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念姓的时候 历史上的揭姓名人
历史上的揭姓名人
1.历史上姓解的名人都有谁
1、解缙 解缙(1369年12月6日-1415年2月22日),字大绅,一字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学家。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解缙因为才学高而好直言被忌惮,屡遭贬黜,最终以“无人臣礼”下狱,永乐十三年(1415年)冬被埋入雪堆冻死,卒年四十七,成化元年(1465年)赠朝议大夫,谥文毅。
2、解处中 解处中(生卒年待考),五代时期南唐画家,江南人。擅长于画竹,尤其喜欢画雪中的竹子,经常冒着风雪到野外写生。
人们对他所画的竹子评价甚高。 3、解扬 解扬,字子虎,原籍是晋国霍邑(今山西霍州)人,所以人称霍虎。
他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能言善辩,聪明过人。史载有“解扬守信”的故事。
4、解琬 解琬,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乾封元年(666年)应考幽素科考中,调任新政县尉。
圣历初年迁任侍御史,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兼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景龙年间,迁任御史大夫,兼朔方行军大总管。
景云二年(711年),再次升任朔方军大总管,改任右武卫大将军,兼检校晋州刺史、济南县男。开元五年(717年)八十多岁时任同州刺史,次年(718年)去世。
5、解张 解张(生卒年不详),字张侯,今山西临猗县人,春秋时晋国大夫。为有大功却不被封赏的介子推抱不平,就写了封书信挂在城墙上,晋文公看过后非常不安,就去寻介子推。
解张也因此被封为大夫。 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
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处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张。
2.中国姓揭的大概有多少人呢
一.姓氏来源 “揭”姓源于揭阳: ①《万姓统谱》“揭”姓条:“《千家姓》说:古代家族在豫章郡”。
②《揭阳文史》总第12集《南康地名与北门关帝庙灯橱》文中记载:“关帝庙灯橱,有'清樽调北海;桃熟献南康之联”。根据词典,南康原为江西地名,古为南康郡,汉属豫章郡(豫章郡辖今江西及其南部一带)“揭阳晋时属南康”。
③《万姓统谱》记载:“《汉书·功臣表》文中有安道侯揭阳定”。 ④大埔名贤温廷敬《潮州福佬民族考》中云:“潮州自秦·史禄将率戍揭阳岭,后皆家焉。
南粤为揭阳令降汉之史定,当即禄后,以官为姓者”。 ⑤《揭阳县志·宦迹》:“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
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
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
⑥《辞海·文学分册》言揭氏为元文学家(今江西丰城),人,官至翰林侍讲学士。《豫章丛书》为其诗文集,揭斯亦称其祖先因官揭阳,遂以揭为姓。
⑦和揭斯同时之范椁、《赠揭景哲茂才别》诗云:“司揭本楚官,子孙以官氏,揭阳汉建侯,氏(笔者注,指揭姓)突出于史,回源而异流……驱与燕山市,路遇子揭子,为我述其先,本自司揭姓,及乎盱徒洪,著与揭阳通。以兹究其源,濒海而南东,南东烟涛恶,将身犯蛟鳄。
远拜故侯坟,遗踪尚如早……”。 ⑧《辞源》“揭”词条:“姓,安道侯揭阳定之后,改为单氏,江西建昌府多此姓。”
遗世独美潮汕之光 上述资料,确证全国各地揭姓,皆源出于揭阳县。虽为稀姓,其流亦代出名贤;《万姓统谱》言:《元史》记载中有揭轨;《辞源》独标之揭斯;范《范德机诗》集中之揭景哲,皆籍豫章郡。
据饶宗颐《郭之奇年谱》:“永历三年(1649)二日,兵部尚书揭重熙兵败程乡(《小同典纪年》)。”现代高州有揭培支(见《高州文史》)。
上为揭姓分布大略。 之所以说“揭姓在中华姓氏史上是遗世独美,潮汕之光”,理由是: ①《姓氏总论》中情趣盎然的奇僻姓氏三百近四百个中未见,潮汕地区也然。
仅于《万姓统谱》里一见,释词仅见《千家姓》之一句。 ②“史”为以官为姓,“揭”为以古县名为姓。
《万姓统谱》中列“揭阳”为一姓,这在中华姓氏史中为孤例,比“欧阳”、“司马”等复姓来是独具特色,后“揭阳”改为单氏(见上文),这在表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县地名俗称的姓氏中亦仅一见。 ③“揭”姓具有地域性、历史性和纪念性,从范诗“远拜故侯(指史定)坟,遗迹尚如早”可见一斑。
④景贤意义深厚,从揭阳关帝庙之灯橱联、温廷敬之《潮州福佬民族考》文、揭阳县城学官名宦祠之入祀史定、范之赠揭景哲诗等可见。 ⑤蕃衍路线与全国各姓异,即从南往北。
综上述,潮汕之揭姓实为中华姓氏库中之珍品。 二千年前始祖因揭阳得姓 揭氏的由来与2000多年前岭南的一段历史有关。
揭氏始祖揭猛原名史定,曾任汉武帝的护驾 将军。公元前135年,因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
史定因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为安道侯,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 二.揭氏分布 当今遍布国内外达数十万之众的揭姓人氏,他们的始祖就是秦汉时期的古揭阳县令。
揭氏的始祖揭猛原名史定。西汉时期因屡立战功受封,被皇帝赐姓改名,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对于史定的来历,清《揭阳县志》有记载:“史定,秦时人,仕南越,为揭阳令。元鼎六年,汉兵下番禺,定决计属汉,武帝嘉之,封安道侯,邑六百户,子当时袭侯爵,子孙遂家于揭阳,祀名宦。”
史定为何以揭为姓呢?这里面牵出了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平南越赐姓揭阳令的一段史话。公元前一三五年,闽越王王郢发兵进攻南越,汉武帝派王恢、史定兴师平乱,后收平南越,东越归汉。
史定平乱有功,于公元前111年被武帝封为安道侯,并以史定任职的揭邑为姓,赐姓“揭”,改名猛。这便是揭氏的由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揭氏后裔已达五六十万之众,遍布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仅广东省廉江市便有三万左右人。
2004年底,江西省丰城市的揭氏七十一世裔孙还专门携家藏族谱专程赴揭阳寻根。古揭阳是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六个古县之一,但它究竟始于何时建制,古揭阳县城又在何处,至今仍是谜。
揭姓望居襄城郡(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侨置襄城郡。原治襄城,今河南省襄城)。
三.历史名人 揭 猛:原姓史,名定,汉代汉元鼎年间广东省揭阳首任县令。由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被汉武帝派入岭南平息闽越、南越之乱,挈地归汉,收平两粤。
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后羁留为南越揭阳县令。揭阳是中华揭姓子孙的发祥地,而揭猛就是揭姓的启姓始祖。
揭 柏:晋代惠帝时人,揭猛之十九代孙,字寿龄,以春秋月经,任广州刺史。建武末年,改守海陵,所任多善,与陶侃(公元259年-公园334年),东晋庐江浔阳人,初为县史,渐至郡守。
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他精勤史职,常勉人惜光阴、为人所称”齐名。
揭 仪:陈宣帝时人,揭猛之二十七代。
3.历史上的游姓名人
游 吉
春秋时郑国正卿。据《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按,指子产),不及此。’与徙兵以攻萑茌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游 恭
五代时期的吴国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恭的儿子叫游简言,后来在南唐朝中当丞相。
游 复
宋朝学者,他学识极富,言行儒雅,附近人都将青年送到他门下学习。
游 酢
北宋学者、哲学家,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建阳人。他拜理学家程颐为师,刻苦读书,学问渊博,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元封年间中进士,再为太学博士。他与杨时初次拜见程姬姓时,程姬闭目而坐,二人站在门外而不离去。等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三尺。,此即“立雪程门”成语典故的由来。游酢的主要成就,还在学术方面,被后世学者尊称为“若山先生”。他所著的《易说》、《中庸义》、《论语孟子杂解》等书,尤受学者的推崇。
游 芳
明代学者。通五经,精博物理,隐居授徒。著有《皇明正音》。
东晋十六国时赵有车骑大将军游子远,北魏有雍州刺史游雅,隋代有治书侍御史游元,宋代有丞相游似,明代有按察佥事游明。
游 寿
他愤恨清廷腐败,立志革命,素为孙中山所赏识。宣统三年(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时,随黄兴攻两广督署牺牲,年仅1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72烈士之一。
游明根
字志远,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任人。博学经史,孝文帝时官仪部尚书、大鸿胪卿,封新泰侯。做官五十余年,以仁和处世,以礼让接物。
游日章
明代廉州知府。嘉靖进士,在临川任了五年知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任廉州知府。著有《骈语雕龙》。
4.揭字在姓名中怎么读
你看看下面的就明白了,自己也就起得来了!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别号中常见的“居士”、“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
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
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
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
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⒊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姜斋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
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⒌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 “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
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⒍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
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
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文人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
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
所以,。
5.历史上姓曾的有那些大人物
1、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
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 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2、曾元裕 曾元裕,唐朝后期军事人物。
历官左散骑常侍。黄巢之乱时,任招讨副使,镇守洛阳。
黄巢掠蕲黄,被曾元裕击败,斩首四千余人,黄巢遁逃濮州。 乾符五年(878年)正月初五在申州(今河南信阳)以东大破王仙芝的部队,击杀万余人。
招讨使宋威老病贪功,朝廷遂以元裕取代宋威为招讨使(“诸道行营招讨使”)。 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
宋威还驻青州。至此,王仙芝一路败退。
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又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击破王仙芝。王仙芝被俘斩。
以功任平卢节度使,镇守青州。 3、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 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
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4、曾秉忠 曾秉忠(1816—1863),字允堂,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生于清嘉庆丙子(1816年)十月十二日,行伍出身,先后任把总、参将、总兵。
咸丰年(1860年)为江南水师提督,在两广、湖南、福建等地攻打太平天国队伍,于江南洙泾一战为太平天国所败,受浒职发往两江总督曾国藩军营差遣。 后卒于军伍,着加恩开复革职。
由于积劳成病,同治二年(1863年)在营身病故,终年47岁,归葬本乡。圣上开恩,收回革职处分成命,按照提督军营病逝抚恤。
5、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年),字沅甫,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
咸丰六年(1856),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年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 1875年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
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
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姓。
6.历史上名人的友谊故事 500字
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很高的一个官职)俞瑞字伯牙,有一珍贵的五弦琴。
乘船中秋游览江山之时弹起,琴弦忽然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后发现是有人在岸上听琴。于是招此听琴人上船,见他是一个樵夫,便很轻视。
没想到这个樵夫其实胸装才学无数,对他所弹的曲子、所弹的琴都了如指掌,于是说:“你对于音乐的道理十分明白,但如果我弹一曲,心中想着事情,你能知道吗?”俞伯牙将断弦重整,想着高山,弹了一曲,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想着流水弹了一曲,樵夫又赞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施以宾客之礼,问樵夫姓名,答姓钟名徽字子期,两人谈得十分投机。

俞伯牙总算找到了知音,邀子期留下,子期要尽孝道而不肯,于是两人结为兄弟,伯牙赠子期黄金二镒(48两),约来年仲秋再见,洒泪而别。 光阴似箭,来年仲秋,俞伯牙又在江边等钟子期,却等不着。
他弹奏一曲,发现商弦凄切,感到子期未来的原因,不是父丧,就是母亡。于是询问着找到了子期家,见一老者,是子期的父亲。
老者哭着说,子期用所赠黄金,买书攻读,日夜辛勤,却心力耗费,染病于百日之前亡故了。俞伯牙大恸,泪如泉涌,在子期墓前悲奏一曲,却被周围不识音律的观看的人所耻笑,它们只知道琴声是用来取乐的。
俞伯牙割断琴弦,将琴摔向祭石,登时玉轸抛残,今徽凌乱,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后弃官到江边侍奉子期的父母,曰:“子期即吾,吾即子期。”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我小时侯比较喜欢读春秋战国这段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也重点记述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现在许多的成语典故也出自那个时期。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
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
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
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不过我想也就是个连长一类的基层干部吧!)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过了两年多,管仲的老母病逝,他心中没了牵挂,这才踏下心来为齐国效命,果然是比谁都作战英勇,很快就得到了提拨重用。
三、各为其主 后来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
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干的很卖力气。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
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也跟着学,他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立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你听听这名子——公孙无知,肯定是个笨蛋吧!就这么一个人当了君王没几个月,就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齐国当时是一片混乱。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打点行装,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看还是我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曹沫带另一队人马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
管仲上前拦住去路,他说:你不好好在姥姥家呆着,要干啥去呀?公子小白说:我回国办丧事去啊!管仲说:您的哥哥公子纠已经回到齐国操办。
7.历史上的金姓名人
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喟。苏州吴县人。享年五十四岁。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编辑本段]生平、思想与创作
金圣叹幼年生活优裕,后父母早逝,家道中落。他为人狂放不羁,能文善诗,因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应科试.改称金人瑞考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评注不少古典,奇才也。 顺治十七1660年,苏州府吴县调来新县令任维初对欠税者用重刑又私盗公粮,顺治十八年崩,苏州设灵堂哭临三日,大官云集,百多名秀才於第三日往孔庙哭庙,后向巡抚朱国治呈揭帖告发县令。谁知朱任二人早已勾结,捕18名秀才,反向朝廷告秀才们抗纳兵饷,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要求严惩。於秋后处斩(顺治18-7月13日)[1661],法场-江宁-三山街,其中一人为金圣叹也,.[不久任维初因犯另案被斩,朱国治被吴三桂兵杀并分食其肉,真是天有眼也] 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诠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 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二种,《杜诗解》未成而罹难。其著作据族人金昌叙录,有“唱经堂外书”, 包括《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古传解(二十首)》、《释小雅(七首)》、《孟子解》、《欧阳永叔词(十二首)》;“唱 经堂内书”,包括《法华百问》、《西城风俗 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觉三昧》、《周易义例全钞》、《三十四卦全钞》、《南华经钞》、《通宗易论》、《语录类纂》、《圣人千案》;“唱经堂杂篇”,包括《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多属未竣稿,或只存片断,或全佚。部分作品收入今传之《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中。
8.历史上的金姓名人
唐代有金忠仪,新罗人,德宗朝官将军。宋代有金文刚,休宁(今属安徽)人,官龙图阁直学士;金彦,邵阳(今属湖南)人,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元代有学者金履祥,书法家金元举。明代有学者金问,散曲家金銮。明末清初有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改。清代有书画家金农,隶书朴厚,楷书自创一格,其画造意新奇,为“扬州八怪”之一;还有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傅金之俊,画家金侃,学者金榜,诗人金和,史学家金门诏。
/question/95745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