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近年的交通发展 关于中国古代交通文化发展历史

火烧 2022-10-04 06:20:03 1072
关于中国古代交通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中国古代交通建设“车同轨”与“书同文”从张骞的驼队到郑和的云帆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交通史是历史总进程的一个重要的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

关于中国古代交通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

中国古代交通建设

“车同轨”与“书同文”

从张骞的驼队到郑和的云帆

中国古代的外来文明

交通史是历史总进程的一个重要的侧面。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几乎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

交通条件决定着历史上文化圈的规模,也影响着各个文化圈相互之间的联系。

古代的文化传播与交通状况是分不开的。

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赖于交通。

没有丝绸之路的开辟,葡萄、胡萝卜就无法来到中原;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玉米、马铃薯就不能成为欧亚大陆的食品。

中国近年的交通发展 关于中国古代交通文化发展历史

同样,没有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大量佛教典籍就无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本土和从中国传到东瀛日本,“唯识”“因明”等学问也就不可能渗透到中国。

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处处与交通密切相关。

一 中国古代交通建设

人们所熟悉的“愚公移山”的故事,“五丁开道”的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都依稀透露出远古先民们发展交通事业的艰苦努力。

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被后人称为“轩辕氏”或“轩皇”、“轩帝”,实际上就是对他在交通方面创制的赞颂。

《太平御览》卷七七二引(释名)说,黄帝是车辆的发明者,因此而号为“轩辕氏”。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各地诸侯都尊奉轩辕为天子,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从者,黄帝则予以征抚,“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黄帝的事迹,反映了传说时代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形。

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而“行不迷”;大禹治水,“开九州,通九道”,“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史记·夏本纪》),他们圣王地位的确立,也与交通行为有关。

在河南安阳、郑州和辉县的商代墓葬中,大量发现原产于新疆的玉和原产于南海的贝。

《尚书·酒诰》中有“肇牵车牛,远服贾用”的说法,表明殷人的交通贸易关系已经扩展到非常广阔的地域。

殷墟卜辞中已经多见象车之形的“车”字,结构多有不同。

大型墓葬多附有车马坑并随葬车马器,车马同时又被作为奉献于先祖的重要祭品之一。

当时战车还是体现军队实力的主要军事装备,而这种以车战为主的作战形式,又对交通道路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甲骨文中结构多样的“舟”字,说明当时的木船已经有多种形制。

卜辞中所见“凡”字作“帆”的象形,反映当时借用风作舟航动力的水运形式已经出现。

周王朝在各地分封诸侯,利用所建置的政治军事据点以为藩屏,来维护中央政权的统治。

这种政治体制要求各地与周王室保持紧密的联系。

当时以车兵为军队的主力,也要求各地有平阔的大道相通。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把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称为“周行”或“周道”。

《诗经·小雅·大东》中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形容“周道”如同磨石一样平整,如同射出的箭一样端直,体现了这种交通干道规划设计的合理和修筑施工的严谨。

春秋时期,交通建设有了新的进步。

大致在这一时期,太行山、秦岭等险山峻岭都已经开始有车路通行。

《国语·周语中》记载,周定王时,单襄公奉使自守前往楚国,途经陈国时,看到道路不修,馆舍不整,于是预言陈国将要灭亡。

可见,以交通道路为主体的交通设施是否修整,当时已经是体现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晋平公当政时,晋国道路馆舍失修,也曾经受到郑国政治家子产的批评。

以交通干道的建设为基础,相应的交通设施也得以进一步健全。

《周礼·地官·遗人》说,贯通都市和村野的交通大道上,每隔十里,设置有“庐”,“庐”可以提供行旅饮食;每隔三十里,有可以止宿的“宿”,“宿”设有“路室”,并且有服务于行旅的粮草储备;每隔五十里有“市”,“市”有住宿条件更为优越的“候馆”,行旅消费品的储积也更为充备。

当时,中原各国政府普遍沿交通干道设立交通站,置备车马和专职管理人员,遇到紧急情形,则乘传疾驰,次第相继,使军情政令能得以迅速通达。

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说,德政的流行普及,比邮驿系统传达政令还要迅速快捷。

可见,当时驿政的发达,突出表现为信息传递的神速。

《左传·哀公九年》记载,在这一年的秋天,吴国在“邗”地构筑城防,并且完成了“沟通江、淮”的工程。

邗沟的开通,是中国古代运河建设史上的创举。

邗沟通航,实现了南北水路的连接,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此后,吴王夫差为了引舟北上,称霸中原,又把邗沟向北延伸,进一步沟通了淮河以北的水路。

《国语·吴语》说他起师北征,深凿运河,使宋国和鲁国之间有航道相通,沂水和济水,也都由这条人工运河连通到一个水路航运体系之中。

大约开通于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的鸿沟,是继邗沟之后又一条著名的运河。

鸿沟沟通黄河水系和淮河水系,进一步便利了南北往来。

安徽寿县曾经出土战国时期楚王颁发给鄂君的免税凭证,即著名的“鄂君启节”。

从铭文中车舟所经过的城邑看,车节经过9个城邑,舟节经过11个城邑。

所通行的水路以长江、汉水水系为主,东至邗沟,西至汉江上游,南则循湘、资、沅、澧、庐诸水,也分别可至上游。

可见,在当时的水路交通体系中,运河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地理学名著《禹贡》中,有关于各地风土物产以及贡输道路的记述,说明当时陆运和水运的范围、货流方向和运输能力,都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并且已经被人们所认识。

交通事业在秦汉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

秦王朝和汉王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

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

秦王朝交通建设最具有时代特色的成就,是驰道的修筑。

“治驰道”,是秦始皇统一后第二年就开始进行的宏大工程。

对于驰道的形制,西汉人贾山曾经有这样的记述:“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所谓“道广五十步”,就是说,路面的宽度达到五十步(相当于今69米左右)。

“三丈而树”,一种解释说,是在路面中央三丈皇帝专行的车道特别做出标示;一种解释则说,是在道路的两旁每隔三丈植一棵树。

“厚筑其外”,是指路基的构筑务必要求坚实,两侧又形成宽缓的路坡。

“隐以金椎”,是说用金属工具夯击以使路基坚稳。

“树以青松”,是说道旁行道树的树种主要选用松树。

贾山还说,秦王朝修筑的驰道,东方通达燕地和齐地,南面行抵吴地和楚地,江湖之上,以及海滨的宫观,都可以一一连通(《汉书·贾山传》)。

驰道,当时实际上已经成为全国交通网的主纲,是区别于一般道路的高速道路。

驰道的路面分划为3条,是最早的具有分隔带的多车道道路。

... ...

参考资料:://360doc/content/09/0312/07/51203_2784369.s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