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师观 1、“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用教育心理学观点加以论述。

火烧 2022-06-10 19:56:22 1041
1、“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用教育心理学观点加以论述。 1、“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用教育心理学观点加以论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这句话的批评我们

1、“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用教育心理学观点加以论述。  

1、“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用教育心理学观点加以论述。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这句话的批评我们是时常听到的。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教育者,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教师的“绝对真理”,于是,这更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说实话,作为一名“身在此山中”的教育工作者,刚开始的时候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对这句话很不以为然。
这好像是明显的外行话,哪个教师没见过“教不好的学生”?有几所学校没有出现过所谓的“差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有人开玩笑说,倘若得天下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不是把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根源都归结为教育的失败,都归结为教师“不会教”?对教师来说,这实在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但时间久了,便逐渐少了一些情绪化的发泄,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
我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被ze总理称为“国宝”的霍懋征老先生从教育60年,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霍懋征说:“小学教师带的就是6至12岁的孩子,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可塑他的未来。小学6年,教师塑造的是成人的雏形,雏形的成败全凭教师一颗心。”霍老先生通过一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好孩子、坏孩子,孩子只有内向和外向之别,没有先进后进之分”。
霍老先生以陶行知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以“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学会乐群,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锻炼”为育人之本,为共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
“不会教的老师”有没有?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时常在报刊上看到教育失败的案例,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才有认定“教师资格”的必要性。无论哪位教师,都曾有“不会教”的经历:老革命也会遇到新问题,比如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不是也有老教师一时“不会教”,闹出“一刻钟自主,一刻钟合作,一刻钟探究”的笑话吗;善于反思的教师,不也经常“觉今是而昨非”吗?
传授知识,催生智慧,教化人生,哪一点不需要教师以毕生的精力加以研究和实践?难怪有人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生的时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承认它的正确性,就是在否定自己:既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什么有那么多“没教好”的学生?说到底我们必须承认那是我们“不会教”!只有敢于面对并主动担起“没教好”的责任,我们才会痛定思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承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教好”的可能性,就是承认学生的发展性,承认每个学生的心田中都有好学向善的的嘉禾,倘若连这一点都要放弃,整个教育就一文不值了。
就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其知识、能力、思想等大都是后天形成的,也就是他人“教”成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每个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都有“教好”的可能性,但由于种种原因,的确有一些学生的学业等综合素质不让人满意,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教好”。
世所公认,“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教好”不等于“教不好”,张老师“没教好”不代表李老师“教不好”。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学业有进步是好,品德有提升是好,能力有增强也是好。所以要想找出一个彻底“没教好”的学生也是比较难的。夸美纽斯打过一个比方:“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博导杨启亮教授当年在中学任教,一学生实在无法听懂,就让他每堂课坚持练字,结果这个学生毕业时便拥有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终身引以为傲,这不是“好”吗?笔者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要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可以叫做“变好”。当然,我们还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好上加好”。
教育承担着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新文化的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只有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信念和追求,我们才能永不满足,绝不放弃,?“教好”所有的学生。

如何看待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话不知道谁说的。可能是断章取义。我们直接看结果,学生学不好,老师会少根毛吗?所以学生要自觉看清环境,没有人会为他们学不好买单,学不好受害人是自己。当然一个好的老师可能会让大部分学生喜欢上学习,增加兴趣。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的出处?

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出自中国教育家陈鹤琴之口。陈鹤琴是何人?考虑到某些读者对此人陌生,先对其进行简介:
 陈鹤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892年3月5日出生。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人。6岁丧父,8岁入私塾,15岁由姐夫资助入杭州蕙兰中学。1911年2月(清宣统三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年改名清华大学)。1914年(民国3年)8月毕业。同年考取公费(“庚款”)留学美国,与陶行知同行,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对从事农村普通教育的教师这话对吗?

理论上讲是对的
但是现实是教师精力有限 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好学生的标准并非是成绩好
我认为这个理念下的好学生应该是人格健全 心理健康 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
而传统观念下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不少隐形的问题 只不过被成绩所掩盖
施行这个理念的教学 必须摒弃唯成绩论
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最早出自中国教育家陈鹤琴之口。
要解读原义,必须先理解句中的两个关键词:一是对“好”字的理解,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爱钻研是好,爱劳动也是好。当年陈鹤琴先生虽然没有明说“好”是指那些方面,但他说的这句话中的“好”字,绝对不是单纯指学业成绩,而是指多方面,学生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一点进步,就算“好”。即使指学业成绩,“好”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不一定是统一指标,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一个学生原来考试得60分,现在考了62分,有了2分的提高,我们就说这个学生是“好”的。
二是对“会教”理解。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自己辛勤努力,讲究方法和技能,能使学生在品德、学业成绩、行为习惯、能力或者特长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便是“会教”。否则一味强调学生间差异和家庭、社会因素,不去想办法促使学生某些方面进步,这就是不“会教”的老师。我们正是从“好”“会教”这两个关键词意义上考虑,就能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原本意义。

如何理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

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师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

教师观 1、“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用教育心理学观点加以论述。

"没有教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辩析

试问:没有抓不住的罪犯,只有抓不住罪犯的警察.
没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只有不想上大学的学生。
没有亏损的企业,只有亏损的领导。
没有不会作的题,只有不会出题的命题人
没有打不赢的战争,只有不会指挥的指战员
没有不会游泳的人,只有淹死人的水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随地吐痰的低素质的人,只有抓不住吐痰人的老太太
没有随地吐痰的低素质的人,只有满大街的痰迹
没有杀人的罪犯,只有被杀的死人
对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国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的座右铭。 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此话不仅地方上的领导讲,报刊杂志上的专家也这么讲。只要一开大会,局长们腆着肚子,动辄就拿这句话训斥校长们;只要一开小会,校长们耸着肩膀,同样会拿这句话训斥教师们。一时间,似乎整个社会有一种不成文的共识:学生有问题,教师就一定有问题。在这种氛围中,教师有嘴难伸,有理难辩,你说冤不冤?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本来就是提法是片面的,就是个假命题,它是教育万能论的另类说法。教育主管部门绝对不会误读,心知肚明。但用这句话管教师,却很简单管用。于是乎谎言说了万遍竟也成真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这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么依此推理,是不是可以说:没有不好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不好的国民,只有不好的官员;没有不好的官员,只有不好的管不好所有官员的人;没有打不赢的官司,只有不会打的律师;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感化不了的敌人,只有不会感化的军官……结论:中国全笨蛋,只有学生好。 我们不能否认, 学生能否教好,跟教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素质差的教师,教不出好的学生,这是用不着怀疑的。但作为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谁没有事业心?谁没有责任感?谁不想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可以肯定,没有哪个教师会教学生去杀人放火吧,去教学生违背社会公德吧。绝大部分教师像父母关爱孩子那样关爱学生,像医生爱护病人那样爱护学生。即使一名最优秀的教师,带一个最优秀的班集体,也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是优秀的。正如十个手指有长短一样,人也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再者说了,这个“好”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在以考试为人才选拔主要方式的社会中,是不是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才能称之为“好”呢?若教育是万能的话,警察和监狱是用来干什么的,别忘了,总统是从学校出来的,同样罪犯也是从学校出来的!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是我辈景仰的大教育家。“有教无类”,说明他招收的学生不分贵贱,来自各个阶层;“诲人不倦”,说明他的教学态度极为认真,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因材施教”,说明他的教育思想已是很先进,即使是在当今也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所教的三千弟子,贤人也只有七十二;也曾屡屡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不是贤人的呢,也许有没有教好的学生吧!圣人都如此,何况吾辈凡夫俗子乎?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信息垃圾泛滥、社会思潮不断翻新、人们信仰出现危机的年代里,诸多的条条框框对于教师的限制已经明显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强烈反差,加之“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好人不常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等思维观念的存在,老师现在已从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群体。现在的孩子个性都很强,家长一般都宠着,社会意淫泛滥成灾,在这种没有强力的外部因素制约的情况下,初高中的学生自制力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又不具有批评和控制的权利,学生的成绩什么能够上得去?学生的德行怎么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炼与强化?洋思中学作为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们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口号,高举新课程改革的大旗,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该校这种说法的赞赏者也仅仅约占20%,持否定态度却达40%以上。有人认为,洋思是全封闭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间极少数顽劣生背井离乡,离开了执横抖狠的环境,加上教师“人盯人”战术,这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都是可能的,但要人人都“学好”也很难。倘学校能将极少数顽劣的“害群之马”教好,那还用得着我们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忧心如焚么?还需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三番五次地呼吁:办工读学校与加强少管所么?理念片面,模式机械!依靠对教师采用“非人本管理”和金钱重奖,可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持久很难!所以,“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说这些话的所谓领导们、专家们,主观愿望是好的,无非是要激励教师们努力把学生教育好,但他们高高在上,已长期脱离了教育的第一线,对现实中的教育并不完全了解,或许他们下去转悠过,看到的只是“做秀”后的表象,所以说出这些脱离实际的外行话,或说是极端的话。事实上,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绝对,就不符合辩证法。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提法,跟当年“两个凡是”的提法的错误是一样,既片面,又极端。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特别是在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性。只要提到这句话,没有教师不反感的。世界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的,人也是多元的。领导们、专家们,生活是真实的,艺术是美好的。
但生活不是艺术。如果一味地把教育当作小说去创作,用几句华丽的辞藻去作作报告是可以的,但用之实实在在的教育,那可是万万行不通的。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示十二万分的敬意;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究竟是在讹诈教师?还是在自欺欺人?
现在中国的教育面对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时代不同,一代人一代物啊. 80年代的学生那是相当的自觉. 90年代的学生那是比较自觉. 新世纪的学生那是相当的麻烦. 教育方法虽在革新,但是速度远远比不上学生的"革新" 以前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现在拿来对学生是没用. 万事万物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句话太绝对了,毫无回旋之余地. 我们只能这样理解了,这是教师的终极目标. 就像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是:"建立共产主义国家."是一样的,这个过程你不知道要打拼多少年. 路漫漫兮其修远......
这些是复制的,下面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有人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他成为品学兼优的一套方法,这句话的赞成,说的 很对。但是老师不是神,一个班里有多少人,问题学生又有多少个,如果老师真的可以给每个问题学生制定一套适合他们的方式也可以,老师得深入了解他,得和他沟通,了解不透彻往往会适得其反。一个深入了解和一个沟通需要多少时间你知道吗?···每个环节需要多长时间,多少个问题学生,自己算算需要多长时间,利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把多少个中差等生教成优秀生。老师是纵观全局的,老师不是为某一个家长的孩子而生的。你们知道老师要教好一个问题生得费多大的精力吗?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说句不好听的,这是典型的为了一棵歪脖树放弃整片大森林。家长多少年,只教一两个孩子,还教育不好,让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育好,我觉得希望不大。学生要升学,再换老师,老师又得去深入了解他···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与“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这两句话并不矛盾,两句话角度不同。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说的是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他自己的教育方式,有的时候教不好只能是教育方式不正确。
“教育不是万能的”说的是有些东西还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比如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之类。

怎么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每个人小时候的可塑性很强,但因个性爱好不同,相同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都提得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于是,"因材施教"便成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
打个比喻,面对一个看不起差生的老师,差生就只有永远差下去.但如果老师重视学生的才能而不只是成绩,将其培养让其发展,差生也可能在学习领域以外的地方取得成绩,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也能通过学生对老师建立的信任引导他学习.
因应每个人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更好地发掘他的能力.不管是学习上还是为人处事上都一样.反之,一个天才最终也可能因为没被发现其天才而最终只能做一个普通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