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五胡乱华死了多少人? 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能讲_五胡乱华那么惨烈 为什么汉族没有被灭族

火烧 2022-09-28 15:02:14 1052
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能讲_五胡乱华那么惨烈 为什么汉族没有被灭族 五胡乱华那么惨烈 为什么汉族没有被灭族经历了五胡灭华之后,汉族没有被灭族的原因是:1.中原汉族的不断抵抗2.南下民族不适合在北方生活,习俗

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能讲_五胡乱华那么惨烈 为什么汉族没有被灭族  

五胡乱华那么惨烈 为什么汉族没有被灭族

经历了五胡灭华之后,汉族没有被灭族的原因是:

1.中原汉族的不断抵抗

2.南下民族不适合在北方生活,习俗气候等方面多又不适

3.南下民族政权不稳定

4.冉闵天王的杀胡令(五胡乱华之时,当创造古中国文明的人们面对相似的窘境时,有一个冉闵站了出来,他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号令所到,民皆响应,汉军威武,胡寇散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免于重蹈他人覆辙,中华文明的主体得以延绵。)

5.汉族的顽强抵抗精神

扩展资料:

关于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能讲?

因为五胡乱华的历史过于血腥

五胡乱华是发生在西晋末年的胡人入侵中原地区,使得中原地区的汉人不得不迁徙到南方,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汉民族的一场巨大的灾难。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从西晋灭亡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为止。

五胡乱华主要指的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在西晋末年国势式微的时候,在南方建立起的非汉族的政权,后趁八王之乱之时大举入侵中原,大肆屠杀汉人。五胡乱华也被称为永嘉之乱。

在五胡乱华时期,胡人的铁骑踏遍中原,与此同时,五胡开始大肆屠杀中原汉人。其中最为恐怖的就是羯族,羯族曾公然宣称可以随意屠杀汉族人,甚至于羯族晚上奸淫汉族妇女,白天则吃女人.

五胡乱华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汉族几近灭族的一页,五胡乱华代表的民族的征战,现在我国讲求的各民族的合作,所以对于五胡乱华的历史基本都是一带而过,也是因为五胡乱华的历史过于血腥。

为什么不拍五胡乱华

1、现在讲究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那个时代的主题是战争和民族屠杀,拍出来不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

2、那时我们中原王朝没有英雄般的帝王将相,不符合现在审美观念。仅有的祖逖、刘琨、桓玄、冉闵等英雄都是失败者,甚至还不如岳飞,没有对历史进程产生过多影响。那个年代,汉人王朝偏居一隅,石勒、苻坚、慕容垂、拓跋焘、孝文帝拓跋宏才是主角。

3、不排除近期胡编乱造些如陆贞传奇之类的烂片,把一个祸国殃民的人塑造成圣母,把一个变态的北齐王朝塑造成盛世。也许不久后我们看到中流击楫的祖逖深陷感情纠葛,武悼天王冉闵变成霸王别姬,慕容垂与拓跋珪抢女人大战,桓温为娶妻造反,刘琨祖逖闻鸡起舞为了取悦某美女之类的肥皂剧、脑残剧。

商朝人种不是汉人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能讲汉人对色目人的

谁跟你说的

就去揍它

通过对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目前已经可以肯定的是,龙山文化的居民,其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在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古代中原人。单独看O3,各地汉族中至少60%-70%来自龙山文化,对比2004年的《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一文的数据,我们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国各地的汉族,从东北到广东,从东南的客家到西北兰州,其主体就和5000年的古代中原人无异,今天的汉族,就是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后代,在汉族中父系的O3一直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5000年一直没有变化。龙山文化,尤其是庙底沟遗址,带有漂亮的玫瑰花图案的黑陶,被认为是和“华—花”部落有关,而对光明的崇拜是这个部族的特征,被认为是古代华夏族的祖先源头。现在各个汉藏语支系中,一般“hu”“gu”“hua”“gua”“hao”等词根都有光明的意思,比如苗语的gua,畲语的hu,汉语的hao(昊、皓),藏语的gu,无不具有光明、光华的含义,龙山文化,被认为是汉族人的祖先华夏族部落的文化,而对陶寺遗址的确认,也支持了这种说法。古DNA也告诉我们,所谓中国文化西来也是不可信的,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当地居民创造的。

为什么“五胡乱华”没有发生在厮杀百年的三国时期,却发生在统一了的西晋时期?

“五胡乱华”的主要原因是西晋皇帝司马炎大力削弱州郡武装力量,造成国土无军队驻守造成的。而三国时期的北方是曹操的地盘,军事力量强大,曹魏其实承担着三国时期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责任。

晋朝失败是在于“八王之乱”,民心已失了,内耗导致国力衰落,而在腐败的环境下,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为朝廷提供合格的人才。

匈奴、羌、羯、鲜卑等族已经进入山西,甚至长安附近,北方的屏障已经没有了,游牧民族的力量处于上升期,而晋朝因为自身原因,军事力量薄弱,已经无力阻挡各个少数民族。

曹操平定北方之后,掌控的北方中原地区便少有战乱,民生安定,军事力量强大,是北方少数民族无力抗衡的。

三国时期的只要战争区域主要在南方和西北方,曹魏其实承担着三国时期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责任。

1、五胡乱华,是中国西晋时期北边众多游牧民族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趁西晋八王之乱期间衰弱之际陆续建立非汉族国家而造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2、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从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续16年。

3、曹操统一北方之战,是指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战争。

4、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五胡乱华死了多少人? 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能讲_五胡乱华那么惨烈 为什么汉族没有被灭族

为什么历史书不能正视历史,只讲民族融合不讲五胡乱华

历史和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受政治影响的,而政治从来都是有侧重的,它的内核是“和”,也就是治下平稳中发展,五胡乱华等在网上都是能找到的,但是主流思潮不会刻意提起,当然,也不会允许大肆宣扬这种容易造成社会dl东西(请参考地域黑),一方面这种历史仇恨会在形成是非观念的孩童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而求同存异才是领导人应有的眼力和气魄,另一方面,你确定你是汉人吗?汉服你懂否?汉乐你知否?汉文化、礼仪和精神你又继承了多少?随着时代的发展,华夏各个民族之间的区分都在不断的淡化,这是民族的融合,大势所趋,不管你是汉族,回族还是维吾尔族,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都是中国人,华人,即使国内有划分,那也只是穷人和富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然不能仅仅局限于胡汉之争,这样的眼光和器量绝对不应该是一个领导乃至于新时代国人应有的。

转自知乎网友 。 天上掉下个侯哥哥

为什么五胡乱华没有在战国时期发生

战国时期虽然中国很乱,但是对付外族实力绰绰有余,秦国就不用说了,战国时秦国实力最强,什么义渠之类的游牧民族都不是对手。赵国李牧戍边多年,也是相当厉害。当时是秦,赵,燕占外族土地。但是在晋朝就不一样了。国家腐败,制度上出现了很大问题。晋朝时边境有许多游牧民族投奔,在民族问题大政方针错误。

为什么历史上对五胡乱华都是一笔带过,难得是因为这段

历史书上讲起五胡乱华,从来都是一笔带过的。那么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能讲呢,因为五胡乱华时期就是整个汉民族的噩梦,整个中原沦陷,整个华夏民族,差一点点就不复存在的。所以五胡乱华对于中国人来说,自然是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比二战时的日本入侵还要恐怖…..

如果说晋朝是中国史上最黑暗的朝代,那么晋朝灭亡后的五胡乱华时期,则是整个汉民族最为黑暗的噩梦时期了。当时因为西晋的不稳定,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而这个时候胡人也趁机开始了动乱。这段时期,华夏民族可以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

从4世纪初西晋战乱,到5世纪初东晋灭亡,在一百余年中,以匈奴、羯族、氐族、鲜卑和羌族五个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中国北部先后建立了十多个政权,称王称帝,并不时与偏安南方的东晋王朝交战。五胡乱华造成中国大地尤其是北方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给经济文化造成了极大摧残。

那么五胡乱华为什么不能讲呢,因为深究下去,就成了民族矛盾了。五胡乱华颠覆了整个中原,汉族人被驱逐到其他地方,这持续了整整300多年的动力,几乎平均11年便有一次朝代更替,成为秦以后中国古代分裂时间最长、动乱频率最高的历史时期。因此,常被史学家称之为”乱世“。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西晋“八王之乱”,胡人趁乱反晋。西晋灭亡后,出于避乱,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南渡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五胡乱华,请简单讲一下啊

  “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当时,鲜卑、匈奴、羯、氏、羌先后统治中原地区(人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华”)。胡人即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尽管文化较为落后,但军事力量很强。因西晋王朝腐朽,被他们打进中原,并赶走西晋统治者。“胡人”主宰中原,给中原地区带来了很大的混乱。由于以前汉族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依孔子的学说作根据,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而胡人却不来这一套,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说话、办事是没有任何礼法为根据。因而,汉人把乱说和没有根据的说话,称之为“胡说”;这样,把乱闹、没有原则的闹事叫做“胡闹”。

  “五胡乱中华”也叫“五胡闹中华”。在“乱”字之前加上一个“胡”字,称为“胡乱”。“胡乱”者,胡人之乱也;“胡说”者,胡人之说也。后来人们用“胡说”来泛指没有根据的言论。

  五胡的历史:

  304年,巴氐李雄建立成汉帝国,五胡史正式开始计时。

  316年,西晋灭亡,东晋开始。

  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十六国结束。

  其时,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北对峙,南北朝开始。

  589年,继承北方霸业的隋帝国大军扫荡江南故陈帝国残余势力。江南、岭南诸州郡归降隋帝国,陈帝国灭亡。

  至此,北朝并吞南朝,南北朝结束,隋帝杨坚统一中国。

  大随帝国正式开始,五胡史结束。

  从304年到589年,将近300年的历史里,基本上一直是少数民族占据北方,汉族占据南方,最终的结果北方征服了南方。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纵观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实在和三国时期的祸根深种有莫大关系。

  156年时候,即东汉永寿二年,中国人口大约是5649万,但是到280年,即晋太康元年,中国人口1616万,人口骤减3000多万。

  站在西晋的角度看,东汉末年的大动乱是致命打击的开始。

  东汉末年,戚宦纷争、党锢之祸本已使政局极端动荡不安,而严重的土地兼并令使得贫者无立锥之地,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绝境。再加上各地水、旱、蝗、风、瘟疫等天灾连绵不断,以致流民暴动时有发生。

  《后汉书.桓帝纪》载“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

  董卓当权时期,已经是“人相食啖,白骨盈积,残骸余肉,臭秽道路”的局面。

  《魏书.宣武帝本纪》载“四州大饥,民死二十万余口”。

  西晋初年傅咸上书中说:“户口比汉十分之一”。

  《晋书.食货志》载“晋末……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七哀诗》中对汉末现实有真实写照。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一代枭雄曹操,也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

  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东汉末年的大战乱几乎使整个社会毁灭,而被破坏的大多是中原富庶地区,相反对少数民族的杀伤力没有那么大。

  这个时候,少数民族已经迁入中原地带,南匈奴附汉之后大量内迁,史载“匈奴五千余落入居朔方诸郡,与汉人杂处。”,“落”的意思是户,每户以五口计,五千余落就有二、三万人之多。这样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到西晋时期,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入驻中原。

  甚至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出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占到总人口的50%以上比例。

  汉族人口比例急剧下降,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上升,中原地区民族构成发生变化,自然就会产生民族融合的问题,这也是五胡十六国成因的一个关键问题。

  然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问题是,民族矛盾也逐渐尖锐对立起来。

  看看那时候的汉人是怎样对待少数民族的吧。

  为了解决劳动力减少的问题,统治者开始有意识的引进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入塞,充当劳动力。

  魏晋末年太原诸郡“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

  西晋初年(公元265年——287年),就先后有几十万少数民族入塞。他们大量沦为世家豪门的佃客。晋初江统在《徙戎论》中说:“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其时关中戎狄有四百万人口,可见比例惊人。而且他们大都是沦为奴隶的命运。

  这么多少数民族是怎么到关中的呢?

  三国时期,中原的统治者们对少数民族是压迫和利用,这个时期更是积累了深重的民族矛盾。

  回顾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其中提到过“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西和诸戎”,实质上就是和西北地区的氐,羌交好,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对马超的利用上。

  马超之父马腾的母亲是羌女,而且马腾将军长期在氐羌的聚居区内驻屯,所以马超家族在氐、羌很有威信。

  马超曾经数次起兵攻击曹操,有“兴国氐王阿贵,百顷,氐王(杨)千万各有部落万余,从马超为乱。”

  “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

  蜀汉拉拢马超后,蜀军北伐,就有氐酋雷定等统率七部万余部落响应。此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都把氐、羌作为其伐魏的补充力量。

  如果说蜀汉对氐、羌是利用的关系,魏国就是赤裸裸的掠夺和强行迁居了。

  马超战败后,曹操“分徙其前后两端者,置扶风,美阳,今之安夷,抚夷二部抚军所典是也。其守善,分留天水,南安界,今之广魏郡所守是也。”

  刘备夺取汉中后,曹操“以武都孤远,欲移之,恐吏民恋土。杨阜威信素著,前后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徙郡小槐里,百姓镪负而随之。”

  “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遂讨羌迷当等,安抚柔氐三千余落,拔徙以实关中。”

  可以看到,曹操失去汉中后,是以关中为基地对抗蜀汉,但是关中历经董卓、李催等人长期的破坏,早已变成一片废墟,要恢复汉中昔日的荣光,要使汉中承当起对抗蜀汉的总基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长期的建设,而这个时候的关中人口锐减,一时之间根本无法找到这么多苦力,于是魏国从迁徙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关中。

  可想而知,这样的强行迁徙对少数民族是十分残酷的。

  这些少数民族的命运大概也和近代被贩卖到美洲的黑奴一样悲惨吧。只是汉人正统的史学家对这点一直记载很少,或许是不愿,或许是不屑,或许是不敢。今天我们只能靠史学家们不经意间遗留下来片言半字来猜测他们的处境了。

  244年,魏国伐蜀的时候。

  “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

  那时少数民族已经被强行迁徙于关中,并且开始承当起巨大的军费开支了。

  即算是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很少注意到这些少数民族的悲惨命运。纵然是我们今天看三国演义,对少数民族的遭遇一样抱以冷漠的态度。

  我们很容易的把他们当成文化落后、尚未开化的蛮夷,当成可以任意鞭打凌辱、利用玩弄的奴隶。在中原遭遇他们的侵犯时,我们把他们当成为祸中国的灾星,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却不反省自己的原因。

五胡乱华时期到底有多黑暗,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

不光汉人遭受杀戮,各个民族皆是如此。后赵政权后被冉闵攻击,作为报复,羯族同样被屠杀殆尽,最后剩下一万多人投降了东晋,从此羯族灭亡。除了匈奴被迫赶出草原以外,其他族如氐族、羌族等基本上都被消灭殆尽。剩下的鲜卑,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完全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因此后来隋唐皇室都有一定的鲜卑血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