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公和刘邦的故事 刘太公并非首位太上皇,首位太上皇在秦朝的时候已经出现
刘太公并非首位太上皇,首位太上皇在秦朝的时候已经出现
太上皇,皇帝对父亲的尊称。历史上的太上皇屈指可数,太上皇的人数较少,是因为太上皇就是一个虚职,手中完全没有任何大权。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位皇帝肯在不死的时候交出皇权。毕竟皇权在古代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权力。倒有不少皇帝想在皇位上坐无数年,整日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和“吃仙丹”。要说起古代的首位太上皇,估计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其实历史上刘太公并非是首位太上皇,首位太上皇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刘太公
刘邦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登基称帝之后,每隔五天就去栎阳宫跪拜刘太公。久而久之,谁都习以为常,认为子拜父没有什么不妥,忽略了刘邦是一国之君。只有刘太公的家令看出刘邦拜刘太公实为不妥。刘邦身为一国之君,凌驾于世人之上,不应该向任何人下跪,包括他的父亲。刘太公的家令向刘太公说了,刘邦向他下跪的种种不对原因。
《汉书·纪·高帝纪下》: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等到刘邦下次来到栎阳官准备跪拜父亲刘太公时,刘太公拿着扫把示意,刘邦不要再拜了。刘邦,对于刘太公的行为感到迷惑,连忙下车去扶住刘太公。刘太公见刘邦下车之后,对刘邦说,“你身为一国之君,跪拜我恐有不妥”。
示意刘邦的刘太公
刘邦得知父亲的想法之后,在高祖七年五月二十三日向群臣下旨,“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朕平定天下,多亏刘太公教导有方。平定天下之后,诸位都称我为皇帝,忽略了刘太公,未有称号,今日朕下旨,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这一封,让世人都误以为刘太公是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汉书·纪·高帝纪下》: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从此之后刘邦拜见刘太公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因为按道理来说太上皇比皇帝大。所以皇帝跪拜太上皇是理所应当的。

刘邦跪拜太公
首位太上皇秦朝初年,刚平定天下的嬴政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颁布“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政策,也不是抵御匈奴,修筑长城,而是为子孙后代定下拥有万里河山的君主所该有的称号、礼仪。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秦王所该有的称号和礼仪,之前的称号、礼仪全部废除。丞相王绾,延尉李斯等一些大臣,都认为,嬴政现在所拥有的功绩是黄帝,尧帝,少昊等五帝都不及的功绩。自然不能以“帝”称呼。应该以古代“三皇”中最为尊贵的“泰皇”来称呼。嬴政感到不满,觉得去掉泰字留下皇字,然后再和帝字结合更好,百官叫好。从此“皇帝”一称便诞生流传了下来。
嬴政
嬴政身为皇帝,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纵古至秦,从未有一人超越自己。既然自己都身为“千古一人”了,那么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自然不能落后,要不然有失颜面。嬴政觉得逝去的秦庄襄王应称为“太上皇”,称号比皇帝大。
《史记·秦始皇本纪》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百官全部叫好。秦庄襄王在嬴政的置办下,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首位太上皇。
刘邦(109)太上皇(5)太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