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姓起源 隆的隆姓起源
隆的隆姓起源
宋朝鼎立,北派隆氏太乙公后裔被赐姓赵。
(河南三大族刘、杨、隆同时被赐姓赵)
南派百祥公后裔,以仁、以道公后裔迁江西吉安。
以仁公第五代孙天九公于宋神宗(1068-1078年在位)年间迁居江西余干,其余天十公等居旧址吉安。
答案:不是。
隆舜: 蒙姓(?-897年),一作法,世隆之子,南诏国第九代皇帝,877年至897年在位。
877年,世隆去世,隆舜即位。
878年,隆舜改国号为大封民。
曾和唐朝达成和亲协议,由于唐朝不久陷于内乱,事不成。
隆舜沉湎田猎,897年,清平官郑买嗣指使南诏蒙氏之近臣杨登,在善阐城杀死南诏皇帝隆舜,隆舜子舜化贞即位。
南诏(738年-902年)是中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份土地。
云南富宁出版一本《隆氏族谱》,以隆舜为祖,显然是不对的。
隆舜既不是隆氏人,他的子孙后代也没有姓隆的。
答案:不姓隆。
隆科多:佟佳·隆科多(?—1728),清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佟国维子,康熙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雍正朝吏部尚书加太保衔。
隆科多实姓“佟佳”。
有的网站和有的地方文献中,把隆科多列为隆姓名人,是错误的。
邵阳地区龙灯比赛时,隆氏家族的龙灯队中打出隆科多的旗子,也是对家族历史不熟悉的缘故。
广西靖西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编了一个隆氏名人录,里面除了隆舜、隆科多外,还有隆裕皇后、隆美尔元帅等。
给我看时,我给的评语是“可爱的错误”。
江南应天府上元县,今南京上元县。
该地名在隆氏族谱中,多次出现,也是研究隆氏历史的重要敏感之地。
根据本人收集的资料,有很多事件与上元县有关。
其一:四川有族谱记录,邵阳隆氏始祖之一的信伯公,原籍江南上元县三道牌坊(需考证)。
其三:邵阳隆氏始祖之一的国华公之子隆子亮,在逃难(详见第一期第一版)前任江南上元县知县。
在与隆氏有关的其它典籍中,也多次出现上元县。
由此可见,上元县是隆氏南迁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点。
至于历史上隆氏在上元地区达到多少人口规模、人文环境如何等无从考证,但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隆氏在南京地区的存在是历史悠久的。
这个在沈氏族谱中可以得到佐证。
以下是武昌府蒲圻县沙阳乡沈氏族谱的一段记载:
“【第三十一世】遵守长子 达 字发,又字正财,骠骑将军。
生于西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丙辰七月十六日子时。
居杨州马齿乡(今南京),殁于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庚子十二月十八日酉时。
配施氏,生于西汉建平四年戊午十月初二申时,殁于东汉永元十年癸卯三月二十日。
与夫合葬,居右。
生二子:长乾,次荣昌。
【第三十二世】达公长子 乾 尚书令。
生一子:宏。
后裔居江苏,南京,上海,杭州,宁波,福州等江南沿海地区。
(详见长房乾公派系族谱)
次子 荣昌 字景,生于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甲寅三月十八日辰时,原籍江苏马齿乡,初居江南凤阳府(今安徽凤阳县)。
配隆氏,乃扬州府隆祯祥之女,生于建武七年。
荣昌公夫妇素行仁德,信义兼全。
年四十,家大富,赈贷四境,周济贫困,贫者感戴。
有司奏闻,汉明帝赐封万户侯。
以扬州税田六万余顷赐之,毋须税焉。
年四十五岁,生一子,名世畅。
东汉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夫妇连日而逝,公享寿85岁,隆氏享寿86岁。
帝感其夫妇高寿而终,赐回原籍合葬于马齿乡龙回峒,钦赐祭葬。
茔墓座向子癸山丁午向,花雕龙戏珠,九江水趄堂。
坟前有圣旨牌及石将军四个,石狮、石马、石羊各一对;并设石亭、石碑为记。
封庸国公,金精光禄大夫。
隆氏敕封一品志士夫人。”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隆氏在西汉末、东汉初就已经出现在南京地区,并且地位显赫。
“扬州府隆祯祥”,在古代可以这样称谓的,一般是指该机构行政长官,应该是“扬州太守”这样地位。
同时,能够与骠骑将军沈达结成亲家,在封建社会门当户对的时代,隆祯祥绝非等闲之辈。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大陆隆姓人口128338人,居姓氏排名的368位,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95%。
很多家门出门时,很少见到和自己同姓的人。
社会上对有“隆”之一姓者知之甚少,见者均感好奇。
云南富宁的隆爱莲老师有次出差,在一老先生的摊位上刻章,其称“待客六十余载,首见有姓隆者”。
湖南益阳有一隆姓独户,偶于道上见人斗笠上书姓名“隆**”,遂邀其至家中寒暄,竟是远房亲戚。
如此种种经历,族人甚有之。
隆家有姓三千余年,许多和隆同时期出现的姓氏,很多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口,为何到今天隆姓人口如此之稀少?纵观史籍,或有如下原因:其一,宋初赵匡胤河南赐姓,刘、杨、隆三大家族改为赵姓(载于河南南阳赵氏族谱)。
隆氏世居南阳,大部分人口都姓赵去了,只剩下零星人口姓隆。
其二,元朝末年,隆家被奸臣陷害,朝廷下旨发兵剿灭隆家(载于邵阳隆氏族谱)。
先祖们四散逃难,很多从此隐姓埋名,胆小者改为他姓。
其三,因为先民逃难思想,后代不敢往富裕平坦之地迁徙,均落户于崇山峻岭封闭落后地区,生产力不发达,繁衍受制约(从湖南、广西、重庆、四川这隆姓人口最多的四省市得出)。
其四,隆家自隆智之后,由贵族变成贫民,历代鲜有飞黄腾达者(宋.莆田《姓氏博古录》)。
在经济实力决定人口繁荣的农业社会,隆家很少得到大的扩张,人口自然不会迅速增长。
答案:不是。
隆姓源出有十:
一、南阳隆(有书误认为是春秋鲁国隆邑):轩辕黄帝后裔,起源于河南南阳(详见本报第一期第一版)。
中国大部分隆姓出于这一支。
南阳隆氏本为汉族,但是在人口迁徙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很多南阳隆氏人口登记为了少数民族,如壮族、羌族等。
南阳隆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始祖为夏朝少康时期的伯隆。
二、源于匈奴族:据史籍《路史》记载,西汉朝初年,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隆疆。
隆疆,原名叫都隆奇。
是匈奴与汉朝通好的使者,他取汉名为隆疆,意为匈汉两疆和平兴隆。
在都隆奇(隆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汉化之名为姓氏,称隆氏,该族后随呼韩邪单于一起归于汉朝,逐渐融入汉族。
三、源于毋将氏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西汉末期著名的执金吾。
汉平帝时,罢免了毋将隆的所有职务,将他全族一起流徙于岭南荒蛮之地(今广西合浦)。
此后,毋将隆的后裔子孙有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
事过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后,清朝的广西峄县县令张玉树于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农历7月,在峄县周营村为毋将隆立了一通意味深长的简字石碑,上书:“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汉执金吾,毋将隆故里。”此碑引起学术界误解为“广西隆氏皆源于毋将隆”。
今广西、云南隆氏,大多为南阳隆,疑为元末自江西迁徙湖南宝庆之十四兄弟中几支。
四、源于芈(mi)姓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丰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丰隆,亦称雷师,原称祭司中的雷师,实际上就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置的军制官位,专职负责槌擂战鼓。
在典籍《屈原·离骚》中对丰隆有描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在丰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丰隆氏、雷师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者。
五、源于姬姓
出自战国时期晋国大夫楚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楚隆,全名叫赵楚隆,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上卿赵襄子的家臣,由于赵襄子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因此楚隆也成为晋国大夫,他以谋略著称。
在楚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楚隆氏,后省文分衍为单姓隆氏、楚氏。
六、源于古代终隆山
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古代,“隆”字又专指南方,并用于地名,后专指终南山,因此称其为终隆山。
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训》中有记载:“终南作终隆。”在终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隆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隆氏。
七、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满都拉图氏,源出爵位官称,汉义“兴隆”,实际上就是主管商业贸易的官称,后有以汉义汉化为汉姓者,称隆氏。
八、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华姓府》中记载:⑴.满族卢如火氏,亦称隆克力氏,世居黑龙江下游,后多冠汉姓为卢氏、隆氏。

⑵.满族完颜氏。
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所冠汉姓为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隆氏等。
该支隆氏始祖为完颜·隆万杭爱,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隆氏。
⑶.满族凯隆氏,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齐齐哈尔城(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后多冠汉姓为隆氏、阚氏等。
九、源于龙姓
出自清朝中期龙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清朝乾隆时期,有一支龙姓族人因避祸,皆改姓为谐音的隆氏,主要分居于今河北、山东两省的交界处。
不过,该支龙氏族人因何要避难逃祸,众说纷纭,无一是衷,因此有待进一步考证。
十、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在壮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布。
其中湖南湘西凤凰、花垣、古丈、保靖等县居住着万余的隆姓居民,是典型的苗族隆姓,蚩尤的后代。
其汉姓为“隆”,苗姓是“仡扁”,属于小龙系。
广西三万隆姓居民,虽然是壮族,但基本属于南阳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