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书那么假 穿越报一般的历史书记录的都是
穿越报一般的历史书记录的都是
1.史书的记录一定是百分之百的可信吗
不是,史书分为野史和正史,野史有一部分可以相信,正史也不能全部相信,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在看史书的时候,要正史和野史结合着看,并加以分析,才可能是正确的那个答案。
史书未必一定能如实纪录历史,而是收集各地事件,再编集成书。
中国王朝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被指是统治者的治国工具。
刘知几称之:“自战国以下,辞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
其中有诸多不合理或以神鬼描述的文字,如皇帝未出生便有龙气包围之类。而在当时修书时皇帝必定会对史官加以控制,增加奉承之说话,删除负面事件,如唐太宗的皇位问题。而后代的皇帝亦会对前朝的历史加以篡改,以保证江山正统,清朝的历史则被指是褒扬满族对中国的贡献。
即便在现代,不论资讯如何发达,也常常出现消息被封锁的情况,所以学者认为史书中也有不少虚构成分。
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的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
情况的史书叫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除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记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由此可见,别史实际上是正史类史籍的重要补充部分,犹正史之别支,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叙》中才有“犹大宗之有别支”的说法。由著名学者创作的,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如《汉晋春秋》。
杂史:只记载一事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它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的民间编写的史书。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有时也泛指“野史”。
2.古代记录历史的书都有哪些
二十四史: 史记 ( 汉·司马迁 )、汉书 ( 汉·班固 ) 、后汉书 ( 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 ( 晋·陈寿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 ( 唐·姚思廉 ) 、陈书 ( 唐·姚思廉 ) 、魏书 ( 北齐·魏收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 唐·魏征等 ) 、南史 ( 唐·李延寿 ) 、北史 ( 唐·李延寿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 ( 宋·欧阳修、宋祁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宋史 ( 元·脱脱等 )、辽史 ( 元·脱脱等 ) 、金史 ( 元·脱脱等 ) 、元史 ( 明·宋濂等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 其他著名的还有:《战国策》,《左传》、《资治通鉴》,《春秋》,《通鉴纪事本末》》。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其中的前四部,也是水平最高的四部,并称《前四史》。也称四大史书。
3.史书的几种记录形式
编年体 按时间为顺序,左传 每篇起始隐公XX年 资治通鉴;
纪传体 每篇一个或者一类人物,史记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纪事本末体 完整记录一件事儿,把相关的材料都整合在一起。
编年体就是记录每年发生的事儿,像是流水账,清X宗实录,就是编年的,每天干什么都很详细;
纪传体是正统,二十四史都是这样的,就是给人物立传,名垂青史,记事一般都在前边很详细,同一事件的很多人物共同参与的,后边的就略了,史记中常有“其语在XX事中”;
纪事本末体记录事件很详细,比较有名的史书,不太清楚。
4.有没有记录着中国历史的书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蒋廷黼的《中国近代史》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然后就是二月河的几本关于清朝皇帝的书了 《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袁腾飞:《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 《血染辉煌――抗战正面战场写实》 《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原抗战》、《晋绥抗战》 《中国雄师》,共含5册《一野档案》《二野档案》《三野档案》《四野档案》《华野档案》。
还有什么十大元帅之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