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学的认识和看法大学 历史学的认识
历史学的认识
1.对历史的认识 1000字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精神的定位,让我们知道历史,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家国意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那么我们就首先要知道“史”。充分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的借鉴历史,服务现在。
由此来看,你所认为的“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无休止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那些并不是莫名其妙的,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那些都是很重要的。
还原历史就要从一些细节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历史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因而具有与哲学认识等其他认识过程的共性; 同时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是人类历史而非其他,因此它又有特殊性,相对哲学认识而言,它又是一种特殊认识,具有特殊的认识规律。 一般说来,造成历史认识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原因,主要并不在于主体方面,而在于客体的特殊性。
这个特殊性就在于历史认识的客体不能直接呈现在主体面前,供后者直接观察、解剖、实验,以获得对客体性质、特征的认识,而只能通过对史料这一形式客体的认识去尽可能地接近原本客体即历史本体。 这个特殊性就导致历史认识只能是相对的,即无法求得绝对的客观真实,即使是科学的历史认识也只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获得比较准确的答案。
这个特殊性还导致历史认识必须经由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价值性认识等阶段,或说历史认识过程。由上述部分构成,即首先要对史料进行批判考证、去伪存真,对所获得的相对正确的事实进行一般描述,然后再深入前述历史表象,探讨深层的因果关系即历史规律,从特殊中抽象出一般,最后给予揭示出来的历史现象及深层结构以评价,这是一个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它不仅是史学主体之历史认识的基本顺序,也是人类历史认识史的几个顺序阶段。
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活动相同的是,它们都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特殊测度,由于多种主体因素的制约,各种历史认识存在差异,甚至截然对立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既存在科学的历史认识,也存在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历史认识;既存在深入内质、把握全面的历史认识,也存在肤浅的、局部的历史认识,因此历史认识的表现形式是十分丰富多样的。
但是,检验历史认识的是非正误无法靠“历史实践”,因为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无法找回那些逝去的历史事实为我们今天的历史认识作证。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来不断对以前的历史认识、特别是规律性认识加以检验,这是由于 1、人类发展的某些共性不会因时间变化而变化。
2、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前藏而不露的因素逐渐得到揭示。 3、人们对某些共性或规律的把握,是在较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任何历史认识的被检验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都不是确定无疑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的。
2.我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
我们知道,历史是由以往时代的许许多多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在历史学家看来,如果能把历史上那些看似单个的、孤立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发现其相互间的关系,发现其对后世特别是对当世的影响与作用,无论这种影响与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经验启示的还是思想启示的,那历史本身于现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义,历史就不是死亡的过去,而是现实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人类的一种古老的精神活动,历史学其实也就是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这种对历史意义、历史本质的理性反思与情感体验,在每一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3.对历史的认识 1000字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精神的定位,让我们知道历史,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家国意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那么我们就首先要知道“史”。充分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好的借鉴历史,服务现在。
由此来看,你所认为的“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无休止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那些并不是莫名其妙的,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那些都是很重要的。还原历史就要从一些细节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历史认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因而具有与哲学认识等其他认识过程的共性; 同时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是人类历史而非其他,因此它又有特殊性,相对哲学认识而言,它又是一种特殊认识,具有特殊的认识规律。 一般说来,造成历史认识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原因,主要并不在于主体方面,而在于客体的特殊性。 这个特殊性就在于历史认识的客体不能直接呈现在主体面前,供后者直接观察、解剖、实验,以获得对客体性质、特征的认识,而只能通过对史料这一形式客体的认识去尽可能地接近原本客体即历史本体。 这个特殊性就导致历史认识只能是相对的,即无法求得绝对的客观真实,即使是科学的历史认识也只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程度上获得比较准确的答案。 这个特殊性还导致历史认识必须经由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价值性认识等阶段,或说历史认识过程。由上述部分构成,即首先要对史料进行批判考证、去伪存真,对所获得的相对正确的事实进行一般描述,然后再深入前述历史表象,探讨深层的因果关系即历史规律,从特殊中抽象出一般,最后给予揭示出来的历史现象及深层结构以评价,这是一个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它不仅是史学主体之历史认识的基本顺序,也是人类历史认识史的几个顺序阶段。
历史认识与一般认识活动相同的是,它们都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特殊测度,由于多种主体因素的制约,各种历史认识存在差异,甚至截然对立的现象就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既存在科学的历史认识,也存在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历史认识;既存在深入内质、把握全面的历史认识,也存在肤浅的、局部的历史认识,因此历史认识的表现形式是十分丰富多样的。但是,检验历史认识的是非正误无法靠“历史实践”,因为历史一去不复返,我们无法找回那些逝去的历史事实为我们今天的历史认识作证。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来不断对以前的历史认识、特别是规律性认识加以检验,这是由于 1、人类发展的某些共性不会因时间变化而变化。 2、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前藏而不露的因素逐渐得到揭示。 3、人们对某些共性或规律的把握,是在较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任何历史认识的被检验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都不是确定无疑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的。
4.我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在对人类以往的历史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本质、历史的意义所作出的一种理论解释和精神体验。
我们知道,历史是由以往时代的许许多多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在历史学家看来,如果能把历史上那些看似单个的、孤立的人和事联系起来,发现其相互间的关系,发现其对后世特别是对当世的影响与作用,无论这种影响与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经验启示的还是思想启示的,那历史本身于现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义,历史就不是死亡的过去,而是现实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人类的一种古老的精神活动,历史学其实也就是每一时代的人类在反思自己往昔经历的过程中,对历史之本质和意义的一种理性追问和情感体验。这种对历史意义、历史本质的理性反思与情感体验,在每一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5.以“历史是什么”为题 谈谈对历史及历史学习的认识
历史一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二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且对于它,人们也能够给出多种答案,如历史知识能够增长人的智慧,学习历史能够提高治国安邦的本领,学习历史有益于个人的修养等等。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学习历史还会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够给出很多。
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取得借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自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类就知道向历史学习了。
梁启超20世纪20年代讲中国历史研究法,在讲到史学的起源时,对史学的最初形式作了想象的描述:“当人类之渐进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长老,每当游猎之隙暇,或值佳辰令节,辄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围炉藉草,纵谈己身或其先代所经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听者则娓娓忘倦。”
也就是说,最初的历史形式是传说故事。人们通过这些传说故事,就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史”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大事。一般动物也有记忆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没有知识,它不能将第一代所积累的经验传至二代、三代,这是因为动物没有“史”。
人类则不然,先代的生活经验,能以记诵或记录的形式,留传后世,历数百年数千年而不失坠。人类文明之所以不断进化,“史”的作用可谓大矣。
完全可以说,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历史记载的出现,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横向比较,得出这样一个认识。的确,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
西周时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鉴”思想,司马迁作史,意在“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学家大都怀着匡世救俗的责任感,来研究和写作历史著作。
对于历史的价值,唐代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讲的十分精彩,他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谁都否认不了。至于为什么有用,中国传统的史学理论很少上升到科学理性的高度,回答这个问题。
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李大钊,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讲述史学理论,指出:“横着看人类,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动。”
从而指出了历史与社会的关系。西方生机主义哲学提出,历史为进化而存在,为生机开展而存在,历史具有生命性,认为历史、现实、未来都是一线下来、有机联系的。
这一点与唯物史观的认识有相通之处。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历史”具有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复返了;另一方面,过去的事情虽然形式上过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响有很多遗留下来,对现实、对未来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
所以,如何认识历史,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纯粹的认识论或知识论的问题,而是关系着如何处理现实和开辟未来的问题。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未来有这种割不断的联系,所以,探索过去,对了解现在、预测未来是有帮助的。
《易传》中说“彰往而知来”,道理就在这里。 认识历史,必须通过历史学才能实现。
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关乎人的素质修养的学问。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了解社会现实、制定各项政策、提高个体人文修养,离开了历史学,都是没有根基的。
80年前,李大钊说过:“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
他认为,“立在过去的世界上,寻出来的新世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达到的”。他把历史比作“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登之愈高,无限的未来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

史学对于人生修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史学能够陶炼人们科学的态度。
所谓科学的态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据,而史学即以此二者作为宝贵的信条。史学这种求真的态度,“熏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一种认真的习性”,以这种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这种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这种科学的态度,造成我们脚踏实地的人生观”。李大钊这些话,虽很朴实,却意味深长,值得重温。
由此可见,一个国民,不能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一个领导干部,更不能忽视历史学的修养。一个民族,只有重视历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发展意识,才能胸怀宽广,视野开阔,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认识历史,必须通过历史学才能实现。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当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关乎人的素质修养的学问。
无论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了解社会现实、制定各项政策、提高个体人文修养,离开了历史学,都是没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钊说过:“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
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他认为,“立在过去的世界上,寻出来的新世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
6.对历史的看法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为如此,当年胡适才说:“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你爱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这里的“历史”一词,严格说来,应该是狭义历史学的含义。也因此,我国古代优秀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史德”——“善恶必书”、“析理居正”,通俗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地记录、公正客观地分析论断。
词源
“史”字在中国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写为“ ”(见图),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历史”一词则出现于清末。
历史这个词在英语中为History,在法语中为Histoire,二者同出于希腊语的Histria,其本意为“征问”、“问而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