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羊皮筏子的样子 我国最早出现羊皮筏是在哪个朝代

火烧 2021-11-21 22:51:31 1069
我国最早出现羊皮筏是在哪个朝代 汉代。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

我国最早出现羊皮筏是在哪个朝代  

汉代。

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

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

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浆,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

)。

这种皮筏一般用于长途水运,从兰州至包头,每天顺流行进200多公里,12天可抵达包头。

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

羊皮筏,是古代沿习至今的摆渡工具。

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

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

  

浑做“全”解,脱即剥皮。

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现在的“皮筏”。

羊皮筏子的样子 我国最早出现羊皮筏是在哪个朝代

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

  

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我国的皮筏历史悠久。

《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

兰州羊皮筏子,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判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以逃,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迫使王辅臣兵投降。

可见,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元呆吴莱《大食瓶》诗:“县度缚绳絙,娑夷航革船。”

史载匈奴以马革制船。

《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年秋,北虏果遣二千骑候望朔方 ,作马革船,欲度迎南部畔者,以汉有备,乃引去。”

现在,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十三只皮胎采取前后四只中间五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重二十来斤,能坐五个人。

据说,从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六百只皮胎,能载重十五吨。

  

划羊皮筏子的水手被称为“筏子客”,他们都是有很多年经验,深谙水性的的老“把式”。

电影《筏子客》中就有粗犷剽悍,技术高超的“筏子客”形象。

“筏子客”老李扛着筏子走到河边小码头,将羊皮胎朝下放进水中,在木架子上铺几块垫子,等我们盘腿坐好了,他也坐下来开始划桨,筏子便离开码头,随水漂流。

他说过去做“筏子客”非常危险,是在刀口浪尖上讨营生,因此有很多讲究,比如不能说“破”、“沉”、“碰”、“没”、“断”等不吉利的字,首次出行还要挂红、放炮、焚香、祭奠河神。

现在会划羊皮筏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皮筏,古称“革船”。

撒拉、回、东乡、保安、土等民族的传统水上交通运输工具。

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黄河沿岸。

其制法是,编圆木棍为排,下栓数个、数十个皮囊即成。

使用时皮囊在下,木排在上。

可乘人,可载货。

小的可载重二三吨,大的可载重10余吨。

它自重,吃水浅,不怕搁浅触礁,操纵灵活方便。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