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什么决定世界观 預告 · 在線展覽 | 看花是種世界觀——博物學考察記

火烧 2022-03-28 04:01:51 1025
預告 · 在線展覽 看花是種世界觀——博物學考察記 為因應疫情防控形勢,「文研展覽」自3月起,從展廳躍然至屏幕,讀者可以通過文研院微信公眾號和網站,瀏覽豐富的展品資料,了解其蘊含的故事與歷史,收穫一份

預告 · 在線展覽 | 看花是種世界觀——博物學考察記  

什么决定世界观 預告 · 在線展覽 | 看花是種世界觀——博物學考察記
為因應疫情防控形勢,「文研展覽」自3月起,從展廳躍然至屏幕,讀者可以通過文研院微信公眾號和網站,瀏覽豐富的展品資料,了解其蘊含的故事與歷史,收穫一份獨特的觀展體驗。上月推出的「袁復禮藏西北科考團攝影·新疆」專題展,再次將「中國西北科考團」這一學人群體帶回到公眾視野。他們用腳步丈量著中國廣袤的西北土地,變幻無窮的自然風貌,在其親臨其境的生活中俯拾即是。可以說,長達八年的考察也是一次觸摸自然、認識自然的過程。
「結束」了野外科考的漫漫征途,我們邀請大家再次啟程,一同趕赴一場與花草的約會。自今日起,文研院公眾號和網站正式推出由北大哲學系劉華傑教授擔任學術主持的「看花是種世界觀——博物學考察記線上展覽」。本次展覽中,北大「博物君」劉華傑教授將與我們一起探索神秘的夏威夷,領略雲南勐海的多彩風貌,再踏上北國吉林豐饒的土地,最後回到北京、回到北大燕園,認識那些我們熟悉卻又不熟知的植物。希望此次「足不出戶」的自然之旅,能夠讓我們通過觀察日常的生活世界,感受自然之美,在與大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理解自然規律。對自然懷抱驚奇,對生命保持敬畏,博物自在!
劉華傑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線上展覽「看花是種世界觀」學術主持人
「看花是種世界觀」是作家半夏構造的一個句子,準確說是那位雲南作家半夏。我不開中藥鋪,卻認識三個半夏。一位是河北的男半夏(新生活四公子之一),一位是雲南的女半夏(《與蟲在野》作者),還有天南星科植物半夏。後者北京大學校園就有,北京西山上更是多得很。
半夏說,「看花是種世界觀」中的「種」字有兩種讀法,也表示兩種不同的意思。一是作量詞用,讀zhǒng;二是做動詞用
讀zhòng。她用這樣一個標題作為採訪我的一本小書的書名,可謂用了心思,不過,似乎也給人一種印象:企圖把看花這般「頗低俗」的活動與「挺高雅」的哲學系扯上一點聯繫。一種世界觀,不管正確與否,也是世界觀;種下世界觀,不管種得多深,當然還是世界觀。哲學與花朵屬於完全不同的世界,兩者有沒有聯繫?自然是有的,如濂溪愛蓮、佛陀拈花。論孰高孰低,也無定論。哲學不著調時,也難稱高雅。只是在統計意義上,在預設配置中,哲學借了亞里士多德、老子、康德、馬克思等前輩的力,沾了思想、智慧的光。
不過,對於多數人,包括我自己,沒必要拔高、故作深沉。首先,看花是一種好玩的活動。何謂好玩?有趣,自娛自樂。看花既能鍛煉身體,還能增長見識。花有許多,百花千花萬花不止,看了一種想看第二種,而且可以喜新不厭舊。
看花會上癮,這跟購物、打麻將、攀岩、炒股能上癮一樣,各有千秋。我不好特別誇獎看花的好處。先說負面吧。其壞處是佔用時間,大把的時間,有多少時間都不嫌多。也會因此花些錢,這個倒不重要,至少我不會傾家蕩產去看花。花1000美元去看一種花,確有其事,只是偶爾。看花,是我個人的一項業餘愛好而已。做為一個正常人,除了工作,生活中露臉的事、不良嗜好和愛好總得佔一樣吧。曾有意鍛煉過喝酒,後來發現實在缺乏天賦,每當聚會舉杯就有點發怵,遂編出「三個一般」:「一般不喝酒、不和一般的人喝酒、不喝一般的酒」,不是酒桌境界高,只是給自己找個台階下而已,實際上是沒底氣。多年試下來,唯小時候就實踐過的看花識草還算適合自身,也算與植物有緣。我上小學前,家住東北長白山的一個山溝里,有一天家裡來了一個中草藥調查小隊。他們邊喝著水,邊擺弄著一株大葉柴胡,好像在說這東西不好找。作為小屁孩的我,在一旁聽著,插嘴道「山上有的是」,大人們根本不相信。不出10分鐘我就抱了一大抱回來,有幾十株,用手剛拔下來的,沒挖根只採了莖葉。專家們一看,果然是大葉柴胡。其實在這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它叫什麼,更不知道傘形科。這大概算是免費認識了一種鄉土植物吧。後來,在父親的指導下,根據家裡的一本《赤腳醫生手冊》,認識了身邊的許多中草藥。後來,讀書耽誤了看花。從小學到博士,僅在極特殊時候看一眼植物,只有到了我博士畢業,當了老師,才重拾兒時的愛好,一發而不可收拾。
看花,不是字面上的只看花。它包含觀看整個一株植物、不同時期的一株植物、各種植物,由喜愛其形態而了解其名字,「命名與相知」又是相伴的,進而了解它的解剖結構、分布、演化、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等。看花、看石頭、觀星、觀鳥是差不多的活動,都不限限於觀察具體的對象,還要順便考察其周邊、與其他事物的關聯。
看花是一種博物活動,這是我很久以後才搞明白的事。「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不僅巫師能為、科學家能為,老百姓也能為。讀大學時,發現達爾文、徐霞客、丁文江、王世襄、馬未都是博物的好榜樣。工作後又發現亞里士多德、塞奧弗拉斯特、盧梭、懷特、歌德、梭羅、利奧波德是博物學家,而且他們的博物活動與某種哲學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是極其自然的,不需要通過邏輯經驗主義那樣堅持還原論,由觀察語句的層層構造而建立一種反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
鐵心木屬植物標本
劉華傑教授採集
我個人的經歷恰好與北大、地質、哲學、植物有著某種聯繫。中學在吉林通化讀高二時參加過一次地學夏令營,1984年就報考了北京大學地質系。1987年讀地質本科時喜歡上哲學,第二年本科畢業時就考取了哲學碩士。後來又讀哲學博士、當哲學系教師,重拾兒時的植物愛好。現在則在吆喝復興古老的博物學。
博物學是什麼?跟博物館有關係嗎?說來話長,但不難理解。博物跟博物學好比物理與物理學。博物學三字聯用源於近代日本,但博物兩字聯用中國早就有了。就像今人聽說數學、物理學、地質學、文學、社會學字樣不會感覺陌生一般,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它曾是一門顯學,解放前也風光過。那時有「哲學門」,也有「博物門」。同樣,「聽說」不意味著就「懂得」其中的滋味、緣起。簡單講,博物學是圍繞「生活世界」而生的一門學問、生存智慧,涉及人與大自然打交道的多個維度,它比較平面化又非常綜合。這門學問中有人物有理論,更不缺少可操作的方法和細節。
亞里士多德、老普林尼、林奈、布豐、盧梭、歌德、洪堡、達爾文、E.O.威爾遜、納博科夫、古爾德等是大家熟悉其名字的偉大博物學家。塞奧弗拉斯特、格斯納、杜布贊斯基、繆爾、邁爾、卡森、勞倫茲等也是,但人們可能不清楚他們與博物有何瓜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創始人、WWF的創始人朱麗安·赫胥巴跟他爺爺托馬斯·赫胥黎一樣都是著名的博物學家,為推動博物學發展貢獻頗大。其實,《周易》《詩經》《道德經》《莊子》等某種意義上也是博物類作品,中國古代學問有相當的博物色彩。只是相當長時間裡人們沒那麼看、沒那麼想。千百年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博物的內容。
博物是科學嗎?在科學時代,任何與認知相關的事情一般都要納入科學的範疇來考慮,要麼做為具體的科學學科來展開,要麼作為科學史來探究。這一切進行得非常自然,不易引起人們反思。博物學也的確與(自然)科學有交集,其實它們有共同的起源,都涉及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利用,均包含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在近現代,博物學傳統經常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個子系統加以考察。起初我也是這樣認為的。後來發現不對勁,於是提出「平行論」:博物學與自然科學平行存在和演化,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恐怕也如此。就認知而言,現代自然科學有四大傳統:博物、數理、控制實驗和數值模擬。現在後三者特別是後兩者極受重視,易拿到經費、成果也十分豐碩,其中的博物傳統雖悠久卻顯得膚淺而日漸衰落。如今的植物分類學、動物行為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仍有明顯的博物學影子,但也因此處於邊緣,在科學大家庭中地位也不高,這可從相關專業期刊的影響因子看出來。除了綜合、「膚淺」外,博物類學科對世界的控制力比較弱,不被「現代性」所看重。
左一:繡球科繡球(日本稱紫陽花)
左二:鳶尾科鳶尾屬植物(日本稱菖蒲)
左三:旋花科牽牛(日本稱朝顏),圖上莖的手性反了。
大菅祐一(Shodo Kawarazaki,1899-1973)繪製
蜂鳥平版畫
約翰·古爾德主持製作
左一:列當科鼻花屬植物
左二:馬兜鈴科歐洲細辛
左三:桔梗科圓葉風鈴草
湯玫繪製
學術考慮「文本」並無錯。伽利略當年面對兩個文本:一是《聖經》,二是大自然,兩者均被視為上帝的作品,即廣義文本。為此他創立了數學方法和實驗方法,科學革命隨之展開,想攔都攔不住。今日學者也面對兩個文本:一是前輩大佬們的論著,相當於《聖經》,前輩們所做工作很重要,是前進的基礎。二是當今的大千世界。地球怎樣、人類社會怎樣?這個也很重要,學者必須回應時代的考問。前人的工作、自己的思考要放到經驗世界中驗證,閉門寫論文和專著不行。
在科學主義的時代背景下,哲學被邊緣化,這是大勢使然,也與自身的學術導向有關。自然科學是否能包攬對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認知?回答是:不能,哲學依然要發聲。哲學工作者發出有價值聲音的前提是,了解大地,特別是涉及大尺度戰略問題時,單靠想像、推理並不能簡單地實現跨越、超越。對於天人系統可持續生存的幾乎所有重大事情,當今哲學界都保持著沉默,卻津津樂道於細節的嚴謹論證,這不應該啊。看看花,或許能轉移一點注意力。誰知道呢?
1、關注文研院微信公眾號在線瀏覽。4月7日起,展覽分夏威夷、勐海、吉林、北京四期在公眾號上陸續推出。
2、登錄文研院官網在線瀏覽4月7日起,同步更新。ihss.pku.edu
相關圖書
責任編輯:惠乾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