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美国属于欧洲吗 美国对美洲影响

火烧 2021-07-11 00:47:19 1078
美国对美洲影响 美国对美洲影响   文/刘仰  要说清楚美国对于美洲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这个系列文章里,只能以海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美国在1776年独立的时候,对于美洲其他殖民地的影响,积

美国对美洲影响   

 美国对美洲影响 

  文/刘仰

  要说清楚美国对于美洲的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在这个系列文章里,只能以海地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美国属于欧洲吗 美国对美洲影响

  美国在1776年独立的时候,对于美洲其他殖民地的影响,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它也成为后来很多殖民地国家独立的榜样和参照。到了1822年,美洲殖民地纷纷开始摆脱西班牙的统治,要求独立的时候,美国发表了一个著名的《门罗宣言》,这一宣言对于美洲国家产生了几种微妙的影响。我们首先要看一下《门罗宣言》的历史背景。

  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出现了一个拿破仑。拿破仑对于欧洲各国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拿破仑也陶醉于专制的皇帝威严,另一方面,拿破仑对于欧洲古老的各国王室和贵族来说,确实是“小人造反”,“贱民作乱”,因此,当欧洲各专制国家联合起来,扑灭了拿破仑的嚣张气焰后,为了防止法国大革命的“小人暴乱”再次重演,欧洲几个重要的专制国家组织了“神圣同盟”。发起者是俄国沙皇、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他们标榜自己是上帝统治下一个大家庭的三个分支。不久之后,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神圣同盟”。这个同盟当时的主要目标就是镇压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时企图镇压在美洲风起云涌的殖民地独立运动。在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上帝的嘴脸。

  英国没有参加“神圣同盟”,与它的岛国地理位置有关。英国从拿破仑之后就明确了自己的外交方针:让欧洲大陆国家勾心斗角,互相消耗,使得没有一个欧洲大陆国家能够一枝独秀,从而保证英国的地位。因此,为了抗衡“神圣同盟”,英国拉上了关系较为密切的美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822年3月,当时的美国总统门罗在国会发表演讲,提出了著名的《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支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美国很快承认了几个宣布独立的美洲殖民地国家。但是,在前面的文章里提到过,《门罗宣言》并没有支持废除奴隶制,而且还埋下了一个长远的伏笔:它反对一切欧洲势力干涉美洲。就当时而言,这个《宣言》对于短期内阻止“神圣同盟”干涉美洲独立运动起到一定的作用;从中期效果来看,它对于英国在西班牙之后进入美洲也有一定的制约;从长期来看,它为美国日后自己干涉美洲提供了基础。现在人们常说,美国是把美洲国家当作自己的后花园,其实就是从《门罗宣言》开始的。因此,英美联合反对“神圣同盟”,美国发表《门罗宣言》,并不能完全从反帝、反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角度来理解,而是一种国际利益角逐的需要。

  反对“神圣同盟”干涉美洲殖民地国家,并不排除英美自己直接干涉。英国与阿根廷直到现在还因为马岛而积怨未消,源头就是当年英国进军阿根廷后留下的后遗症。美国力图排除欧洲国家对美洲的干涉,自己却先后支持了很多独裁者。美国在美洲国家的所作所为,只有一个标准:是否对美国有利,独裁还是民主,无关紧要。当然,1822年的时候,美国的整体实力还有限,因此,《门罗宣言》的短期效果比较容易显露,直到进入20世纪,《门罗宣言》的长期效益终于发挥影响,美洲国家也渐渐看清了美国的真实意图。所以,当今美洲各地才会不断出现反美的国家和声音。

  以海地为例,1915年,美国出兵占领海地。这个时机掌握得非常巧妙,当时正是欧洲各国开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毫无国际法依据地占领海地,几乎没有遇到欧洲国家的任何阻碍。美国为何要占领海地呢?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经提到,海地独立后,由于欧洲列强的压制和制裁,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在欧洲国家中,德国崛起较晚。德国为了获得更多的海外势力,许诺给海地比英美等国更加优厚的条件,从而使德国在海地得以发展自己的势力。在这样一个游戏中,我们如果区分英美是民主自由国家,德国是独裁国家,那是毫无意义的。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利益。美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趁着海地内乱的机会,以保护美国侨民为由,出兵占领了海地。

  海地在美国军队的看护下,选出了一位美国认可的总统。在美国监督下,海地还制定了新的《宪法》,这个海地新宪法以美国《宪法》为蓝本,海地似乎进入了一个真正民主的年代。但是,海地的命脉,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海关,被置于美国的监管之下。同时,海地的整个财政和警察队伍也在美国的掌控之下。美国出兵占领海地,是门罗主义把美洲当作美国后花园的一次赤裸裸的表演。

  美国占领海地将近20年,1934年,美军撤离海地。如果我们对照当今美国军队占领伊拉克的情景,就能更好地理解当年美军对海地的占领。海地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并有着强烈的反抗白人统治的传统。因此,在美军占领期间,海底多次爆发起义(不是像伊拉克那样的恐怖活动)。1934年,由于欧洲局势处于大战前的平静,欧洲强国开始关注美国在海地的军事占领,加上海地不愿屈服的反抗,民主党人罗斯福总统调整了强硬的门罗主义,将对美洲国家的政策定义为“睦邻政策”,美国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撤出了海地。

  美国撤出海地后不久,由美国支持的海地总统,维持了一段时期的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地与美国合作密切,成为橡胶等战略物资的生产地。珍珠港事件后,海地跟随美国向日本宣战,还跟着美国向德国、意大利宣战。二战之后,海地也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在这一时期,海地虽然名义上还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形同美国的殖民地。这种情况导致海地社会上层与基层的矛盾,表面的繁荣与发展,没有给海地普通百姓带来好处。因此,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海地接连发生政变。这些政变有的是从海地自身利益出发,有些是美国操纵的代理人。1957年,杜瓦利埃父子开始了在海地29年的独裁统治。

 

  那么,美国在与海地紧密合作期间,究竟是如何激化了海地的国内矛盾,导致海地推翻美国的代理人,重新回到以前抗拒白人的老路上?下次接着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