自给自足和繁荣富庶的梦想是无法企及的。

即使是大丰收也不能保证梦想成真。一个农民说:“两年前让我们种粮食,我们照做了,风调雨顺,获得了丰收,但结果又怎样呢?棉花每斤8美分、荞麦10美分、牛肉2美分,黄油和鸡蛋就更不值钱了,这就是结果。”

美国土著也发现农村生活的变化影响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梦想。宛如苏族印第安酋长红云(Red Cloud)在怀俄明州对勘探员所言:“我们不需要你们,你们把野牛都吓跑了。”

本章探讨了本书的几个基本问题并分析了19世纪末农业的转型,突出了美国农村实现工业化的方式,棕色人种、白人、黄种人以及黑人这些不同的群体对新的经济和社会情况的反应。在西部农业大规模兴起、自然资源开发以及大平原发展的背景下,本章讨论了白人定居对西部部族的冲击,并分析了印第安人怎样能够保留传统和文化的问题。

通过对南部的分析,呈现出白人试图建立“新南部”的努力与种族和棉花问题这一潜在现实之间的鲜明对比。这一章表明种族歧视和经济上的劳役赔偿制度构成了这一时期南部黑人生活的特征,同时也描述了黑人反抗策略和意识形态的兴起。

最后,本章强调了19世纪末期农业问题是如何持续地塑造了20世纪美国农业生活的大部分特征,并且使美国农民成为改革者。

8.美国历史教科书有哪些错误

大概每个美国人,都会知道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

在他们从小受到的传统教育中,关于这位航海家大约是这样介绍的:他先后4次出海远航发现了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 而今,却有人对哥伦布的英雄形象提出质疑。

在2009年底,刚刚被译成中文的《老师的谎言:美国历史教科书中的错误》(Lies My Teacher Told Me: Everything Your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Got Wrong, 1995)一书中,身为美国社会学家的作者詹姆斯·洛温(James W. Loewen)提出:他(哥伦布)拷打并残害原住民并驱使他们搜寻黄金,以这种死亡搜寻的方式最终完全消灭了他们。 在《老师的谎言》中被质疑的英雄远不止哥伦布一人——“我们只须记住丹尼尔·韦伯斯特是了不起的宪法学家,无须记得他曾酩酊大醉?我们必须忘记乔治·华盛顿总统曾是一位奴隶主?你可知道,民主先驱托马斯·杰弗逊在签署《独立宣言》时,自己却拥有 175 个奴隶……” 然而,和这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人物”相比,作者洛温却认为“小人物”海伦·凯勒才是人为的、被“英雄化”的更为典型的例证。

社会主义者海伦·凯勒 与很多美国人一样,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海伦·凯勒在18个月大时因急性脑充血病致盲聋,然而她却以非凡的毅力和智慧战胜了不幸;她曾凭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里夫学院,并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取得学士学位的失明失聪者;她是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励志文学经典《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便出自她的笔下;马克·吐温曾将她与拿破仑·波拿巴相提并论。 与很多中国人一样,大多数美国人也只知道这些。

在刻意隐去了一些事实之后,美国的历史教科书告诉人们:凯勒是个身残志坚的英雄。仅此而已。

美国为什么打伊朗的历史原因 美国历史中的问题

不过,那些被隐去的事实却显示,凯勒还是个“激进的社会主义者”。 其实早在就读于拉德克里夫学院的时候,凯勒就已是一位社会激进分子;走出校园的第五年,她加入了马萨诸塞州的社会党;“十月革命”爆发后,凯勒更是对共产主义发出了热情的赞美——她曾在她的文学作品中高呼“向前!同志们!奔向俄罗斯的营火!迎接黎明!” “凯勒致力于社会主义,源于她作为残疾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她对其他残障者的同情。”

洛温在书中如此写道。作为一名身残志坚的英雄,凯勒能够为残障人士带来希望,募得善款,甚至简化盲人字母表,但却无力祛除残疾问题的社会诱因——贫穷以及导致贫穷的社会制度。

凯勒发现,当时美国的盲人集中于社会底层,这个阶层的人们因主要从事缺少安全保障的工作且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因而更易致残。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凯勒得出结论:社会制度有时甚至决定了人们是否失明。

这个结论无可避免地引起了美国政府的反感,于是自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时代,海伦·凯勒作为社会主义者的历史便被美国的教育机构打上了马赛克,而凯勒本人则不得不在为争取妇女选举权、工人权益和残障人士福利而斗争的同时应对来自媒体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其实就是对一位拥护社会主义的残障人士的侮辱和攻击。

曾经为凯勒用尽赞美之词以至凯勒本人都羞于接受的《布鲁克林鹰报》,在凯勒公开表达自己的社会主义倾向后,竟然告诉公众:这个又聋又瞎的人因为肢体残疾而特别容易犯错。凯勒对此事的回应是“就社会问题而言,荒谬的《布鲁克林鹰报》才是又聋又瞎!它维护着一个令人难以忍受的制度,而这个制度正是很多盲聋问题的根源。”

只是社会主义者凯勒的声音,人们很难听到。 “凯勒顽强地学习说话,但历史却让她再度无言”,洛温说。

“我们只需记住那些我们觉得值得信赖的、鼓舞人心的事情。…… 因为人们担心历史失去了他作为模范的激励价值。”

洛温引用美国社会学家杜博伊斯的话说。 或许,只要历史的“教化”作用仍位居“求真”价值之上,各种各样的“我们”可能就会始终如此塑造英雄。

“发现”新大陆的并非哥伦布 没有人怀疑1492年10月12日,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这个事实,问题在于“发现”一词赋予这个事实的意义。 据《老师的谎言》作者洛温看来,“1492年之前,其他各大洲就有人多次到达美洲。

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 例证之一,是古代腓尼基人的航海经历。

历史学家掌握的事实证明,两千多年前居住在今天西亚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拥有高超的航海技艺。这样的航海术曾帮助腓尼基人在公元前750年左右从埃及出发,并最终到达了墨西哥的大西洋海岸。

人类学家为此说提供的佐证是墨西哥东海岸那些用玄武岩雕成的巨型头像——它们几乎就是比照西非人和腓尼基人的形象制作的。此外,在公元前600年前后,腓尼基人还完成了环绕非洲的航行,在美国的大多数教科书里,腓尼基人的这次航行也遭到了忽略。

于是,第一次环绕非洲南端好望角航行的伟绩,被记于葡萄牙人巴特罗谬·迪亚士的名下。 不过,虽然“新大陆”的发现权被“欧洲中心论”者判给了哥伦布,但哥伦布本人却始终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是印度。

倒是与哥。

9.美国的弱点

美国的弱点是:

首先可以看到,在能源体系上,自己虽然拥有高科技,但转型太慢。在潜在的能源危机中,没有跨出有利的当先一步,如发展氢燃料电池轿车,推进核电站工程。美国一些发电站还在用石油、天然气。这个危机,潜伏着下一个经济危机。如果美国不进一步走下去,也会给世界带来一场经济上的、能源上的大的困惑。尽管美国高科技发展很快,但在能源转型上还不够快。

第二,美国虽然人口不多,国土辽阔,但是宗族共存是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换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头疼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宗族不应该通婚、杂交。不然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后果。即使这个国家内部十分团结融合,但是他们血缘相差太远,黑是黑、白是白,来源本来隔绝太大,根本就不是一个造物主的产物。所以根本上本不应该长期共容、共存。早晚有一天会分家居住。假设黑人从返非洲,那对白人和土著人是一个恩赐,但又想起来不可能。所以这个矛盾怎样解决,还一直是美国的一个大的问题。中国基本上就没有这个问题,而且还相对有自己的区域、地域空间。如果美国哪天不去做自己的世界警察了,那他首先就会去解决自己的这个最大的麻烦了。因为这种杂居,杂交后果不是文明的表现,倒是人类倒退的表现。如果将来美国能和平理智地解决自己本土的问题,那也是很好的。

美国在其它问题上,问题不大,特别是它的地理条件优越。它的南北周边没有麻烦国家压力。也形成不了压力。他的东西边界是主观的海岸线。除了911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构成对她的本土威胁。美国人口不多,国土广泛。它应该是世界人口移民目的地。但是,在这一点上,美国已经控制得很严密了。在地理条件上,美国比中国具有极大的优势。中国周边有至少有俄罗斯、朝鲜、越南、印度,南沙周边还有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国在国土纠纷上,和一些国家还有瓜葛,该收回的国土还在他人足下。至少日本也占着钓鱼岛。这些问题,美国都没有。所以在中美之间如果有对立,没有对美国不力的地方,而中国自身包袱很多,还没有解决。

从以上三个问题上看,美国下一步会怎样发展?大家可以自己去考虑。

无论美国经济上怎样发展,它都不会使得自己的生活水准倒退很多,但是对世界的影响还是重大的。

从第二点来看,美国将来是世界上最大的麻烦国家。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太大的显露。发展不好,美国还要受到世界的严厉谴责。这也是历史给美国留下的一个大包袱。

根据美国状况,中国曾经开展过乒乓外交,但后来出击的不是方向,没有解决印度占领中国的藏南的土地地问题。中越边境还是那个边境。

美国则不然,美国国内军事上可调动兵力余地很大,没有任何牵掣。美国民兵观念甚强,家中留有武器。实际上,美国也没有养很多部队,但是可调动部队比例在世界上应该是首屈一指。所以,在军力的整体实力上很难看到美国的弱点。因为它的有效开支比例超出其它国家。

综上所述,第一点的临时缺点,只会对其它国家产生阴影。第二点的历史原因造成的缺点,它自然会在以后产生一个变动。除此美国这面镜子也能看到世界上的很多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