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卡 原来这些防蚊产品都NG!台大防蚊权威教你看清三大标章,蚊子不近身
原来这些防蚊产品都NG!台大防蚊权威教你看清三大标章,蚊子不近身
作者\元气网
只要裸露在外的皮肤都应该涂抹防蚊液。
防蚊液、灭蚊神器、防蚊手环、驱蚊喷雾、驱蚊防蚊贴片、携带式户外防蚊扇……最近天热,气温飙高,加上潮湿多雨,许多防蚊小物成为热卖商品,对于国内防蚊权威、台大昆虫系名誉教授徐尔烈来说,这些驱蚊的「雕虫小技」,还不如穿上长袖衣裤,多涂抹防蚊液,来得实际有用。
长袖长裤+防蚊液 胜过驱蚊小物
长久以来,专攻登革热病媒蚊研究的徐尔烈,被喻为全台湾最了解蚊子的男人,对于防蚊,他自有一套建议。首先外出时,千万不要静止不动,例如,坐在凉亭或是秋千上聊天,那肯定成为蚊虫攻击对象。此外,预防蚊虫叮咬,一定要穿上长裤、长袖衣服,如果至运动场跑步运动,务必带着外套以及毛巾,运动后擦汗,并穿上薄外套,否则一流汗,体温高一点,就会招惹许多病媒蚊。
再者,只要裸露在外的皮肤都应该涂抹防蚊液,选择通过卫福部认可核准的防蚊产品。至于防蚊贴片、驱蚊神器、防蚊手环等防蚊小物效果有限,不可尽信。
挑防蚊液 看清三大标准
走进药妆店、西药房,橱柜陈列著众多防蚊产品,该怎么挑呢?台大皮肤科主任蔡呈芳提出三大标准,首先看看是否有卫福部核准字号?产品适用在人身上吗?防蚊效果可以维持多久?
近年来,坊间陆续出现号称「无毒且具有防蚊效果」的天然防蚊产品,其中添加柑橘、樟脑油、精油、尤加利树等成分,蔡呈芳说,这些产品几乎都没经过卫福部审核,也未做过临床测试,实际防蚊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蔡呈芳指出,DEET(敌避,Diethyltoluamide)是目前所有驱蚊产品中,被证实最有效的成分,经过临床测试,能够减少蚊虫叮咬的频率,但在使用上仍须小心。
孩童使用 勿直接喷洒
食药署于106年7月间将DEET成分且含量在15%以下的防蚊药品,从「医师药师药剂生指示药品」改列为「乙类成药」,在药局、百货、杂货店或各大便利商店均能贩售,方便民众购买。
依据食药署建议,在使用防蚊产品前,需详阅说明书,了解使用方式,例如,距离皮肤或衣物10至15公分,缓慢喷洒;使用于脸部时,应先喷于手掌再涂于脸部,并避开眼、口周围,若有伤口、过敏或晒伤的皮肤,请不要使用。此外,如与防晒产品一起使用时,应先使用防晒产品,间隔5至10分钟,再使用防蚊液,以免皮肤过敏不适。家长帮孩子涂抹防蚊液时,务必先喷于手掌,再涂抹孩童身上,千万不要直接喷在皮肤上。再者,未满5个月的婴儿,请勿使用含有DEET成分的驱蚊产品。
推荐阅读:蚊虫止痒药膏别乱用!婴幼儿应避开薄荷、樟脑成分,否则恐引发癫痫
蚊子爱逐臭 靠气味找到你
至于哪些人容易成为蚊虫叮咬目标?开业皮肤科医师赵昭明点出蚊子最爱的五大族群,那就是体味重、体温高、肥胖、容易流汗,以及呼吸时二氧化碳偏高者。
赵昭明说,有些人认为体质偏酸者容易沦为蚊子美食佳肴,其实不然,蚊子属于嗅觉派,以感「味」为主,上述五大族群几乎都是有味道的人,建议高风险族群至户外之前,应该先洗澡,降低体味,让身体味道淡一点。

少去草丛溪边 别站路灯底下
另外,少去草丛、树林、公园、水沟以及溪边等容易孳生蚊虫等场所,也不要站在路灯底下,因为蚊虫具有聚光性,站在灯光下,难免成为吸血狩猎的主要目标。
赵昭明说,蚊子可是标准的「逐臭之夫」,体味重、动不动就流汗的人可得当心,除了正确使用防蚊产品,更应该每天洗澡,换上干净衣服,彻底清洁,尽量做个「没味道」的人,才能避免满手满腿的红豆冰。
防蚊液使用注意
● 距离皮肤或衣物10至15公分,缓慢喷洒。 ● 用于脸部时,先喷于手掌再涂于脸部,并避开眼、口周围。 ● 有伤口、过敏或晒伤的皮肤,不要使用。 ● 如与防晒产品一起使用,应先使用防晒产品,间隔5至10分钟,再使用防蚊液。 ● 帮孩子涂抹时,先喷于手掌,再涂抹孩童身上,千万不要直接喷在皮肤上。 ● 未满5个月的婴儿,勿使用含有DEET成分的驱蚊产品。
推荐阅读:蚊子叮咬变肿包?医:小心蜂窝组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