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铁骑霸汉 從神話傳說、城市、鐵騎、文字、共同的文化認同到“中華”!

火烧 2022-03-09 09:20:44 1038
從神話傳說、城市、鐵騎、文字、共同的文化認同到“中華”! 今天為你分享的是《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本書是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叢書的第二卷。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那本書

從神話傳說、城市、鐵騎、文字、共同的文化認同到“中華”!  

今天為你分享的是《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本書是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叢書的第二卷。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那本書更多講的是考古發掘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而本書正好可以承接前文,逐漸由神話時代,進入信史時代。

本卷講述的,是從商朝到春秋戰國的歷史,商朝是中國有確切文字記載和考古佐證的第一個世界公認的王朝,但商朝的國家結構和之後的中國朝代還有很大差異,作者把商周時代的中國稱為“城市國家",同時認為,正是周朝和戰國時代的技術進步與文化認同,把之前城邦林立的中國統一為一個新的共同體:中華。作者指出,這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三大要素是:漢字的普及,鐵器取代青銅器,上古的歷史和傳說變成共同的文化遺產。這本將用八個問題的形式,為你掃清商朝到春秋戰國的八個知識盲區。

本書的作者平勢隆郎,東京大學博士,現任東京大學教授,從學術譜系上講,他屬於東京文獻學派的第五代學者,同時也有很強的個人學術風格。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主要著作包括《新編史記東周年表》、《中國古代紀年的研究》、《左傳的史料批判性研究》《春秋和左傳》等等,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從夏到商,中國歷史就由神話傳說時代進入了信史時代?

本書的標題裡沒有提到夏朝,但作者還是得從夏朝寫起。朝到商朝,正是從傳說和半信史,向信史的過渡期,那怎麼區分信史和非信史呢?主要的研究路徑有兩條,就是我們前一本書說的,考古研究,還有,文獻研究。平勢隆郎是歷史學家,他更偏重於文獻。從文獻研究的角度,他認為,關於夏朝的記載可信度不高,後世對“夏朝歷史"的記載,主要來自《竹書紀年》和《史記。夏本紀》,《史記》大家都熟悉,《竹紀年》,西晉時期出土的古代典籍,一般認為是創作於春秋時代,比《史記》要早很多,不過仍舊距離夏朝很遙遠。《竹書紀年》和《史記》裡都列舉了一夏朝君王的系譜,從禹到桀,一共十七人,對此,作者問道:夏朝並無漢字流傳,這份系譜究竟是怎麼保留下來的呢?最終,他也只能存疑,表示“夏王朝是否真實存在至今還沒有定論"比幻影般的夏朝,商朝就實在多了,這就是因為,關於商朝,有很多同時代的文字資料,可以作為鐵證。商朝有甲骨文;其次,有金文,也就是青銅器上的銘文,為數不多,不過意義重大。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就可以隱約窺見商朝的輪廓。

關於商朝,我們要先講講商和殷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本書的標題裡,作者為什麼寫“殷周",而不寫“商周"呢?這得從商朝的起源說起。商朝的開國者叫成湯,傳說他曾經是夏朝的一位侯爵,封國在商國,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所以他的爵號就叫商侯,後來成湯把夏朝滅掉了,自己建國,就沿用了之前封國的名稱,把國號定為“商"。不過,商朝早期的君主大都不爭氣,內鬥不息,政局動盪,不斷地遷都,所統治的領土越來越小,等到第二十代君主盤庚繼位,決定遷都到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這就是著名的“盤庚遷殷"。打那之後,直到商朝滅亡,國都再也沒有變動過,由此,商朝又稱“殷"或“殷商",像司馬遷寫《史記》,寫到商朝,不叫“商本紀",而叫“殷本紀"。日本人做學問,喜歡從古,所以他們也學司馬遷,不叫“商"而叫“殷"。不過因為習慣,我們下面還是說商朝,不說殷朝。

關於商朝,作者指出兩點是商朝的祭祀,於癸日舉行,癸日就是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法當中,十地支的最後一位,每十天一次,以此結合商朝的歷法,就可判定年代;二是通過祭祀,可以推斷商朝的國家構造,他把商朝判定為一個“城市國家",就像本書的名裡寫的那樣,他認為商朝的國土並沒有後世想象的那麼大,他引用了日本甲骨文、金文學家鬆丸道雄的結論,鬆丸道雄研究甲骨文,發現商朝統治的二十一個地方,其中十八個地方,彼此之間的距離,最多三日內可往返,剩下三個地方,四天內可到達,按照當時最快的交通工具馬車的速度來算,馬車跑三、四天,能跑多遠呢,這麼一算,我們大概知道了商朝的國土面

如果把歷史比作照片,商朝的畫素比夏朝高多少,周朝的畫素就比商朝高多少。拿文獻來說。研究商朝,可用的文獻只有《史記》和《竹書紀年》,研究周朝,除了這兩本,還有被古人低估的《逸周書》,一般認為,《逸周書》的年代比孔子還要早。比較起來,《逸周》的可信度遠過於《竹書紀年》。

比對這些史料,就引出了我們的第二個問題: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比如“共和元年”、“烽火戲諸侯"真的是史實嗎?

其實啊,通過研究這些文獻,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我們以為的“歷史知識"其實是錯誤的。比如“共和"這個詞,它是怎麼來的?對《史記》比較熟悉的朋友可能馬上就能答出來:話說西周天子周厲王暴虐無比,並且還非常嚴格地壓制反對意見,搞得大家“道路以目",就是大家走在路上,都不敢相互說話,只能交換一下眼神,不過眼神的含義,大家也都是心照不宣,你懂的。這種情況下,西周首都鎬京的人民終於怎不了,發起暴動,趕走了周厲王時代,這就是有名的“國人暴動",國人就是指首都居民。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841年,這也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確切的歷史年份。國人暴動之後,由兩位大臣召公和周公出來收拾殘局,他們聯合執掌,史稱“共和執政",這就是共和的由來

《史記》上就是這麼說的,所以很長時間以來我們也都信以為真。不過,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共和並不是這麼回事,其實一個人的人名,他是一位周王室成員,共伯和這三個字得拆開來講,共,是他的封國,他所在的那個地方叫共;伯,是他的時號,也就是說,他是一位伯爵;和,才是他的名字。《竹書紀年》上說,國人暴動周厲王被趕走之後,出來執政的不是周公和召公,而是這位共伯和

那《史記》和《竹書紀年》的這兩個說法,哪個更可信呢?這就得依賴更多的“文字記載",平勢隆郎提到西周時代的青銅器銘文中,出現了共伯和的名字,金文(就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裡,他的名字被寫作“子龢(hé)父'這個“龢"字很難寫,就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的那個“龢"。我們還可以補充一點:2011年,中國的歷史學者從戰國中期的竹簡當中整理出一部叫《系莉》的史書(系是譜系的系),這部書記載的共和執政跟《竹書紀年》完全一致,就是“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的意思。所以說,司馬遷的《史記》錯了,中國人人都隨之錯了兩千多年。

再比如,《史記》裡另一個關於周朝的著名故事,“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我們應該也不陌生,說的是周幽王,寵愛一位叫褒姒的美女,這個褒姒是個冰美人,不愛笑,周幽王為了逗她笑,別出心裁,點燃烽火,諸侯以為敵人入侵,紛紛率兵趕來救援,到達鎬京之後,發現並沒有敵人,他們驚慌失措的樣子,被褒姒看到,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後來屢屢點火,用於取樂,這就像那個“狼來了"的童話,一而再,再而三,導致諸侯漸漸不再信任周幽王和烽火。公元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還有西方的遊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鎬京,周幽王點燃烽火,請求救援,但這一次已經沒有諸侯再相信他了,最終孤立無援的周幽王,在驪山腳下慘死於犬戎之手,褒姒被俘,西周滅亡。

這個故事,我們大都信以為真。作者卻表示質疑,他認為“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跟西周時代的社會結構不符合,如果一個國君可以為了取悅女人,而這麼隨意折騰諸侯,那需一個前提,就是:君主的權力發展到了足夠強大的階段。西周時代君主的權力遠沒有這麼大,到是戰國時代,君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所以作者推測,烽火戲諸侯與褒姒的傳說,應該是出自戰國之後的人的虛構,反映的是當時的社會狀況。

其實關於“烽火戲諸侯"的傳說,八十年前錢穆先生寫《國史大綱》的時候,就已“此委巷小人之經提出過質疑,他說: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一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無需舉烽。”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諸侯的封地距離鎬京有遠有近,他們怎麼可能同時看到烽火,又幾乎同時趕到呢?再說烽火臺這種預警系統,那是漢朝防備匈奴的時候才採用的,西周人並不這麼做。說周幽王的驪山之戰,

是他主動進攻,也並不需要通過烽火來召集諸侯出兵。錢穆先生沒有依賴什麼文獻和考古成果,僅僅憑藉歷史常識與邏輯,便有這麼透徹的見解。那麼這個故事,真偽究竟如何呢?最新的文獻研究,又為“烽火戲諸侯"翻了案一2012年,華大學整理戰國竹簡,發現周幽王之死,純屬自找,他主動進攻申國,申國反擊,聯絡犬戎等,周幽王戰敗而死。這個問題上,司馬遷又錯了一西周的滅亡根本不關美女褒姒什麼事嘛。

所以說啊,雖然跟上一本書介紹的、沒有文字記錄的神話時代比起來,商周時期已經有很多文字資料了,但是,仍然要通過各種文獻的互相比對、驗證,才能搞清楚,歷史的真相。

那我們再繼續往下看,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死,西周滅亡,歷史就進入了東周時代,東周始於公元前770年,止於公元前256年。那麼,東周與春秋戰國有什麼關係呢?簡單說來,應該是一種平行的關係。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東遷雒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自此,西周滅亡,東周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56年,秦國攻破雒邑,殺死了周朝最後一個君主周赧(nän)王,東周才宣告終結,算起來,東周作為一個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在諸侯爭霸的殘酷年代裡,苟延殘喘,硬是堅挺了五百多年。與東周同時,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稱作春秋時期;春秋和戰國的劃分,只是一個習慣問題,

春秋時代最大的諸侯國之一晉國,被韓趙魏三個新興諸侯瓜分,作為戰國的起始點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這段時間被稱為戰國,這麼一比,可見戰國持續的時間還沒有東周長。正是因為這些歷史既久遠又紛亂,流傳至今,很多歷史人物都已經走型,脫離原貌而被妖魔化或是神聖化,前面說的周幽王以及褒姒,就屬於被妖魔化的,而這個時代被神話的典型,那就要首推孔子了。

下面我們就來講第三個問題,在作者眼中,真實的孔子是個什麼形象?

在春秋戰國時代,雖然周王室還是名義上的天子,但他們本身的力量過於孱弱,已經沒什麼好說的了。這個時候,有兩種人,已經取代他們成為時代主角,力強大的諸侯,比如所謂春秋五霸;這個時代特別活躍的知識分子,也就是所謂諸子百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然就是孔子,春秋時代的命名,來自那本叫《春秋》的書,相傳《春秋》這本書就是孔子編訂的。作者寫春秋時代,重點不是春秋五霸,而是孔子,這本書寫孔子的時代與形象,

第一,他還原了孔子被神化的形象;第二,他開掘了孔子不為人注意的新形象。

先說孔子被後世神化,到了什麼地步呢,後世把各種“神異",都加到孔子身上,比如《論語撰考》寫他的誕生:“感黑龍之精以生仲尼",就是說,孔子的父親是一條黑龍;《孝經鉤命決》寫孔子的外貌:嘴巴如海,背如龜,掌如虎一這簡直就是怪物了。這種對大人物的神化,在中國文化中是數見不鮮的,比如傳說中商朝的始祖契,相傳他的母親吃了玄鳥的蛋,隨後就懷孕生了他;而《史記》上描寫劉邦的誕生更誇張,說劉邦是他母親和蛟龍生的。這種荒誕不經的記載,就是人試圖把一些超自然的元素,附加到某人身上,用來論證他的偉大和不凡。作為之後幾千年中國讀書人的偶像,孔子身上被附加了太多這種明顯不可信的光環,以至於,已經跟他真實的形象相去甚遠了。作者筆下的孔子,褪去了這種光環,他筆下的孔子,有兩個最突破常規的新形象:第一個是孔子的喪家犬形象,十年前中國學者李零寫過一本書解讀《論語》,書名叫作“喪家狗”,結果引起激烈爭議,其實孔子在他的時代,正是一個失敗者,他的神聖性完全來自後世塑造。第二個是孔子的遊俠形象,這個就更顛,不過仔細想想,孔子一生奔走於列國之間,正對應“遊"字,至於“俠",只怕有些距離,不過作者所說的遊俠,不是指通過武力來行俠仗義,而主要是指通過輿論來表達對時事的不服從、不妥協,從這個意義上說,把孔子稱為遊俠,也未嘗不可,在孔子的時代,他和儒家的價值,恰恰在民間,而不在廟堂。

孔子的時代,號稱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史上思想最繁盛的時代,第四個問題我們就來簡單講講,儒、法、道三家,在社會組織管理問題上的看法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諸子百家當中,孔子的儒家並不是唯一的代表,甚至儒家內部,也有很多彼此矛盾的看法,作者介紹這些學說的時候,援引了東漢學者王充的觀點,王充說,孟子說人性本善,這是根據中等以上素質的人得出的結論,另一位儒家大師荀子的觀點剛好相反,他認為人性本惡,這是根據中等和中等以下素質的人得出的結論。所以說,諸子百家的觀點和結論,其實是十對不同階層的不同情況得出的。荀子的觀點啟發了他的學生,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李斯,他們的理論眼於如何管理下人;而相對的,強調師法自然的道家,則更重視人的自覺,可以說他們的理論僅適用於上人。結果從著眼階層的不同來考慮,可以認、諸子的學說是互相補充的,可以並存,而不是對立。

春秋之後是戰國,戰國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戰國究竟是“六雄"還是“七雒"?這是我們要說的第五個問題。

有些人想當然,以為既然春秋時代出自〈春秋》一書,那麼戰國時代理當出自《戰國策》一書。事實上,《戰國策》成書甚晚,最早的編者是劉向,他把戰國時代流傳的《長短書》等文獻重新編排,編定三十三篇,命名為《戰國策》。劉向生活的年代,已經是西漢末年,所以《戰國策》顯然晚於《史記》。《史記》對戰國時代,稱之為“六國",為什麼不是七國呢,漢朝人認為,他們繼承的是周朝的王統,秦朝對於周朝來說,屬於叛逆,於是故意抹煞了秦朝,連帶把秦國從七國之中除名。

此外,這裡也有漢朝取代秦朝之後,需貶低矮化秦朝的原因在裡邊。漢朝之後,秦朝不再被區別對待,“七國"取代了“六國",成為主流。

铁骑霸汉 從神話傳說、城市、鐵騎、文字、共同的文化認同到“中華”!

戰國這個名字,自然與戰爭的密度、烈度有關。由此衍生了另一個誤區,人們會覺得,戰國之前,商朝、西周、春秋等等這些時代,都是和平年代。、實不是這樣。商朝、西周也充滿著戰亂,春秋的戰爭指數並不亞於戰國。區別在於戰爭的形式,前者屬於城邦之間的戰爭,後者屬於國家之爭的戰爭。

第六個問題,我們來說一說漢字。

前面講的這段歷史,跨度既長,又充滿了戰爭,那為什麼打來打去我們還打成一家人了呢?僅僅是因為武力的征服嗎?顯然不是,作者認為,文化的軟實力,構成了一個把這些所謂城市國家連線成一個整體的紐帶,而其中起最關鍵作用的,就是漢字。

直到西周時代,漢字的使用範圍都侷限於城市內部,它的用途,主要是祭祀和盟書,由此可知,當時的漢字及其運用,屬於中央政權的專利。等到東周,局面大,王室衰微,各地的諸侯,如秦國,陸續掌握了漢字的使用權,作者所謂的“廣域漢字圈"出現了,漢字漸漸普及開來,漢字的用途從祭祀擴充套件到行政,這便是書中常常提到的“文書行政"。文書行政的誕生,不僅改變了知識與權力的格局,還改變了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從此,中央與地方,不再是城邦與城邦的關係,而是上與下的關係。這個基礎上,城邦構成的鬆散進一步轉型為有固定領土的統一國家。

關於漢字的巨大作用力,作者甚至認為,漢字定義了“漢族",他理解的漢族就是,“把漢字漢文作為共同財產的民族"共同的文字,形成了文化上的凝聚力,使統一變成一種可能,但統一還需要更直接的促發條件,那就是要出現技術上的突破,來打破均衡的實力格局,從而使某一國擁有統一其他諸國的能力,而這項技術革命,就是鐵器的普及。

下面的第七個問題是我們就來說說鐵,鐵器的出現改寫了春秋戰國的實力格局。

我們都知道,夏商周三朝是“青銅時代“,青銅器是應用最廣的金屬,從祭祀的禮器到武器、農具,都會用到青銅。那春秋中期,鐵器開始大量生產,所帶來的改變,也許我們會想到兵器、戰鬥,其實最大的衝擊還是體現在農業上:鐵器的普及提高了伐木、墾荒和耕種能力,使得土地激增,城市隨之擴大,通過開荒建立起來的新的縣,數量遠遠高過了通過戰爭獲取的縣數量。說到底,真正的改變,還不是土地和農民,而是權力者與農民的關係、城市與農村的關係等,讓君權得以強化,更多的財富向城市集中。

必須說明,後來統一中國的秦國,並不是最早掌握鐵器技術的,更不是唯一擁有鐵器的,但他們最早適應了鐵器革命帶來的新形勢,這正構成了秦國商鞅變法的歷史,甚至指引了未來兩千年的皇權社會。

第八個問題,我們來說說作者眼中促使“中華"形成的最後一項必要條件,那就是,一千多年的歷史積澱,成了各國共

同的記憶和遺產,帶來了文化上的自我認同,而“中華"這個概念,就是在這種自我認同中醞釀出來的。

比如,春秋和戰國時代的人,都把自己看成是“夏商周"歷史的繼承者,從而認為,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文化上的源頭。上古的神話與傳說,正是在戰國時代,逐漸成型,並且被各個諸侯國所認同,拿來作為自己祖先的故事。比如大禹,經作者考證,大禹治水乃是戰國時代編造的神話。這背後,有兩個元素,一是大禹的身份,在戰國,禹是行神,就是旅行者的保護神,他的工作就是巡行天下;二是各地的治水神話。戰國人把這兩大元素結合起來,於是成就了大禹治水的傳說。

這些神話傳說,除了在文化層面,造就了各個諸侯國共同的身份認同,在政治上,也被戰國的豪強拿來,作為自己的合法性依據,比如韓國特別借重《左傳》(當然這裡說的是戰國七雒的韓國,不是今天的韓國),《左傳》裡,把韓國的祖先韓宣子,說成是夏朝的後裔韓、趙、魏三家分晉,與韓國同出一脈的魏國,則認了商朝為祖先;秦國的地盤是西周的故地,所以秦國人理所當然宣稱自己是周朝的繼承人,不過他們並不滿足,還跟夏朝攀親戚;齊國原來的國君是姜氏,就是傳說中的姜子牙的後代,後來姜氏的統治被田氏取代,屬於下克上,臣子篡奪了君主的權力,來歷不正,所以田氏的齊國也急需一個拿得出手的血統關係,

所以齊桓公另闢蹊徑(注意,不是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姜小白,而是田氏的齊桓公田午),這位“齊桓公"的妻子是宋國人,宋國則是商朝的後裔,藉此,齊國也與商朝攀上了關係;最絕的還是楚國,根本不把三代放在眼裡,越過夏商周,直接把眼光投向了三皇五帝,他們找來當祖先的大神,共計兩位,一位是火神祝融,楚王室的羋姓據說便是祝融八姓之一,這個羋字本來很生僻,但是隨著《羋月傳》,大家也都很熟悉了;另一位,是五帝之一的顓頊(zhuänxü),顓頊是高陽氏,所以屈原的《離騷》裡追溯家族歷史說,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就是說,我家本來是顓頊帝的後裔.從這我們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雖然是一個小諸侯國林立的世界,但是技術進步、共同的文字,以及歷史和文化上共同的自我認同,讓這個世界有了合成一體、成長為“中華"的可能性。

這本書的一些觀點是有一定爭議的,比如平勢隆郎用“城市國家"來形容商周時代,這並不是學界的共識,只是他的一家之言,這個說法帶有一定的把古希臘聯邦社會套用到中國的傾向,很值得商榷。不過,和上一本書一樣,我們要看重的不是結論本身,而是研究方法,以及帶給我們的啟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