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在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什么

在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什么
在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什么
匈奴与现在蒙古族人有些血缘,鲜卑融入蒙古、汉、锡伯这些民族,羯源于月氏,其后代生活于现在的新疆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氐现已经融入汉族。羌族为四川、贵州一带生活的少数民族,人口不到30万
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匈奴、鲜卑、羯、氐这些民族,为什么?
没有,因为这些民族已经消失了,有两种原因,一个是被汉族赶跑了,他们的后代已经不在中国。如匈奴,据史学家研究,现在的匈牙利人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匈奴人的后代。其他就是被汉化了,成为汉族的一部分。其他的几个民族就是这样消失的。
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有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些民族?为什么?
汉族
少数民族(55个):
蒙古族 回族 壮族 维吾尔族 藏族 苗族 彝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傣族 黎族(以上18个民族人口超过了100万人)
僳僳族 佤族 畲族 拉祜族 水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土族 达斡尔族 仫佬族 仡佬族 羌族 锡伯族(上述15个民族人口为100万到10万之间)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怒族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基诺族 高山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上述22个民族人口在10万以下)
古时匈奴称自己为“巨集(或胡)”,蒙古语意为“人(或儿)”。匈奴单于在给中原人说自己的名称时,称自己为“巨集”,但是汉语词汇中没有与其类似的发音,便记为“匈”。汉朝的君主想让匈奴变为自己的部下与奴隶,在其名称后有加一“奴”字。故称作“匈奴”。其名含有贬义。
根据蒙古史学家的研究与断定,匈奴的后代有蒙古族、女真人(满族)等。但汉族史学家断定此根据存在错误。但是在蒙古族中,他们一直都说自己的祖先是影响世界的匈奴。他们中间的一部分人说,汉人的这种说法只不过是不想承认匈奴与蒙古族之间的关联。
你说得民族被历史遗忘了 或者被谁改写 历史的长河 永远掌握在胜利者手中
56个名族中有竭氐羌匈奴鲜卑吗
有,羌族。其他的起码就其名称来说,是没有的。这几支少数民族都随着历史消失了……
【羯】源于匈奴分支,为小月氏(Zhi),五胡十六国之一,在石虎病亡后冉闵破其国,后杀羯人约二十余万(有史载为证),而后冉闵因其血腥报复异族而导致冉魏政权的灭亡,羯人,也随着这个政权的消失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目前来看,羯人应该仍然有后人,譬如其起源的山西,其后迁移的河北、山东等地,都应该遗有后裔,但名义上都是汉人了,也就是被同化了。
【氐】又被疑称为白马羌,这个毫无引争议的是被同化了。
【羌】族目前可以追根溯源的有羌族、纳西族、哈尼族这几个民族是和古代羌族有关的。
【匈奴】目前来说,仍然有,但其组成划分十分复杂,就其名称,我国是没有这一支民族了。
不过,仔细划分的话,目前蒙古族\哈萨克族和鞑靼人这些,应该算是古匈奴的一支分支,因为在古匈奴存在时,其本身组成就十分复杂,所以说有匈奴也不算错……
【鲜卑】即东胡,而东胡则属于匈奴的一部分。这一类最终被汉化的代表是隋炀帝一支和李唐一支。其家族谱系都十分完整的说明了他们的母族都是源于拓跋鲜卑……
又要说现在,现在已经没了,但后裔还是有的。但如何分辨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
如无疑问望采纳
匈奴、鲜卑、羯、羌、氐,现在都叫什么民族?
1、大部分融入了汉族之中,匈奴在隋唐以后,逐渐融入汉族,不再有记载。但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便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2、鲜卑统一了北方之后,大力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唐朝融于汉族。羯,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整个东亚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被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但没多久东晋爆发一场内乱,这仅剩的一只羯族人趁乱攻下了几个城池,又开始了后赵时期的食人残暴统治,最终被晋兵灭族。
3、羌、氐现在后裔有许多少数民族。
中国56个民族里有没有匈奴族?
没有,匈奴族以汉朝汉武帝的打击下西迁了,据说现在的匈牙利国家的主要民族成分是原匈奴人。
56个民族中有鲜卑族吗,为什么?
没有,鲜卑与大部分北方民族一样,同属于蒙古人种,但一直分布于朝鲜半岛,新中国成立后才规定的56民族,但并不包括鲜卑
今天我国56个民族中为什么没有匈奴族
在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中,匈奴族早已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中了。
在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为什么没有了鲜卑族?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如长孙无忌、元稹为北魏皇室后代,但是锡伯族疑为未汉化鲜卑后代。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程序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