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国民党名将录 他是刘邓大军中的悍将,截获的国民党电报说:要找刘邓,就找6纵

火烧 2022-10-15 09:40:02 1065
他是刘邓大军中的悍将,截获的国民党电报说:要找刘邓,就找6纵 红军时代,他在平汉线上追随徐向前三战三捷,使红军一师的实力猛增3倍;抗日战争时期,他与日寇反扫荡作战369次,主动进攻370次,打得敌人心

他是刘邓大军中的悍将,截获的国民党电报说:要找刘邓,就找6纵  

红军时代,他在平汉线上追随徐向前三战三捷,使红军一师的实力猛增3倍;抗日战争时期,他与日寇反扫荡作战369次,主动进攻370次,打得敌人心惊胆战,粉碎了敌人进攻冀南根据地的图谋;解放战争中的鲁西南战役,他在定陶分割围歼了国民党153旅,开创了一个纵队单独全歼敌人一个旅的典范;进军四川,率部4个月内迂回作战7000余里,完成了一次持续时间漫长、规模巨大、距离遥远的连续追击战;抗美援朝,他的部队在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血战43天,成为世界战争奇观……

他,就是凡领受任务,“坚决”不离口的“杜坚决”——开国中将杜义德。

杜义德,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1912年5月16日生。曾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军军长,川南军区司令员、第三兵团第10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2009年9月5日18时3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出身贫苦,想通过革命改变穷人命运

1912年5月16日,杜义德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塔耳乡。与许多革命者一样,杜义德参加革命前,也是贫苦家庭出身。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读了8个月的私塾,八九岁就给地主放牛。14岁时,杜义德到武汉跟人学木匠活,每日拉大锯,兼干家务。师傅姓胡,狠毒刻薄。某日,他不慎锯偏模板,师傅大怒,一拳将其击昏。杜义德饱尝了旧社会徒工的艰辛和痛苦。

他的革命信仰的建立,就起始于这段做工的岁月。那时,他白天干活,晚上就学习《共产党宣言》,通过学习找到了改变穷人受奴役、受压迫命运的真理,选择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底,在黄麻起义军点燃的木兰山地区革命烽火影响下,参加当地农民赤卫军。1929年,他和家乡的100多个赤卫军一起参加了红军,被编入红11军31师4大队。次年转入gcdzg。

“杜坚决”和“王疯子”强渡嘉陵江

1935年3月28日夜晚,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顷刻间,一道道火光划破夜空,在塔子山上,红军的火炮、机枪一同开火,掩护着几十条满载强渡抢滩勇士的木船。尽管江防守敌拼命阻击,但还是被红军出其不意的进攻打昏了头。很快,一部分木船成功登陆,红军占领了滩头阵地。徐向前命令杜义德担任方面军渡江指挥,立即率部架设浮桥,并要求大部队过桥以前,骡马、辎重不得上桥。不一会儿,江面上架起了浮桥,杜义德站在桥边,双眼注视着从桥上有序通过的部队。突然,桥头堵塞了。原来是90师副师长王近山带着一批刚缴获的战马,直插江岸,上桥过江。不料,驮着辎重的两匹战马马蹄卡进了竹头扎的浮桥缝里,很快,行进的部队被堵在了桥上。杜义德迅速冲上桥命令:给我把马推到江里去!岸上却有人在喊:把马留下!这时,两匹马也在桥上顶起了“牛”,战士们怎么也推不动。说时迟,那时快,杜义德举起手枪对着马头连开两枪,两匹战马应声而倒,立即被战士推进了水流湍急的嘉陵江。王近山冲着杜义德大声嚷嚷:这是给总部首长的马你也敢杀?杜义德毫不相让:总指挥命令,不准骡马辎重上桥!正当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吵时,徐向前出现在他俩面前,问明原因后,狠狠地批评了王近山。杜义德这才知道,眼前这位血气方刚的红军指挥员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疯子”王近山,他的脸上露出了憨笑。许多年以后,王近山、杜义德都成为刘邓大军麾下的军政主官、“黄金搭档”。

“保存自己就是一种巨大的胜利”

杜义德作战狠且准,勇且猛,攻如锥,守如钉,尤善夜战,人称“夜老虎”。凡接受作战任务,将军“坚决”不离口,或曰:“坚决执行命令”;或曰:“坚决完成任务”;或曰:“坚决克服困难”;或曰:“坚决消灭敌人”,故有“杜坚决”之绰号。

1941年5月,杜义德被任命为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次年3月又兼任冀南区的地委书记,全面领导分区的抗日斗争。1942年4月29日,日军发动蓄谋已久的“四二九铁壁大合围”,共调集1万余人及大批伪军,将冀南军区第二军分区机关和区党委、行署机关及各部队,压缩到十二里庄一带,且包围圈越来越小,企图彻底摧毁冀南抗日根据地。

各部队紧急突围。然而各个方向都布满了敌人的大量机械化部队。就在最危险的关头,狂风大作,尘沙飞扬,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使天昏地暗,能见度不出十步。八路军将士觉得仿佛一条黄龙从天而降。敌人无法出击,只能在碉堡里胡乱地向外开枪,机枪子弹像旋风一样,在杜义德的耳边擦耳而过。

杜义德率部队成功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在马头镇,部队再次遇到敌人合击,一枚炮弹落在杜义德坐骑边。杜义德反应很快,从马背上一跃而下,战马被炮弹击中,一块弹片扎进杜义德的左大腿内侧,他咬牙拔出弹片,鲜血立即染红了军裤,旁边的战士赶紧用绷带给他包扎。

为了节省有限的弹药,眼看着日伪军越来越近,杜义德一声令下,率先端起刺刀,跃到鬼子面前,大吼一声,刺向敌人的胸口。随即,他从毙命的敌人身上撕下一块布,缠紧身上的伤口,又扑向下一个敌人……在他的带动下,部队硬生生地冲出一道缺口,成功转移。

1942年全年,包括第二军分区在内的冀南部队共进行大小战斗2500余次,平均每天7次;1943年2月里,28天共进行战斗270余次,平均每天9次。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由此可见一斑。

国民党名将录 他是刘邓大军中的悍将,截获的国民党电报说:要找刘邓,就找6纵

杜义德曾说,冀南地处平原,没有大山没有森林也没有湖泊,缺少游击战可以利用的险要地形。“青纱帐”未起或已落的季节,部队开展行动就更加困难。

“在最困难的时候,”杜义德说,“甚至只要能够保存自己就是一种巨大的胜利。”

“这一仗打得好”

身为一代战将,杜义德最大的特点是勇猛,善打硬仗恶仗、善克劲敌悍敌。杜义德曾这样说:“刘邓大军中,最受欣赏的是我们6纵。再艰难的战斗,再强大的敌人,只要6纵出马,准能打下来。”

那时候,dp常说:“6纵就是能打。”正因如此,善打硬仗的6纵也受到了敌人格外的“器重”和关注。千里跃进大别山期间,国民党一份被截获的电报这样说:“要找刘邓,就找6纵。”对此,社义德的解释是:“刘邓跟着6纵,放心。”

在杜义德的记忆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途中的汝河之战,为杜义德将军一生中最紧急、最严峻、最激烈之战。

刘伯承、dp将突破黄河的时机选择在水大流急的6月底。强渡黄河后,他们在盛夏雨季中通过陇海线,穿越黄泛区,又连续渡过涡河、沙河、洪河,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形势越来越艰难。抵达汝河时,危急的战机已经一触即发。

在汝河对面,是蒋介石嫡系的整编85师和64旅;在社义德的后面,紧跟着国民党10多个师的兵力,其中3个师已经逼近到25公里处。此刻,刘伯承、dp正随野战军指挥部与杜义德的6纵相伴而行。一向温儒的刘伯承以少有的坚决语气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采取进攻手段,打开一条通路。要勇、要猛!”dp紧跟着说:“现在没有别的出路,只有坚决打过去。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牺牲打过去!”

这是两名杰出军事家对勇者的期望和要求。此后,“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至理名言,一直铭刻在杜义德的精神和血液里,铭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史册中,成为我军一个战无不胜的法宝。

在刘邓首长的亲自指挥下,杜义德当即传令部队轻装,将带不动的野炮炸毁,将机密文件该烧的烧掉,部队端刺刀,准备血战。18旅旅长肖永银率先带领部队渡河,部队端着刺刀攻击前进,打下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碰上敌人就打,打完又往前冲,迅速杀开一条长约5公里、宽约3公里的血路。另一方面,16旅旅长尤太忠、政委张国传率队渡过浮桥,攻占两处阵地,经反复几次刺刀翻飞的肉搏战,终于巩固住战果。

在杜义德部的掩护下,刘伯承、dp和野战军指挥所顺利渡过汝河,于24日下午到达彭店。战后,向来少言寡语的刘伯承,连连拍着杜义德将军的肩膀说:“这一仗打得好!我们靠坚决的进攻,迫使进攻的敌人变成防御,主动变成被动。打仗就是这样,在关键时候只有勇猛才能战胜敌人!”

做一名勇者,是杜义德毕生的追求和实践。为此,他在战争年代留下了包括鼻翼上的伤疤在内的11道伤口;他的54团在攻打大杨潮时拼得只剩下100余人,上至团长、政委,下至卫生员、炊事员都投入了战斗;他的战士王克勤带领全班战士一天击退敌人40余次进攻,自己却无一伤亡;也正因为如此,他的麾下名将如云,李德生、尤太忠、肖永银等均战史留芳……

勇敢,铸就了杜义德的累累战功和不朽勋业。

本文系祖国网据历史资料综合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