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内蒙古托克托县新闻 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兴衰的历史

火烧 2022-08-31 14:42:41 1188
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兴衰的历史 早听人们说:“先有河口镇,后有托县城”。电视连续剧《黄河人》向人们诉说了河口镇在中国内河航运史上曾发挥过的重要作用。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亲临一睹古镇风采。河口镇位于内

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兴衰的历史  

早听人们说:“先有河口镇,后有托县城”。

电视连续剧《黄河人》向人们诉说了河口镇在中国内河航运史上曾发挥过的重要作用。

内蒙古托克托县新闻 内蒙古托克托河口镇兴衰的历史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幸亲临一睹古镇风采。

河口镇位于内蒙古托克托县南境,黄河北岸,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

黄河经河套达土默川,浩浩荡荡千余里一路向东,来到这里后渐次蜿蜒向南,成为晋陕间的界河,由于水势平缓,河面宽阔适于船舶行驶,内地商贾,尤其是秦晋两省的商人,利用这条“黄金水道”将边塞草原人们需要的食物、布匹、茶叶及各种用品运载过来,再将这里的牲畜、皮毛等十特产品运回内地,每日河面上大小船只来来往往,途中自然形成一些供商人和船工们停歇和进行交易的处所,在内蒙古境内诸如河套磴口县、包头城东南的蹬口等。

而河口恰在这两千多里航运河道的中段,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黄河中游颇享盛名的水旱码头,一些有眼光的山西商人便在这里置地建房,由行商而为坐商,河口镇的规模日渐扩大。

官府看好这样的地面,便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征收赋税,后来发展成县级行政衙门(这个衙门后来才迁到现在的托克托县城),河口镇形成空前繁荣的景象。

当时这里街道繁华店铺林立,镇上人们“靠水吃水”,感恩于养育他们的黄河,为祈求平安幸福,便在咸丰年间建起一座龙王庙,庙中住持管理着徒子徒孙若干僧人,香火很是旺盛。

有个“双和店”老板叫贾子萤,是山西榆次人,他联络广合店薛老板、晋益恒吴老板几个商号,在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从太原府太谷县请来“聚德隆”金火匠人,铸造了两根三丈六尺高的铁旗杆,竖立在龙王庙门前,这旗杆造型壮美.做工精细,每根旗杆中段一条巨大的蟠龙,上面镂空的斗方四面共有八条小龙。

下面一副工整的楷书对联:“海晏河清威灵著绩,风调雨顺亿兆蒙休”,颂扬着“黄河龙王”的功德,企盼着世代人的安康。

谁知一百多年后中国搞起了文化大革命,龙王庙被全部拆毁,那两根铁旗杆据说用铲车都没有铲断,如今成为县级的重点文物。

管理文物的是一位六十六岁的周姓老汉,老人向我们讲述了这对铁旗杆的来历,还朗诵了一段流传了百余年的民谣:

一对对石狮子门前站 一对对虎钗(即兽头门环)把门看

开开山门就把那旗杆看 生铁旗杆十八条龙

南到黄河一澄清 北到阴山归化城

双和店财主榆次人 山西大原请匠人

正月里动工七月里成 旗杆顶顶蜂窝铜

铁翘板 四方墩 一对花瓶往上行

八骏马 四斗方 绫罗斗 做了个精

八扇大门没耳子钟 两面挂的四个铃

两根旗杆八个锋 风一刮 响连城

顶如北京的景阳钟……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沧桑,原先距龙王庙近在咫尺的黄河已南迁数华里。

当年规模宏大的龙王庙早已荡然无存,只有这对黑亮亮的铁旗杆仍然顽强地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黄河滩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