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评价柴荣 柴荣为什么不杀赵匡胤,周世宗为什么不杀赵匡胤
柴荣为什么不杀赵匡胤,周世宗为什么不杀赵匡胤
周世宗为什么不杀赵匡胤
赵匡胤是周世宗的心腹,对他很信任,所以让他做了托孤大臣。
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他自己也觉得对不起周世宗。柴荣为什么看上赵匡胤?
赵匡胤在柴荣的心中一直都是一副忠臣的形象,而促使柴荣形成这样一种认知的首要原因就在于赵匡胤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也就是说表明工作做的非常到位,而柴荣则也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喜欢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细节来判定一个人的人品。
有一次赵匡胤驻扎在滁州的事情被老父知道了,由于许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宝贝儿子,所以老父就直接跑到了滁州希望可以见一见赵匡胤,但是没有想到赶到滁州的时候,城门已经关了,但是赵匡胤拒绝开门,原因就在于柴荣下了命令,战争时期不能够随便打开城门,尤其是晚上,所以面对自己的老父亲赵匡胤拒绝了开门,坚决执行世宗的命令,让老父亲在城门外熬了一夜。
这件事情被柴荣知道之后就开始格外信任他的这位战将。那么仅仅是因为忠诚,赵匡胤才得到了世宗(柴荣)的信任吗?当然不是,因为赵匡胤能够真正成为后周最高军事统帅,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实力,能够及时的帮助世宗解其之围。
比如,世宗的南唐征战在逼近寿县之后就遭遇到南唐军队的强力反击,战争进入了僵局,这种僵局如果不尽快的打破,就一定会被南唐援军断了后路,如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后周军队的覆灭。同时,对于这个时候的后周军队来讲,又很难派出军队去阻击援军,因为一旦兵力减少了,就必然会给寿县的守军提供机会。所以这个时候的世宗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匡胤提出了带少量军队前去阻敌的计划,并得到了世宗的认可。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宗开始真正建立了对于赵匡胤的信任,因为赵匡胤的阻敌任务不断完成的非常出色,而且连续获得了两次胜利,分别是涡口大捷、清流关大捷。这两次胜利不仅为解除了寿县的危险,同时极大的打击了南唐军队的士气,为后周后期的南唐战事开了一个好头。当然,对于这时候的赵匡胤来讲,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比如其在寿县之战开始之前,赵匡胤的军阶还是第五级,是所有军阶中的最低等级,而此战之后,赵匡胤就连升三级,从都虞候一下子升到了都指挥使。
显然,世宗之所以如此赏识赵匡胤,不仅仅是因为他看到了赵匡胤的忠诚,更是看到了这位将军在关键时候能够帮助自己,如此也就有了世宗在最后的托孤行为。
如此也就是说赵匡胤可以取得世宗的认可和信任,不完全是由于他的表面工作做的非常好,更是因为其里子工作也做的非常不错。有历史学家表示,赵匡胤在随世宗出征的几次战争中,不仅用自己勇敢和智慧的表现赢得了世宗的认可,同时也赢得了后周所有将士的认可,而这就是其为什么能够在陈桥加身黄袍的原因所在。如此而言,赵匡胤后来的政变似乎也是蓄谋了很久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赵匡胤没杀柴荣的儿子反而送给潘美当侄子
赵匡胤夺取皇位后初次进入皇宫,见到宫中嫔妃抱着一个小孩子,问是谁,回答说:“这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侍赵匡胤左右,赵匡胤回头询问对赵普,赵普等人说:“除掉他。”潘美与另一名元帅在赵匡胤身后不说话,赵匡胤招呼潘美询问,潘美不敢回答,赵匡胤说:“我即位于周世宗,如果杀了他的儿子,不忍心这么做。”潘美说:“臣与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赵匡胤说:“送给你做侄子。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潘美于是带着这个孩子回家。之后赵匡胤也不问这个孩子的情况,潘美也不说。这个孩子就是潘惟吉,后来做到了刺史。潘美本来没有兄弟,潘惟吉只称潘美为父亲却不说祖父。这个版本出自王巩的记载,他声称听说自潘惟吉的后裔。
另一个略有不同的版本出自王铚的记载: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进入皇宫,后宫嫔妃迎接跪拜,宫人还抱着两个小孩子来参拜,赵匡胤询问得知这是周世宗的两个儿子纪王和蕲王。赵匡胤回头对部将说:“这还留着干什么?”左右就将两个孩子提走,只有潘美在赵匡胤身后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说话。赵匡胤说:“你认为不可以这样吗?”潘美回答说:“臣怎么敢认为不可以,但是这在道理上不安心。”赵匡胤即刻命令将两人追回,以其中一人赐予潘美,潘美将他收养为儿子,赵匡胤此后也不再过问。赵匡胤进宫看见柴荣幼子,众人都说杀掉,赵匡胤为何不杀?
我觉得就单单从赵匡胤的性格来看,他是不舍得伤害这样的小孩子的,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并没有很多的心机和顾虑,放眼我们国家历史的长河,一旦异姓新皇上位,哪个国家不得经历一场血雨腥风呢?要么解决掉之前王朝的残党,要么解决掉与自己打拼的大臣,但是赵匡胤没有,他上位之后,国家依旧平稳,没有厮杀和离合的上演,可以这么说,赵匡胤比起其他帝王来说,是一个十分心软的人。
虽然有人说赵匡胤也比较在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不然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呢?是啊,他当然在乎,只是比起其他帝王来,他的在乎更委婉罢了,一杯酒就能让大臣们告老还乡,而不是通过软禁等行为,足以说明他的仁慈之处了。
其次,赵匡胤有自己的打算,他能清晰的分析出当时的环境,那就是不需要他对前任皇帝的后代们大开杀戒,因为他上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很多恩怨纠葛,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人为的去营造纠纷呢?他后退一步保住柴荣的孩子们,以后的他们也未必会恨他不是吗?这大概就是兵行险招,跟自己和人性打了一个赌吧。
他没有杀掉柴荣的孩子们,反而予以厚待,几乎都交给了当朝比较有名望的大臣们去抚养,就这一个行为,是很多帝王都做不到的,不管他有没有私心,不管他目的为何,我想,在他内心应该有着一颗善良的种子吧。
柴荣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
柴荣和赵匡胤是什么关系?
答:柴荣和赵匡胤主要是君臣关系。柴荣一生都是赵匡胤的主公,赵匡胤是柴荣的得力部下和臣子。柴荣,又名郭荣,是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皇帝,世称周世宗。后周开国皇帝,周太祖郭威是柴荣的姑父,并收柴荣为养子。因为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均被后汉隐帝刘承佑所杀,所以,郭威在去世前将皇位传给了柴荣。
五代时期,出了一个明君。这个人就是周世宗柴荣。史称“五代弟一名君”,特别善用人,“文武参用,各尽其职”。“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赵匡胤也属于“畏其明而怀其惠”的其中一个。可以说,只要柴荣活着,赵匡胤是没有机会改朝换代的。
赵匡胤青年从军,最早在后汉枢密使郭威麾下效力。因武艺高强,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后来郭威称帝,赵匡胤在后周建立中有功,受到提拔。任禁军军官。这时候,赵匡胤还没机会进入权力中心。
郭威死后无子,由养子郭荣(原姓柴,郭威妻兄柴守礼之子,郭威内侄)继位。是为周世宗。此时,柴荣三十三岁。北汉国主勾结辽国大举入侵,周世宗年轻气盛,决定御驾亲征,赵匡胤也在此次队伍中。这时候的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并无太多印象,可以说连赵匡胤名字甚至都叫不上来。
当时,后周军少,北汉兵多。加上柴荣从没有上过战场,后周军将士㡳气不足。北汉军仗着人多势众挥师进攻。交战不久,后周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见敌方人多,心生胆怯,竞率军逃跑后周军由此溃败。
周世宗见情况危急,亲自冒着矢石率领禁军督战。赵匡胤当时只是个普通将领,见皇帝如此身先士卒。也奋勇杀敌。后周军士气大振,士兵竭力死战。结果,后周军大胜。
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任禁军最高统帅。对赵匡胤在此战中英勇大加赞赏。柴荣提拔为殿前都虞侯。可以说,有周世宗的提拔,才让赵匡胤登上政治舞台。也正是这一仗,柴荣成了赵匡胤的偶像。他梦想成为柴荣那样的人。
为什么那么多人吹柴荣比赵匡胤有资格统一全国?
柴荣比赵匡胤能打,契丹都被他打得望风而逃,统一的基础是他打下来的。赵匡胤是继承了柴荣的一切,才有了后来的一统。
赵匡胤陈桥兵变是怎么对待柴荣子孙的
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柴荣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赵匡胤建立宋朝,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誓碑遗训。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扩展资料: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匡胤
后周的郭威、柴荣、北宋的赵匡胤为何都心心念着灭掉北汉呢?
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北汉不断被后周的郭威、柴荣、北宋的赵匡胤所想念,但他们终其终身都没有灭掉北汉,岂非是因为北汉的弱小么?为什么他们全都心心念着灭掉北汉呢?这就不得不提北汉的建国史了。

北汉的建国者刘崇原本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知远临死前录用郭威为辅政大臣,让他好好的辅佐本人的儿子,郭威也不负众望,屡次安定藩镇兵变,对后汉可谓是劳而无功。可是这些引起了后汉隐帝的猜疑,他命人在都城机密杀死了郭威的百口,又遣使者到魏州杀郭威,这统统被怜悯郭威的人提早告知了郭威。危急时辰郭威自愿起兵对抗,进而树立了后周。
处在河东的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刘崇眼看着后汉沦亡,本人就顺势据河东十二州称帝,树立北汉,与后周对抗。树立北汉后刘崇为了到达交友辽国为盟的目标,就奉辽帝为叔天子,并曾屡次结合辽国防御北周。郭威也不甘示弱予以回手,但因有辽国的支援,终极也都是不了了之。
厥后郭威逝世,原本该本人儿子继位为帝的,但本人的家人都被后汉隐帝杀光,以是皇位就由他的养子柴荣继位。柴荣继位后不久,北汉世祖刘崇就结合辽国伺机南下,计划趁后周外部还不稳定的情况下从后周身上获得长处。惋惜算盘失算了,在高平之战中刘崇被后周打的是狼狈脱逃,后周获得成功。这一役北汉完全失去了防御后周的气力,今后酿成后周还有厥后的北宋赵匡胤几次向北汉防御,惋惜有辽兵的支援,每次都以失利了结。
时光来到了公元979年,此时宋太宗赵光义已全盘消除了北方等地的盘据权力,因而便集中兵力开端征讨北汉,鉴于北汉屡得辽国支援的来由,宋太宗御驾亲征分四路雄师防御太原,并命郭进分兵掌握石岭关,以防辽国进犯。果真在失掉北汉的求援以后,辽国派耶律敌烈前去支援,但在石岭关郭进大破辽军,辽国惨败丧失一万多人。今后辽军不敢南下,这下北汉失去了辽军的支援,处于孤掌难鸣的境地。
没了辽军的支援,在宋军的狠恶围攻陷,北汉晓得再无期望,因而颁布发表投诚,自此五代十国团结盘据场面就此完毕。历经郭威、柴荣、赵匡胤三代的遗志终究被赵光义完成。
看累了吧,来一段笑话让你开心乐一下:
全是婴儿
一个访问者到一个著名的小镇观光,他问一个当地孩子:“你能告诉我,这镇上曾经诞生过什么大人物吗?” 那小孩回答道:“没有,我们这儿出生的全是婴儿。”
赵匡胤(22)不杀(4)相关文章
- 赵匡胤怎么对待前朝的 赵匡胤是陈桥兵变的唯一被强迫者?兵变的起因
- 赵光义的皇后是谁 赵光义参没参加过“陈桥兵变”?是不是策划者与发动者?
- 赵匡胤评价柴荣 既然柴荣和赵匡胤的关系这么的好 为什么他还要发动陈桥兵变呢
- 赵匡胤为什么不杀柴氏 陈桥兵变是什么意思?陈桥兵变是什么事件 陈桥兵变介绍
- 赵匡胤为什么不杀柴氏 陈桥兵变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 赵匡胤评价柴荣 历史上对赵匡胤的评价如何?
- 赵匡胤评价柴荣 赵匡胤夺了柴荣江山,却没有对柴氏子孙赶尽杀绝
- 赵匡胤评价柴荣 柴荣和赵匡胤谁更厉害,赵匡胤和柴荣谁更强一些
- 对赵匡胤的看法 你们对赵匡胤的评价
- 赵匡胤评价柴荣 柴荣与赵匡胤这么厉害,为何攻不下又小又穷的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