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分封了多少个诸侯 春秋系列之—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關係
春秋系列之—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關係
周天子在西周時不完全是天下共主,東周時更不是。周王朝對“天下”的控制是很不穩定的,當周朝強大時,它的影響也大,當它的力量下降時,其影響也小。西周的周天子對各諸侯國也沒有絕對統治權,沒有直接統治權,它的權力是一種象徵性的,其中對諸侯國來說,有兩點是最重要的,一是周天子無權廢立各國的國君,無權干涉各國內政,二是在經濟上,周天子只能收取各諸侯國的職貢,但無權對各國徵收稅賦,各國稅賦均歸各國,周天子的財政來自於直接統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諸侯及四方的納貢。“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不過按期納貢朝覲,出兵助王征伐,以及救濟畿內的災患而已,諸侯國的內政幾乎完全自主,周朝開國初年的武王成王以後,諸侯對王室的義務也就成了空文。

在西周中後期時,諸侯不貢,相互爭戰甚至反過來干涉周王室的內部事務的事情已經比較多了。可見,即使在西周時期,周王室與諸侯國的關係也不是後來人們理解的那樣,不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不是上下級關係,也不是服從關係。它是一種不平等的但松散的政治經濟關係,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周天子在春秋早期是天下共主,但到了戰國已經不是了。《中國通史》認為“戰國以後,客觀形勢發生了劇烈變化,周王室已名存實亡了”,公元前344年,齊魏“會徐州相王”,已經開始諸侯稱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韓、趙、魏、燕、中山“五國相王”。楚在春秋時期,就一直稱王。諸侯稱王事實上已不承認周為宗主國或者共主了。公元前367年,周威公去世,少子根和公子朝爭立。韓、趙兩國幫助少子根即位於鞏(今河南鞏縣西南),是為東周惠公。這樣,周已分裂為西周(以河南為中心)和東周(以鞏和洛陽為中心)兩個小國。它們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以韓、趙為首的伊闕合從攻秦之戰,西周也參加了。失敗後,西周君獻出了土地和人民,就滅亡了。
軍隊的衰落是周王室控制力下降的標誌。西周時有殷八師和周六師,軍事力量強大,如果一師有一萬人的話,那麽,周王的軍隊就有十四萬人之眾,這在當時是一支強大的軍隊,也是周王室居於統治中心的物質基礎。東周時周王室的軍隊大大下降,剛開始時,它還有力量出兵攻擊那些它不滿的諸侯國,後下降到無力攻擊諸侯國,但還能維持周王室自身的穩定,能平定內部的叛亂,再後來不能平定內部的叛亂,要依靠諸侯國的力量,最後和越來越強大的諸侯國相比,周天子幾乎完全喪失了軍力。沒有軍隊,怎麽能維護周王室對諸侯國的影響力呢?